图片说明

美国奥运会马拉松测试赛达标运动员的训练特征

REL田径训练网 阅读(0) 评论()

译自:《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Physiology and Performance》

黄佳敏<译>;硕士,CSCS

研究方向:中长跑,体能/康复训练

美国奥运会马拉松测试赛达标运动员的训练特征

JasonR. Karp

  摘要研究目的:分析并比较2004年美国奥运会马拉松测试赛达标运动员的训练特征。研究方法:对所有达标运动员(104名男子,151名女子)都发放了问卷。回收93份(37名男子,56名女子),将这93名运动员分为精英级(男子<2小时15分,女子<2小时40分)和国家级两组。研究结果:男女运动员每周以低于马拉松比赛的强度所完成的训练量分别占周总跑量的75%68%。男运动员在训练年限(12.2±5.3 vs 8.8±5.6年)、训练频率(8.7±2.8 vs 7.1±2.5/周)和周跑量(145.3±25.6 vs 116.0±26.5km/周)方面都高于女运动员。精英级女运动员的跑量比国家级女运动员更高(135.8±31.5 vs 111.3±23.3km/周)。男女运动员在专项强度上的跑量近似。男女运动员中没有教练指导的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9%31%;而独自训练的比例则为65%68%。马拉松成绩与5KM10KM、半程马拉松的成绩具有相关性,此外对于女运动员来说还与训练年限、周平均训练量、周最大训练量、周训练频率以及32KM以上距离跑的次数相关。结论:除了以低于比赛强度的速度来训练外,在如何准备马拉松这一问题上奥运测试赛达标运动员之间仍未达成一致。周训练量这一因素看起来对女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的影响比对男运动员的更大。由于其中的许多运动员都是独自训练,并且没有教练指导,他们只是在按照自己所认为正确的方式训练,因此有必要对此做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长跑、耐力水平、竞赛、运动员、性别

  引言

  尽管目前了解到的有关高水平长跑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生理方面的信息已经很多,但有关他们训练的科学信息出版的却很少。在那些记录了长跑运动员的训练内容的研究中,大多数只是调查了他们训练的一般性特征,如周训练量,或者在研究中只是结合其他文献着重分析了1—2个训练参数特征。另外,有关高水平长跑运动员的研究往往会受到样本量小的限制,导致得出的任何有关运动员训练方面的结论往往带有不确定性。而且,研究高水平运动员往往是收集短期的训练数据,这些数据难以为我们提供长跑运动员在长期训练方面的信息。例如,在Billat等人做的两个研究中,他们在赛前分别只做了5名运动员为期12周的测试数据以及7名运动员为期8周的数据。这一阶段运动员为了准备比赛,训练量往往会逐渐减小。由于目前尚没有关于对参加奥运测试赛水平的长跑运动员的年度训练特征方面的研究,因而耐力项目训练仍留下许多未知领域。

  从心血管因素的角度考虑,普遍认为耐力成绩受有氧功率(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的影响。而且众所周知,这些生理参数能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尽管一般认为最大摄氧量对中距离项目更加重要,因为这些项目跑的强度接近最大摄氧量强度;而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则对马拉松项目来说更加重要。但由于在马拉松运动员每天训练情况方面的数据很少,因此无从得知他们的训练是否与这些生理指标的提高息息相关。

  2004年美国奥运会马拉松测试赛是一次难得的采集全美最优秀的男女马拉松运动员训练数据的机会。本文旨在叙述2004年美国奥运会马拉松测试赛达标运动员的全年训练特征,并对男女运动员以及同一性别的精英级和国家级运动员在全年某个特定阶段的训练情况做比较。

研究途径

  实验对象

  对所有通过2004年美国奥运会马拉松测试赛的运动员(104名男子和151名女子)发放了问卷。为了获得奥运测试赛的参赛资格,运动员必须在两年内在该项目上跑出规定成绩(男子2小时22分,女子2小时48分)。每位运动员都收到了一张有关研究内容的简要信息,其中告知了本研究的目的以及参与的自愿性。研究全程都得到了印第安纳大学评审委员会机构的支持。

  93名运动员(36.5%)回复了问卷(37名男子和56名女子),他们的问卷内容都被用于作为数据分析的一部分。受试者们描述的自己的身体特征和个人最好成绩如表1所示。运动员马拉松成绩的跨度为:男子2小时930—2小时224秒,女子2小时2116—2小时4759秒。

  

  所有数据(除了BMI)都源自运动员自己叙述,n表示回复问卷的人数;BMI:身体质量指数;PB:个人最好成绩。

  *与女子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与男子国家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与女子国家级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1)。

  运动员被分为两组精英级组和国家级组,分组成绩主要选取他们的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女子2小时40分以内(美国奥运会马拉松测试赛A标,由该项目的国家管理机构美国田协设定)者被分为精英级组,而2小时40—2小时48分(奥运测试赛B标)的则被分为国家级组。由于男子项目的AB标之间只相差2分钟(2小时20分和2小时22分),因此将男子2小时15分以内(奥运会A标,由该项目的全球管理机构国际田联设定)的运动员分为精英级组,而将2小时15—2小时22分之间的运动员分为国家级组。在所有回复问卷的人当中,5名男子和11名女子为精英级组运动员,另外32名男子和45名女子则为国家级组运动员。图1和图2中的柱状图描述了处于各运动水平的受试者人数。

  实验方法

  所有奥运马拉松测试赛达标运动员都收到了一份问卷,同时还有一个附有回寄地址和邮票的信封,以便他们回寄给此项研究的主要负责人。在奥运测试赛比赛现场(200427日,阿拉巴马州伯明翰市),给每位男运动员的参赛包裹中都放了问卷以及一张有关研究内容的简要信息。对于那些虽然达标但却没有参加测试赛的男运动员,则给他们的家中邮寄了一份问卷。由于无法在女运动员的比赛现场(200443日,密苏里州圣路易斯)给她们的参赛包裹中放置问卷,因此对于那些达标的女运动员,无论她是否参加比赛,都通过邮寄到家中的方式来发放问卷。为了使运动员便于填写,除了通过纸质形式发放问卷外,在网络上(www.USurveys.com)也同样发出了线上问卷。由美国田协联系运动员填写该网络版问卷,每个人都拿到了一个填写问卷的登录密码。大约在1个月后,美国田协给每位达标运动员又发了一封邮件要求填写该问卷,以尽可能地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调查问卷

  通过与大学越野跑教练和生理学家的交流并参考过去那些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特征所做的研究,最后制作出了这份问卷。另外,问卷还预先发放给了一些马拉松运动员,以检查问卷的信度及其中是否有表述模棱两可之处。问卷的问题包括运动员的身体特征(年龄、身高和体重)、训练史(是否有教练、训练年限、是否上过高原及是否独自训练还是集体训练)、主要经济来源(全职或兼职工作、配偶或父母资助、企业赞助、奖金)、高中和大学运动成绩(1英里/1500米和2英里/3000米)、相关段落距离(5KM10KM、半程马拉松、全程马拉松)的个人最好成绩以及全年(平均和最大周训练量、单次最高跑量、单次跑量超过32KM的次数及由于伤病停训的天数)和全年每1/4阶段(每周以乳酸阈强度为节奏的跑量、每周以马拉松目标成绩为节奏的跑量、每周以高于全力跑10KM5KM的节奏训练的跑量、训练频率、每周的间歇训练和力量训练次数)的训练特征。为了能用图表清晰地反映出这些马拉松运动员是如何训练的,将从奥运测试赛当天起往前推一年的全年分为四个阶段,第四阶段代表的是奥运测试赛前的最后三个月。

  数据分析

  用市场上已有的软件(SPSSR12.0版,芝加哥,III)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来比较各组数据。用卡方检验来检测定类数据。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来判断:(1)每位运动员的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和他在高中或大学的个人最好成绩之间的相关性;(2)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与个人的5KM10KM以及半程马拉松成绩之间的相关性;(3)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与训练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另外,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训练数据,以确定男女马拉松成绩的显著预测因子。所有测试的显著性水平皆定位P<0.05,用Bonferroni法来做多重比较。

研究结果

  运动员的身体和成绩特征已列在表1中。尽管男女运动员的相关身体指标有所不同,但精英级和国家级运动员之间在身体特征上还是相似的。无论男女,马拉松成绩与运动员的年龄、身高或体重皆不具相关性。

  奥运测试赛达标运动员的周训练量及他们每周的训练次数如表2所示。男子的训练年限比女子长,且平均周跑量和最大周跑量均显著高于女运动员。精英级女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平均周跑量、最大周跑量以及训练频率方面都明显高于国家级运动员,而在男运动员中则不存在此现象。另外,精英级男运动员比国家级组进行更多的力量训练。然而就总体而言,这些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的频率都不高,男运动员全年平均每周少于1次,女运动员全年平均每周少于2次。将近一半的运动员从来不进行力量训练。由于生病或受伤而停训的天数方面,男女运动员之间或同一性别的精英级和国家级之间均不存在差异。

  3中的数据表明,男女运动员在不同强度下的平均跑量相似,并且在同一性别的精英级和国家级之间这一情况也相似;但在同组个体间的差异却很大,这从标准差数值较大这一点就能够体现。对所有运动员来说,他们大多数情况下的训练强度皆低于马拉松比赛节奏;其中男子74.8%的周跑量(精英级75.9%,国家级74.9%)以及女子68.4%的周跑量(精英级70.7%,国家级67.8%)的强度低于他们的马拉松比赛节奏的强度。

  4列出的是运动员关于是否有教练、训练情况、高原训练、饮食习惯及收入来源的回答的频率分布。这些变量与性别均不具有相关性。然而,接近一半(49%)的男运动员以及接近三分之一(31%)的女运动员都没有教练指导。另外在相同性别情况下,除了收入来源一项以外,其余各项均与运动水平不具有相关性。5名精英级男运动员中没有一个有全职工作,而11精英级女运动员中拥有全职工作的也只有5人。

  

  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运动员,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与他们5KM10KM以及半程马拉松的成绩皆具有显著相关性(三个项目男子运动员的相关性为r=0.710.730.72,女子运动员的相关性为r=0.680.680.73P值均<0.001)。另外,男女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与大学时的3000米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男子r=0.58,P=0.001,女子r=0.44P=0.01),女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还与他们大学时代的1500米成绩具有相关性(r=0.44P=0.01)。女运动员的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与她们的训练年限(r=-0.40P=0.003)、平均周跑量(r=-0.47,P=0.001)、最大周跑量(r=-0.51,P<0.001)以及跑量超过32KM的次数(r=-0.36P=0.01)方面也具有显著相关性。

讨论

  尽管问卷的回收率看起来较低(36.5%),但所获得的样本量相对于美国奥运测试赛达标运动员总体来说还是具有代表一定代表意义的(图1和图2)。在全部的精英级水平运动员中,有6名是美国奥运马拉松国家队成名,其中参与本项问卷调查的高达3人。由于精英级水平的运动员本就处在金字塔塔尖,因此精英级组的样本量(5名男子,11名女子)自然也就较小。

  身体特征

  美国男女性的平均身高分别为175.6cm161.8cm,体重分别为82.1kg69.2kg,身体质量指数分别为26.626.5kg/m?2;。尽管并非是严格的统计学比较,但奥运马拉松测试赛达标男女运动员相对于美国民众总体而言在平均身高方面看起来还是近似的,但他们的体重则相对较轻,身体质量指数也较小(表1)。马拉松运动员的身体质量指数较低无疑是该项目出于长距离运动、提高耗能的经济性、体温调节、减少地面对关节冲击力的需要。

  

  

  *问卷上对马拉松节奏的定义为:马拉松的目标成绩节奏;乳酸阈节奏的定义为:10英里半程马拉松距离的比赛节奏;10KM5KM节奏的定义为:最近该距离比赛时的节奏。

  身体特征看起来并没有影响美国奥运马拉松测试赛达标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精英级组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与国家级运动员的近似(表1)。精英级女运动员比Sparling等人的文献中所描述的80年代的美国精英级女子长距离跑运动员身高更高、体重更大,且身体质量指数也更大(表5)。

  

  

  男女运动运动员的年龄相近,而且同一性别不同水平间的年龄也相近,但精英级运动员比国家级的训练年限要多4-5年,尽管这一数据只在女运动员身上有显著性差异。考虑到适应耐力训练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可能对于马拉松项目来说,运动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训练以达到精英级水平。

  训练特征

  尽管这些运动员的运动水平相近,并且都处于全国的顶尖水平,但他们相互间的训练方式却显然差别非常大。为了备战奥运测试赛,全年男子的周平均训练量为145.3±25.6KM,女子的这一数据则为116.0±26.5KM(表2)。这一训练量与早期研究中所描述的结果近似:Pollock发现70年代的美国男子精英级马拉松运动员周跑量为162.0KMSparling等人的研究则说道80年代的美国女子精英级长距离跑运动员的周跑量为120.4KM。从几乎所有问卷中涉及的有关训练问题的数据标准差非常大(表2和表3)这一点可以看出,本研究的各项训练数据的差异非常大。这些描述性数据无法区分出最佳个体化的训练特征。尽管训练量的个体差异非常大,但男女运动员的训练模式还是大体相同:他们以乳酸阈节奏(在问卷中用10英里至半程马拉松距离的距离的比赛节奏来表示)和马拉松比赛节奏进行的训练的比重在全年中随着奥运测试赛的临近而逐渐增加(图3和图4)。因此,尽管这些运动员的跑量不同,却似乎在采用同样的训练方法:随着奥运测试赛的临近,花在专项强度训练上的时间也相应增加。

  

  3—2004年奥运马拉松测试赛前男运动员在特定强度下的周训练量全年变化。*与第一阶段存在显著差别(P<0.05)。**与第一、第二阶段皆存在显著差别(P<0.05)。

  有趣的是,低强度的长距离跑占据了运动员训练的主要部分,男子跑量的74.8%和女子跑量的68.4%是以低于马拉松比赛节奏的强度完成的(表3)。许多针对精英级耐力运动员的研究都普遍发现了这一现象。关于训练方法方面的建议有许多,但大多数都认同“训练量很重要”这一观点,尤其是马拉松项目。低强度训练占据了全部训练的很大比重这个结果,可能也体现了此观点。

  

  4—2004年奥运马拉松测试赛前女运动员在特定强度下的周训练量全年变化。*与第一阶段存在显著差别(P<0.05)。**与第一、第二阶段皆存在显著差别(P<0.05)。

  尽管从专项性的角度出发,以比赛速度来训练具有实际意义,但对于美国奥运马拉松测试赛达标运动员来说似乎并非如此;全年以马拉松比赛节奏进行训练的比例,男子平均只为9.7%,女子只为12.8%(表3)。再者,尽管乳酸阈对于长跑项目来说是个重要指标,而且乳酸阈速度与马拉松比赛节奏较为接近;但以乳酸阈速度进行训练的比例,男子平均只为10.3%,女子平均只为12.3%(表3)。这一惊人发现与SeilerKjerland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发现挪威精英级少年越野滑雪运动员以乳酸阈强度进行的训练仅占总量的5%

  高强度跑(即:每周以≥10KM比赛的节奏进行的跑量)只占马拉松运动员训练计划的很小一部分,全年过程中每周间歇训练的次数平均只有1次。这个训练习惯或许也体现了教练和生理学家们的普遍观点:尽管最大摄氧量对于马拉松成绩来说是个重要指标,但乳酸阈和跑步经济性却比它更重要。然而,考虑到只有当间歇训练的强度达到最大摄氧量强度的90%-100%时才能对最大摄氧量的提高产生最好的效果,因此本研究中的运动员可能并没有尽力去跑,以获得最好的训练效果。另一方面,很可能科学上对马拉松项目的理解尚未跟上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实践的要求(即:训练目标可能远远不止于提高最大摄氧量),再者这些运动员目前的训练确实非常有助于提高运动水平。考虑到训练量的安排会相应地影响训练强度,因此这些运动员的训练强度低也许恰恰是他们训练量大的结果。马拉松训练中,运动员可能会有意无意地为了完成大运动量而降低跑的强度。尽管马拉松项目最有效的训练方法仍未可知,但大运动量训练也许还是有必要的。例如,Scrimgeour等人发现:每周训练量超过100KM的运动员在那些10-90KM的比赛项目中的成绩要显著快于那些每周训练量少于100KM的人。然而该研究正如其他研究一样,它关于训练量的数据只是针对短期情况(赛前3-5周),给耐力项目的长期训练方面留下了许多未知。

  研究发现,美国马拉松运动员以马拉松比赛节奏和乳酸阈节奏的强度进行训练的比重要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的长跑运动员,同时他们高强度训练的比重则相对较少(表356),虽然这并不非统计学意义上的比较。这也是马拉松项目区别于其他耐力项目的关键所在。运动员以低于马拉松比赛强度、马拉松比赛强度、乳酸阈强度、≥10KM比赛的强度以及≥5KM比赛的强度训练的跑量占总跑量的比重,男子为75%—10%—10%—5%—3%,女子为68%—13%—12%—7%—5%。由强度分布可见,训练偏重于低强度部分,这与SeilerKjerland对挪威精英级少年越野滑雪运动员的研究结果相反,对方的强度分布为75%-5%-20%(低于、等于和高于乳酸阈强度)。尽管很难说世界优秀耐力运动员的成功是他们的高强度训练占总训练量的比重较大的结果,但以高强度来训练可能的确有助于他们运动水平的提高。例如,Coetzer等人发现:那些平均强度更大的南非精英级黑人运动员比本国的白人运动员在那些5KM以上距离的比赛中能够达到更高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比强度。而且,在次最大和最大负荷运动后,黑人运动员的血乳酸浓度更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同时在股四头肌多次等长收缩测试中他们达到疲劳也较慢并具有显著性差异。尽管作者没有分析造成运动员的训练内容以及生理指标及运动成绩之间的差异的原因,但他总结道:南非黑人运动员比本国白人运动员的抗疲劳能力要更好。尽管每周以次最大强度进行的大运动量训练能提高毛细血管密度和线粒体体积,并进而提高耐力成绩,但高强度训练却更有助于提高最大摄氧量水平,原因可能是它更容易动员心血管系统。在精英级长跑运动员的训练计划中加入间歇训练,已被证明能够进一步提高耐力成绩。

  男女运动员之间的比较

  男运动员的跑量比女运动员高,且具有显著性差异。男运动员在平均周跑量、最大周跑量、跑量超过32KM的次数及周训练次数方面都要显著高于女运动员(表2)。过去针对精英级或国家级长跑运动员的研究也发现男运动员的跑量显著性地高于女运动员。对此结果有着许多潜在原因。首先,尽管马拉松进入奥运会女子比赛项目已有超过20年,但始终有一个固有的观点认为女运动员的受伤风险要比男运动员大,因此不应该跑得像男运动员那样多。然而,只要运动员不存在女运动员三联征(月经不规律、饮食紊乱、骨质疏松)中的任何一种,或者身体质量指数不低于21kg/m?2;,她们发生应力性骨折的几率似乎并不会高于男运动员。另外,奥运马拉松测试赛男子的达标标准比女子达标标准更难跑到。男子的达标标准比男子世界纪录慢13.6%17分钟),而女子达标标准则比女子世界纪录慢24%32.5分钟)。因此要想达标的话,男运动员要比女运动员跑到相对更接近世界纪录水平的成绩。男子的达标标准难度更大可能是他们的比赛更加激烈造成的结果。例如,同样在比世界纪录成绩最多慢13.6%的范围内,男运动员有99人进入这个范围,但女运动员只有9人。其他影响训练量的因素还可能包括训练的时间、教练的训练理念以及过往的训练经历。问卷无法解答为什么运动员要跑这么多,或者为什么运动员不想再跑得更多。女运动员的跑量少于男运动员的原因可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以进一步探索。

  在全年的四个阶段,男女运动员在特定强度下的跑量大体相似(表3)。这和Billat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反,他们的结论是在奥运马拉松测试赛前的12周中,男运动员每周以半程马拉松比赛节奏、10KM比赛节奏以及3KM比赛节奏的强度完成的跑量要显著高于女运动员在相应强度下的跑量,唯一例外的是以全程马拉松比赛节奏所完成的跑量,在这方面男女运动员的周跑量近似。这两个研究结果的不同可能是由于样本量的不同所致,因为Billat等人的研究只有10名男运动员和10名女运动员参与,数据的变异性较小。本研究中的男运动员全年高强度训练的跑量变化不大,但女运动员高强度训练下的跑量则在缓慢地增加且各阶段的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图3和图4)。因此,这些运动员看起来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周期训练方法,尤其男运动员更是如此。在周期训练理论中,随着重大比赛的临近,训练量逐渐减小,强度则逐渐提高。尽管确有记录那些爆发型及速度型项目的运动员采用周期训练模式,但针对耐力运动员是否也采用这种训练模式的相关文献则较为有限。另外,并非所有的运动员会完全地或主要地围绕奥运测试赛来设计训练计划。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奥运测试赛前为了获得参赛资格还需参加其他的马拉松比赛,故而他们的训练计划还要考虑到其他马拉松比赛日期的安排。有的运动员在奥运测试赛前一年就已经获得参赛资格,那么他们在奥运测试赛前一年内的训练就能够完全围绕这场比赛来安排,此时这将成为他们训练的主要重心。考虑到获取参赛资格的需要以及各个比赛的路线、气候及运动员焦虑水平的不同,许多运动员为了达标往往会比他们在奥运测试赛时跑的更快。

  精英级和国家级运动员之间的比较

  在提高运动水平方面,训练量似乎对女运动员比男运动员的影响更大——因为女子精英级和国家级之间在许多训练量参数方面都存在显著性差异,而男子精英级和国家级之间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例如,参加奥运测试赛的精英级女运动员比国家级女运动员从事训练的年限更长(表2)。Bale等人的研究以及ChristensenRuhling等人的研究也发现优秀运动员的训练年限往往更长。另外,精英级和国家级男运动员的平均周跑量和最大周跑量都近似,而精英级女运动员的平均周跑量和最大周跑量则要显著高于国家级女运动员(表2)。此发现和Bale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但却与Billat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反:Bale等人发现女运动员水平越高,他们的周训练量也更大;而Billat等人则没有发现精英级和国家级女运动员在周跑量方面存在差异。训练频率看起来同样很重要水平更高的女子马拉松运动员显然训练频率更高。尽管精英级男运动员同样比国家级男运动员的周训练频率更高,但只有全年第一阶段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2)。然而,从这些数据无法明确地得出,到底是训练频率更高才使一个人成为更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还是优秀的马拉松运动员本就能够承受更高的训练频率。也可能是因为精英级运动员的训练经历更多,故逐渐提高了他们承受更高密度的训练课的能力。当然,也可能这些马拉松运动员训练频率的高低只是单纯地由于个人可支配时间的不同所致国家级运动员比精英级运动员有全职工作者的比例更高(表4)。

  在特定强度下的训练量方面,同一性别不同水平的运动员之间在任一强度下的跑量占总跑量的比重方面没有差异(表3)。也就是说,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在各个强度下的跑量分布方面大体相似(精英级男运动员:76%—7%—13%—4%—1%;国家级男运动员:75%—10%-10%—5%—3%;精英级女运动员:71%—12%—10%—7%—6%;国家级女运动员:68%—13%—13%—6%—5%)。但有些研究所发现的结果则与之相反,他们发现精英级男运动员每周高强度下的跑量比相对低水平的运动员更多。

  训练条件

  本研究中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具体体现在赛前一年期间那些没有教练或独自训练的奥运测试赛达标运动员的人数方面。只有51%的男运动员和69%的女运动员有教练指导,而65%的男运动员和68%的女运动员则是一个人跑步(表4)。把这两个情况结合,分别有46%的男运动员和29%的女运动员既独自跑步又没有教练指导。精英级女运动员中有教练指导的人的比例比国家级女运动员的比例高(82%—66%)。这个结果与Bale等人的研究相同,他们发现超过80%的精英级女运动员有教练指导,而在优秀运动员和中等水平运动员中这一比例则为67%31%。尽管有理由相信:有教练指导能促进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不过仅靠这里的数据尚无法明确那些有教练指导的运动员究竟是因为有了教练才跑得更快,还是因为他们本就跑得比较快才更容易找到教练提供指导。

  

  

  许多运动员既独自跑步又没有教练指导,这一现象与其他奥运会个人项目有很大不同,比如游泳、速度滑冰、体操、自行车,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团队支撑。从未听说过这些项目奥运测试赛水平的运动员有人独自训练或没有教练指导的。而长跑之所以能如此,原因之一可能是长跑训练不需要大量的器材设备。不管怎么说,这至少说明马拉松运动员在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提高运动水平。

  高原训练

  只有24%的男运动员和16%的女运动员在高原训练,可见高原训练并非这些马拉松运动员所常用的训练形式,而且他们之所以在高原训练只是因为他们住在高原附近。在高原训练的运动员和不在高原训练的人之间的马拉松成绩没有差异。尽管有许多教练和运动员将东非长跑运动员的成功主要归因于他们的高原训练,但少有证据表明在高原训练要比在海平面训练更有利于最大摄氧量或平原运动水平的提高。有的研究认为:居住在高原,同时在平原训练(即“高住低训”模式)的方式能够提高平原的运动水平,因为当在高原上仍维持平原的训练强度时,可促进红细胞生成。历史上最优秀的美国长跑运动员都出生在平原并在平原训练(少有例外)。因此,美国马拉松运动员缺少高原训练未必就是他们的运动水平低于东非国家运动员的主要原因。

  相关性

  正如所预料的,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与5KM10KM和半程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具有显著相关性。Noakes等人也发现10KM和半程马拉松成绩最能够用来预测运动员的全程马拉松成绩。由于那些跑的时间长于3分钟的项目主要依赖有氧系统供能,因此可见那些在5KM10KM项目上表现出色的运动员也能够在马拉松项目上表现得同样出色。而2004年美国奥运马拉松国家队的6名运动员恰恰是国内5000米和10000米项目上最优秀的6名选手。

  2和表3中的训练数据之于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水平的相关性似乎比男子运动员更大。女子马拉松个人最好成绩与训练年限(r=-0.40P=0.003)、平均周跑量(r=-0.47P=0.001)、最大周跑量(r=-0.51P<0.001)、跑量超过32KM的次数(r=-0.36p=0.01)以及周训练次数和周间歇训练次数(r=-0.64r=-0.32)都存在显著相关性,即便它们的相关性程度不高;但对于男子运动员来说这个相关性却不具有显著性。在这些参数当中,“周训练次数”最能够解释女子马拉松成绩的差异(41%)。这些相关系数的数值大小与Bale等人对女子马拉松成绩与训练年限、平均周跑量、周训练次数的相关性的研究(分别为r=-0.48-0.56-0.63)的数值接近。本研究中男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与训练特征参数之间不具有显著相关性这一点与Bale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反,他们的结果是10KM成绩和训练年限(r=-0.70)、平均周跑量(r=-0.84)及周训练次数(r=-0.87)之间都具有高度相关性。本研究的发现和Bale等人研究结果的不同尤其是研究中男女运动员之间的不同,很可能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对象是小样本以及本研究中男运动员的运动水平较为接近这两个因素所致。

  没有一个训练参数可作为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显著预测因子,这可能是因为有多个因素会同时影响男子马拉松成绩,也可能只是单纯地由于每个训练参数的数据差异性太大,以至于无法用以预测出马拉松成绩。对女运动员来说,平均周跑量、最大周跑量及训练年限是仅有的显著预测因子(r=0.67),可用以预测接近总量45%的马拉松成绩。采用这几个参数,通过48个受试样本,可建立用以预测针对奥运测试赛女子达标运动员的马拉松成绩的回归方程:

  马拉松成绩=-0.135X平均周跑量—0.042X最大周跑量—0.477X训练限+180.194

  其中马拉松成绩的单位是“分钟”。

实践应用

  本研究的结果也许能帮助教练员明确要想达到马拉松的国家级或精英级水平,所应当采用的训练量和强度。运动科学常常会落后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实践,因此此处的研究结果也许还有助于科学家们了解影响马拉松成绩的训练究竟是怎样的。

  许多运动员独自训练和/或没有教练指导,这在奥运会各项目中是不常见的,所以应考虑对那些有天赋的马拉松运动员组建教练团队。

  今后的研究重心应放在探讨这些运动员所采用的训练方式的原因上。尤其是那些没有教练指导的运动员,许多人都想知道这些运动员是如何或许有关训练方法的信息的。另外,在调查训练特征参数的同时增加一些生理和心理学指标的测量,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训练特征参数及特定训练手段对马拉松运动成绩的影响。

结论

  除了以低于比赛强度的速度来训练外,在如何准备马拉松这一问题上奥运测试赛达标运动员之间仍未达成一致。在不同运动水平之间的比较方面,训练参数对女子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水平的影响似乎比男运动员的更大,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女运动员运动成绩的跨度比男运动员更大所致。

  致谢

  本研究得到了负责游泳运动科学研究的康斯尔曼中心的资助。另外,作者要感谢Joel Stager博士的支持和手稿反馈;感谢那些给问卷提供宝贵建议的人;男子马拉松比赛负责人Valerie McLean,他将问卷一份份放入运动员的参赛包裹;美国田径协会,带动运动员参与本次调查研究;Michael Caspar,发放了网络版的问卷(www.USurveys.com);以及其他所有参与本次调查的运动员们。

sports.sohu.com true REL田径训练网 https://sports.sohu.com/20170625/n498515256.shtml report 24411 译自:《InternationalJournalofSportsPhysiologyandPerformance》黄佳敏<译>;硕士,CSCS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