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UFC中国赛的朝圣群体画像和本土搏击赛事的焦虑症

  。

  

体育大生意第1270期,欢迎关注最好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

  本文作者:付政浩

  体育大生意记者

  15128人和千万元级别,这是UFC首次在中国大陆办赛后,所有搏击从业者们最想知道的两个数字。前者是该场比赛的观赛人数,后者则是门票收入规模。在中国本土搏击赛事要靠大规模赠票来填充空场、主办方谈及门票收入总是讳莫如深的当下,UFC公布的这两个数字却在行业内极具公信力,几乎无人质疑,并且可以断言的是,这两个数字均创造了在中国举办的搏击赛事的历史纪录。但对于那些亲临11月25日比赛现场的人们而言,单单这两个干巴巴的数据根本无法体现出11月25日当晚,从全国四面各方赶来的UFC朝圣者们声震穹顶、顶礼膜拜的狂热氛围,以及这背后孕育的巨大商业前景。

  李景亮在上海站比赛中KO对手,随即引爆全场欢呼

  

  毫无疑问,11月25日的UFC上海格斗之夜堪称是中国搏击界的超级盛会。从观赛超过十年、从云贵地区打飞的专程赶来的死忠粉丝,到刚刚尝试借助MMA健身的上海都市白领,从慕名而来的上百家中国体育媒体,到长期现场追踪UFC报道的美国媒体,从到场为师兄弟加油的中国搏击明星,再到悄然入场观摩学习的搏击赛事老板……假如能逐一为这1.5万名UFC朝圣者绘制一幅幅画像,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表情固然是虔诚、敬畏、狂热、羡慕,但肯定也有一些搏击赛事老板难掩焦虑神色。即便这些人在人前还会一脸轻松地宣称欢迎与狼共舞,但私下里还是忍不住抱怨UFC已经开始挥舞镰刀前来收割中国这尚未成熟的MMA(综合格斗)市场。

  UFC上海站共有八名中国选手出战,由李景亮和王冠领衔

  

  一边是中国本土搏击格斗赛事疯狂烧钱却普遍亏损、粉丝受众对赛事严重缺乏忠诚度,另一边却是中国格斗粉丝们对一场在UFC赛事级别中相对普通的“格斗之夜”顶礼膜拜,这种强烈的反差显然在拷问甚至折磨着很多人。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却忽略了一点:UFC为上海这场比赛征调了上百名美国本土工作人员来华,并且几乎全部的比赛设备都是从美国空运而来,UFC所做的这一切都只是为了尽可能保证中国粉丝能体会到原汁原味的UFC比赛。只有意识到UFC在中国赛期间的专业态度,或许大家才能以更开放的心态意识到,UFC带给中国本土搏击行赛事的不是焦虑症,而是一颗定心丸和三点启示录。

  UFC与中国搏击赛事的受众差异明显:都市白领与油腻大叔各有所好?

  在中国搏击赛事普遍要靠赠票才能让上座率不那么尴尬的当下,UFC上海站的票房却高达千万元级别,显然我们过去犯了一个意识性的错误:没有小众运动,只有小众赛事。那么在中国喜欢UFC的到底是哪些人?不妨和体育大生意记者一起来观察一个典型的朝圣群体——来自河南郑州的五位MMA爱好者,他(她)在上海的三天时间里充分展现出了对UFC的深度热爱和对MMA运动在中国如何进一步推广的深入思索。如果真的要绘制UFC朝圣群体的画像,他们显然就是最好的选择对象。

  UFC选择在上海办赛,无疑非常符合其粉丝群体定位

  

  或许是受中原武术传统的影响,或许是受益于河南卫视《武林风·笼中对》的推广,总之,综合格斗在郑州市颇为流行,每个月都会有新的MMA俱乐部开张,并且学员基本都是都市白领和大学生。29岁的王远(拟名)是一个MMA俱乐部的联合创始人和主教练,已经从业将近十年了,他和他的俱乐部在当地都小有名气,目前共有45名学员,其中有1/3都是女性学员,不过王远的俱乐部目前尚未培养出顶级的职业选手。在7月29日UFC宣布要在上海举行UFC“格斗之夜”的第一时间,王远就把这条信息发到了学员群里并询问有没有学员愿意组团去看比赛。最初有10人报名,但经过核算成本后,还剩下四名学员。王远粗算一下,往返车票、食宿、门票(480元/张)加起来,每人需要先交纳2000元,多退少补。

  在出发前的11月22日晚上,俱乐部还为这五位UFC观光者举行了小型的送别仪式,这五位则承诺会在学员群里全程分享比赛见闻。但在23日抵达上海后,这五位却已根本没时间与后方分享见闻。从去选手入住的嘉里中心要签名,到称重仪式排队争夺提问机会,从撺掇朋友带他们去一家与UFC合作的健身房观摩UFC名人堂级别选手安东尼奥-诺盖拉的特训课,再到11月25日当晚观看UFC比赛,此外还要约那些以前没有见过面的MMA爱好者们见个面。王远等五人在上海的这三天除了目不暇给、啧啧赞叹之外,一个最直观的朝圣“成本”就是每人比预算多花了一千多块。

  UFC名人堂成员诺盖拉在上海举行特训课,课时费每人500元,观摩门票每张150元

  王远总结自己观赛的最直观体验就是:“UFC的最大秘诀就是制造爆款对决和爆款明星,虽然这次上海站‘蜘蛛’席尔瓦意外退赛,导致比赛缺乏顶级明星,但UFC却一下子安排了多达八名中国选手参赛。想想过去中国选手想要签约UFC难如登天,如今却有多达八名选手参赛,这一下子就引爆了中国MMA界的自豪感,谁不想来见证这一历史时刻呢?反观很多国内赛事,他们最缺的恰恰就是制造话题的能力。”

  “我们俱乐部平日播放的很多视频就是UFC视频,UFC明星选手的特点都很鲜明,他们的绝招大家都会不自觉去模仿。至于国内的比赛我们很少会去看,除了选手竞技水平有差距外,更重要的是,比赛在选手配对方面很不专业,对位选手的实力差距很大,动不动就极速KO,不适合学员去观摩学习。而且赛事对于选手也没有很专业的包装水准,除了以前的杨建平很符合白领的品味外,有些选手实力不错,但连清晰的肌肉线条都没有,恐怕更适合给油腻的中年大叔去欣赏。”

  说到此番UFC中国赛的消费成本,王远告诉体育大生意记者,自己除了观赛外,还借助这次UFC上海站会见了很多之前只在网上聊过天的同行和MMA爱好者,这绝对是中国MMA界的一大聚会,为了看这场比赛消费三、五千块钱的大有人在。“这是UFC第一次来中国大陆办赛,对于我们这个收入水平的人来说,花三五千块钱就能到现场亲自感受以往只能在电视里欣赏的UFC比赛,还是挺划算的。当然,我也知道,有些明星选手这次会到处要票、买VIP票来款待商业合作伙伴,或者有些拳馆的富豪学员会出大钱买票来孝敬师傅,但我觉得都是个别现象,UFC的观赛主体是那些能够自主消费得起的MMA爱好者。”

  诚如王远所言,1.5万名观众中类似王远的MMA爱好者应该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比例。他(她)们年龄大约在25-30岁之间,生活在一、二线城市,月收入在万元以上,从大学时就喜欢练MMA甚至报名参加了MMA俱乐部,一周练两到三次课程,业余时间则喜欢在网上观看UFC比赛,每个月花在MMA方面的总支出大约在两三千元左右。

  UFC的粉丝集中在一、二线城市,主要是年轻的大学生和都市白领

  

  借助王远的这个观光团,或许可以画出此次UFC上海站朝圣群体的粗略画像,而这正是UFC上海站能够做到千万级别票房的人口底蕴之所在。但对于中国本土搏击赛事而言,UFC的这部分消费群体就如镜花水月一般,看得见,却很难在短期内将其转化为自身的消费者。王远直言不讳:“咱们这么做个类比吧,中国篮球迷有三亿人,但喜欢看NBA的占据绝大多数,看NBA的敢说自己从来都不看CBA,但看CBA的往往都同时会看NBA。同样的道理,UFC在中国的粉丝众多,但中国本土搏击赛事照样无人问津。所以,UFC上海站再火,但跟中国本土搏击赛事真没什么直接关系。”

  UFC上海站加剧中国搏击焦虑症:武协实体化+政策保护并非良药

  UFC的粉丝群体主要是一二线城市的都市白领,而中国本土搏击赛事的受众则是三四线城市的中年油腻大叔?UFC粉丝在MMA运动方面月消费两三千元,但这部分优质消费者却很难转化为中国本土搏击赛事的受众?虽然王远的这些观点欠缺大数据支撑,但UFC上海站的成功举办却实实在在加剧了一些中国搏击赛事方的焦虑程度。在11月25日比赛当晚,一位搏击赛事创始人一边在在一个人数高达300+的搏击群里调侃UFC的垫场赛水平也不过尔尔,却同时又在朋友圈里连续晒出了自己在现场观战的照片和小视频,在收获了一堆密密麻麻的点赞后,这位资深人士又火速删掉了这几条朋友圈。

  王冠与“皇家李小龙”的对决被视为八名中国选手中竞技水准最高的一场

  

  这位资深人士的复杂心情完全可以理解,毕竟那些“有追求”的中国搏击赛事都还是将UFC视为竞争对手的。平日在微信群号召大家转发自己的赛事时散红包尚且难以引起什么动静,如今只是发一个在UFC现场观赛的朋友圈却收获了大批点赞,情何以堪。更加剧这些搏击赛事方焦虑的是,UFC上海站从门票销售、称重仪式到媒体报道热情、嘉宾观赛阵容都展示出非同寻常的号召力:

  门票售卖:本次上海站的门票常规座位共分280、480、680、880、1080、1380、2980元七个价位,另有8880、10880、13880元三种VIP套票。客观来说,相比于国内同类赛事,UFC上海站的这些门票定价都相对较高。但从8月初正式开售,一个月内,门票就已售出90%。距离开赛前一个月,赛事方就宣布门票售罄。最终,如你所见,11月25日比赛当晚,梅赛德斯-奔驰中心座无虚席。并且体育大生意在随机采访中发现,购票的不仅仅是江浙沪一带的粉丝,还有从内蒙古、贵州等地赶来的粉丝甚至是MMA运动员、拳馆馆主。

  媒体自费报道:这是一个无需回避的现实话题。在国内,鉴于拳击、自由搏击和综合格斗属于小众运动,媒体关注度较低,所以赛事方普遍都会主动邀请媒体前来报到,并且提供一定的食宿、交通补贴。但此番UFC上海站,媒体基本都是按照UFC的规定自行在官网上进行媒体注册,赛事方并未提供交通饮食补贴,但最终自费前来的中国媒体超过了一百家,此外还有约20家海外媒体也来到上海跟踪报道,这场比赛对于媒体的吸引力之大由此也可见一斑。

  19岁的宋亚东在上海站KO对手,从而一战成名,有望在接下来获得UFC的重点培养

  

  称重仪式:在中国,格斗赛事的称重仪式基本就是选手走过场,比较乏味无趣,所以普遍只对媒体开放。但11月24日的UFC上海站称重仪式却对粉丝开放,结果称重仪式来了近万名粉丝,并且粉丝们排了一条长龙来向自己喜欢的选手提问。可以武断地说,在中国举行的搏击赛事中,从未出现过这种上万名粉丝现场观看称重仪式的景象。

  嘉宾观赛:本场比赛的观赛嘉宾阵容同样星光熠熠。从刚刚加冕高尔夫世界第一的冯珊珊到前中国网球一姐李娜,从“雨神”萧敬腾、“大鹏”董承鹏到著名导演唐季礼,此外还有CBA上海男篮的当家球星“寂寞大神”弗雷戴特等一批上海本土文体明星也均到场观赛。一般而言,在国内体育赛事中,能够吸引大批明星到场观赛的也无外乎CBA全明星赛或者中超宿敌对决,本土搏击类赛事很难吸引到如此规模庞大的嘉宾观赛团。

  其实,中国搏击赛事的焦虑症早已根深蒂固。一方面,中国本土赛事遍地皆是,彼此间竞争激烈,偏生的,各大赛事又欠缺清晰的盈利模式,只能靠烧钱维持局面,但在亏损压力之下,不少赛事都纷纷销声匿迹;另一方面,国外顶级赛事也纷纷觊觎中国市场,;全球顶尖的自由搏击赛事Glory先是在2016年获得曜为资本的投资,随后又;至于全球最顶级的MMA赛事UFC,其从2010年就在中国正式设立办公室,此后还在辽宁卫视播出了《终极斗士·中国力量》真人秀,UFC曾三度在中国澳门举办比赛,但其真正的目标却是在中国大陆获得办赛机会。

  《终极斗士·中国力量》真人秀开机仪式

  

  在内外交困下,中国搏击赛事本就格外焦虑,如今UFC成功在中国大陆办赛,这自然会进一步加剧中国搏击赛事的焦虑症。作为持续关注UFC中国赛的媒体之一,体育大生意从今年2月份就率先披露了UFC中国区正在走UFC上海站的申办程序,5月底则又率先披露了UFC上海站的审批手续已经基本获批,时间初步敲定在第四季度(详情请参看《UFC东游记:有望历史首次来中国大陆办赛 助力中国搏击勘破盈利迷局》。也就是从那时起,一些相熟的搏击赛事方就针对这件事对体育大生意记者表露出了深深的忧虑:中国的MMA市场主要是由中国本土赛事开垦的,而现在UFC千方百计来办赛就是为了捡现成、收割市场。

  随着此番UFC上海站比赛的成功举办并且UFC正在慎重考虑继续加大在中国的办赛力度,类似“中国搏击赛事栽树却被UFC摘果子”的观点更是在那些焦虑症中颇有市场。恰逢目前中国体育改革正在重点推进协会实体化进程,中国武术协会的实体化也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所以不少搏击赛事也都希望在武协实体化后能够多吸收一些中国搏击赛的创始人,从而在政策方面多维护中国本土搏击赛事的利益,保护中国本土赛事的积极性。

  此前,国家体育总局曾针对武术搏击赛事的乱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其中就隐晦地针对境外武术赛事在中国办赛提出了监管意见:“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和中国武术协会要依法加强对境外武术组织在中国境内开展武术活动的监管。境外武术组织在中国境内应当依法开展武术活动,不得在中国境内设立分支机构,不得从事或者资助营利性武术活动。未获得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认可的以及各类假冒国际武术组织必须中止,不得在中国境内开展任何武术赛事活动。

  《关于进一步加强武术赛事活动监督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对境外武术赛事在中国办赛的监管力度

  

  客观而言,无论是中国武协实体化还是设计相关政策保护中国本土赛事的办赛积极性,都是理所应当的,但体育产业的本质属性之一就是要借助体育进行对外交流和开放,2014年的46号文取消赛事审批制度只是体育产业走向开放的第一步,在武术赛事方面想要强行对境外赛事进行监管,恐怕既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也无助于中国本土搏击赛事探索自己的盈利模式。或许只有以一个更加开放的心态来看待UFC中国赛的成功举办并从中汲取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先进经验,那些焦虑症患者才会真正不治而愈。

  UFC上海站暗藏三点启示 中国搏击市场远未到收割时

  抛开门户之见,UFC上海站能够给予中国本土搏击赛事的不是焦虑症,反而是一颗定心丸。在当前,除了《武林风》、《英雄传说》等经典赛事外,大多数中国搏击赛事都是诞生于2010年之后,在品牌影响力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之下,亏损是正常现象。纵观UFC发展历程,同样也曾经历了多年亏损。

  众所周知,UFC早在1993年就已经创立,但直到2006年之前,该赛事都一直都难以实现规模性盈利。正是因为经营压力巨大,所以UFC的创始人SEG集团(1995-2000年)在2000年以200万美金的价格将其转卖给拉斯维加斯娱乐大亨洛伦佐·菲尔蒂塔兄弟,菲尔蒂塔兄弟也是几番对赛事进行改革,并在2005年在2005年斥资1000万美金推出了由MMA选手参加的真人秀TUF(全名为终极格斗战士真人秀),这才凭借着版权收入首次实现盈利,而这距离UFC创立已经足足过去了12年之久。当UFC尚且要经历12年的成长方才实现可持续盈利时,中国本土搏击赛事又何必如此焦虑呢?

  菲尔蒂塔兄弟与UFC功勋总裁白大拿(中)一起带领UFC走出低谷、走向巅峰

  

  抛开赛事自身发展历程中迟迟难以盈利的焦虑,UFC此番首次来到中国大陆办赛就取得“叫好又叫座”的成绩,对于中国本土搏击赛事而言,这种外部压力又该如何化解?其实,不妨换种思路,UFC这场中国赛更像是展示给中国搏击赛事的专业教学课,其在办赛过程中展示出的专业办赛水准之高,完全可以帮助中国搏击赛事少走弯路。

  在体育大生意记者看来,UFC中国赛最能体现专业水准有三处:

  第一,办赛软硬件标准实行全球统一化。为了让中国粉丝看一场原汁原味的UFC比赛,此次上海站比赛,UFC从八角笼、到灯光舞美音响器材,从从主持人到普通员工,全部不惜成本从美国空运过来,这种专业态度就令人足够敬佩。对于中国搏击赛事而言,这点必须加以吸收,无论是在北上广办赛还是十八线小县城,都必须确保赛事的水准基本如一,不能差异过大。

  第二,将版权保护视为赛事生命线。众所周知,国外赛事的头号收入支柱往往是版权,UFC在版权收入方面更是个种翘楚,UFC联合福克斯推出的PPV售卖计划曾创造了多项版权收入纪录。本次UFC上海站除了将直播版权销售给PPTV外,各省市电视台也均购买了集锦版权,图片版权则授予了Getty图片社。在比赛期间,媒体一律被禁止自行拍摄赛事图片或视频,一些媒体同行试图拍张现场图发朋友圈也会被及时制止。

  必须指出,这种版权保护力度是所有在中国举行的比赛中最严格的(甚至超过CBA和中超)。诚然,中国很多体育赛事目前不仅无法靠版权盈利,甚至还要倒贴给电视台一笔不菲的占频费。但搏击赛事方必须加快探索新媒体版权的市场开发与保护机制,唯有脚踏实地从零开始,未来中国搏击才有望在版权方面逐步获得相应的收入。

  “伯爵”比斯平被KO的那场主赛在欧美地区获得直播

  

  第三,增强制造爆款话题的能力。UFC在举行每一站比赛前都会进行周期长达三个月的宣传预热,在这一过程中UFC会制造多个话题供媒体炒作,这其中不乏争议点。比如此番UFC上海站的预热过程中,有两个话题就不乏争议:

  1、席尔瓦药检不过关导致UFC需要临时更换主赛选手。原本敲定的上海站主赛传奇明星选手“蜘蛛”席尔瓦突然在11月初药检不过关,UFC没有掩饰这一负面新闻,反而一早就公开承认此事。UFC当机立断在24小时更换了“伯爵”比斯平前来救场。但比斯平距离上一场比赛才刚刚过去二十天,并且他在上一场比赛中受伤,按照美国NYSAC协会的要求,比斯平不应该短期内再参加比赛,但中国并非NYSAC的成员国,所以比斯平可以不受约束来参加UFC上海站,不过这一安排还是会引起外界对比斯平竞技状态的担忧,关于比斯平应不应该参赛的话题一度引起了广泛议论(最终比斯平在第一回合就被直接KO)。

  席尔瓦的禁药风波一度引起中国UFC粉丝的担忧,担心UFC上海站的关注度下降

  

  2、UFC上海站一下子安排了多达八名中国选手参赛。众所周知UFC对选手选拔极其严格,在此之前,中国真正获得过UFC正式合约的只有张铁泉、居马别克、李景亮等寥寥几人。而这次在上海站,UFC居然一举签下八名中国选手,这固然让不少中国粉丝颇为自豪,认为中国MMA竞技水准已经有明显提升,但诸如法新社等国外媒体却认为,这是UFC有史以来举办过的选手整体水准最差的一场比赛。正是因为这一话题极具争议性,所以直到比赛结束,各方仍在就此展开辩论。

  有外媒认为,UFC上海站是UFC有史以来竞技水准最差的一场

  

  相比于UFC每站总能找到爆款话题,中国搏击赛事在过去几年里,能够引起全行业广泛热议的也也仅仅只有一龙和播求的两次比赛(2015年《武林风》漯河站、2016年《武林风》南京站)以及一龙与西提猜的一龙挑战赛总决赛(2017年《武林风》云南站)。所以,中国搏击赛事必须加强明星包装力度和赛事的话题炒作能力。当然,这些包装能力也是专业水准的体现,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

  无论如何,UFC上海站的成功向苦苦寻求盈利模式的中国搏击界传递出一个信息:只要赛事足够专业,“叫好又叫座”绝对可以做到。当然,UFC首次来中国大陆办赛也并非十全十美,比如UFC本次上海站在赞助商方面只有将军轮胎和亚洲航空这两个赞助商,毕竟很多品牌并不愿意单单只赞助一场赛事,他们需要的是和品牌的长期合作。至于直播平台方面,UFC上海站在国内也只有PPTV这一个网络平台,没有电视直播平台。另外,让中国拳迷介意的就是,为了准时向欧美地区播出比斯平参加的主赛,在联合主赛开打前李景亮出场时,其出场仪式被压缩,出场音乐更是没有播放,这无疑也是一个瑕疵。

  中国搏击市场还需要持续深耕,愿意掏出真金白银消费的死忠粉丝体量相对偏小,目前远没有到收割的季节

  

  显然,上述这些瑕疵都是2018年的UFC中国赛需要加强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即使UFC每年都在中国办赛一场,但它毕竟不是中国的常驻赛事,所以中国搏击赛事无需焦虑,未来真正能收割中国搏击市场的永远还是中国本土搏击赛事。但眼下,中国搏击市场远没有到培育成熟的地步,更遑论谁来收割。UFC通过上海这一站比赛就已验明自己在中国有数量庞大的死忠粉丝,他们愿意为UFC掏出真金白银,而我们中国本土搏击赛事此刻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究竟有没有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死忠粉丝?

  注:本文所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sports.sohu.com true 体育大生意 https://sports.sohu.com/20171128/n523750884.shtml report 14440 。体育大生意第1270期,欢迎关注最好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本文作者:付政浩体育大生意记者15128人和千万元级别,这是UFC首次在中国大陆办赛后,所有搏击从业者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