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看了快架就知道慢动作不是太极拳的代名词

太极mp媒体号 阅读(0) 评论()

【太极】

文 | 陈雄

编辑 | 鹿鸣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快练的传统拳架,拳圈内人称“快架”,如杨班侯传给李万成的快架,其特点是姿势低,速度快等,打一趟快架在3分钟内一气呵成;亦称“用架”,如杨少侯传给吴图南的73式用架,其特点是短小实用,速度疾快,发劲冷脆等,练习一趟用架大约用两分半钟;也称“小快式”,杨少侯传给张虎臣的255式小快式,其特点是架子小,步伐快,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等,一套拳要求在10分钟内打完;也称“太极长拳”,如杨澄甫传给陈月坡的129式太极长拳架,其特点是沉、柔、快等,这套拳架的劲力之速,相传功深者可闻风声;另有拳师、老练家称为“快拳”、“功夫架”、“小架”、“小快架”的。在不少人的眼中,行拳走架的慢动作好像是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客观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了“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的“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穿,处处动作找弧线、圆圈和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

  太极拳明师张方在《今天的内家拳为什么不能打》文中说:“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养生就成了太极拳的主要功能了,快架子和功夫架没人练了,松柔慢的太极拳成了正宗的代表。”

  有一位有识之士在《还我一个真正的太极拳!》文中说:“如今习太极拳者,不慢不足以显其能,不慢便不是太极。不知是哪位祖师所传秘法,从各派介绍得知,老辈拳师全是以快为主:吴全佑所练为快,且有发力有跳跃。此架得自杨露禅,杨子班侯更是以练快架而闻名。全佑子鉴泉亦为快架,观其拳照,更是大开大合,无有丝毫造作,真不知后世子孙为何另开‘鲜’径,以示不同?好像刚柔相济,快慢相间,窜蹦跳跃,是村野鄙夫所为,‘高手’“”……民间众多外家拳老师,七八十岁,身手尚且灵活,未见迟钝之象,能说‘快’无益身体吗?”

  太极拳明师浦汉健在《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一文中说:“‘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还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用解决技击上克敌致胜的做法是徒劳的。”他还在《太极散手阐秘》文中说:“要说真正会太极拳,就得看能不能 技击;如果连基本概念都不懂,连快拳、散手、 势法、劲法都不会,那肯定是假牙。”

  

  有一位太极拳前辈说:“快练拳架也是杨家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之一,过去杨少侯、杨澄浦等人也都打快架。虽然名称和次序多数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不可混同快架与慢架的区别就是练拳速度,快架的风格、整式作用与打法要点都与架快不同。比如:慢架的五子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子诀是静、轻、灵、切,恒,一字之差就不好练。”

  太极拳名师刘习文在《杨氏太极拳大中小架的区别与联系》文中说:“小架即用架,今人习惯上称少候架;杨氏拳小架圈小劲坚、刚猛霸道,动作秀美高难;小架拳速迅捷,动作高难,难在快而不乱。”有位老练家说: 少侯先生的打手五字诀“薄、顺、短、脆、远”中的“短”和“脆”字就是用于练习快架。“短”的技术要求是手势要短,两手不离胸前八寸到一尺,拳、掌、指、肘发劲必须既短又锐,避免拳势钝拙。“脆”就是指寸劲要脆快,不可拖泥带水,发劲时忌滞重迟拙。

  太极拳名家吴文翰在《杨派太极拳支系繁衍情况概述》一文中说:杨派太极拳的技击快架,是“节奏明快、轻巧紧凑、发劲刚脆、姿态优美的小式”,与慢架不同之处“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进退影随”,“二是定式时,时断时续的震足坐腕、肩臂弹抖,以及发劲时不由自主地哼哈声响”,“练法仅需5—10分钟,是一趟难度极大以快为主,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太极快拳”。行架中,“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狂飚骤雨,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

  太极拳名师张汉文在《杨式太极技击架没有失传》一文中说:“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拳架只传给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这种技击架子就是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 现在世称杨式太极快拳。”

  太极拳明师王孝明在《杨氏快拳世袭传》一文中说:“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时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

  太极拳名师庞大明在《杨式太极拳阐秘》文中说:“快架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当基础之时,为增加武功而深入练习上盘、中盘、下盘综合运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传,仅传入门弟子。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快架”。还说:“ 因架势即低又快,姿势与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在实战中用任何一势封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进攻。同时可以用任何一势击打对方上中下三盘。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动作较快之外,很多动作定势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在打四玉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难度较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

  内家拳明师车星辰在《可悲的太极拳现状》文中说:“传统的太极拳,据资料记载和一些民间太极拳的继承者说,都是快慢相问,刚柔并济,忽隐忽现,轻沉兼备的。反观现在的太极拳,除极个别的传统老拳外,几乎都是松软缓慢、一柔到底的软拳与慢拳。甚至好多练习者(包括一些著名的‘太极拳家’)认为,太极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软越出功夫。殊不知太极即阴阳.阴阳即刚柔、缓急、虚实、隐现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纯阴(软、缓、虚、隐、曲等)与纯阳(刚、快、实、现、直等)皆非真正意义上的太极拳,都是病拳与错拳。”他还说:“诚然,柔是刚的前提,慢是快的开始,可我们拳术家所求的柔是真柔,慢是真慢。有了真柔和真慢,还必须要进行刚和快的专项训练,不经此项训练,任凭你的柔慢基础多好,也是无法真正的刚起来和快起来的。所以,原传的太极拳在柔行慢练之后,必须要结合忽快忽慢、忽刚忽柔、蹿蹦跳跃、式快劲刚的拳架进行太极真功的练习。”

  

  云松居士在《吴氏太极拳快架之感悟》文中说:“吴式太极快拳,又称吴式太极快架子,也称用架。该拳亦可文武兼练。文火可练身为(健)体,武火则发劲为(致)用。也就是‘慢练为功,快打为拳’。练体则以文行拳,讲究缓、慢、匀、虚、静、轻、灵、松、圆、活;松静自然、精神内敛,以蓄养丹田内气之充实,以“松柔”著称。而快架拳则发劲武火,体用结合,快慢相兼。不是慢拳快打,而是讲究‘发劲须:沉着松静,弹抖刚脆,专注一方,八面威风’,培养和练习‘丹田爆炸’之功力。吴式快拳之发劲与其它拳种的发劲是不同的。其特点是以腰为主宰,劲由脊发,要求小腹松沉,气机自然入骨。发劲主要以内动为主,不露形迹,不蓄劲,而是在运动之中突然发劲,能做到零距离发劲,劲力快似离弦之箭(断弦劲),迅雷不及掩耳,势不可挡,有‘阴阳对开,无坚不摧’之 威力;要求放长击远,要做到‘松、猛、透、脆、快’五字。发力的特点好似‘抽鞭子’之状,又如弹簧,突然反弹而出。动静相兼,刚柔相济。有‘静若萍湖秋水,动如山崩地裂’之感。要想做到快慢相兼、随心所欲,必须文火、武火都得松柔,要想松的干净利索,人体经络必须通畅,通畅则延年益寿,此必能练出好劲、纯劲。”

  从拳史来看,传统快练拳架是将太极拳用于技击练法特点凸现出来的珍希拳架,很少人会练,频临失传,近年来又给散落在民间的传人重整出来。为了把沉淀的瑰宝重放异彩。互联网上有版本不同的杨式太极拳快架视频,我看了的感觉是:这些快架视频多是慢架快打,没有把杨氏太极拳快架的劲法劲路、气势、特点、风格、结构等打出来。所谓慢架快打,就是在慢练功架的结构上改编了一些动作,把打拳速度由慢变快的练习,基本东西是慢架的没有变。把架子单是打得较快而已,没有快练用架真太极的内涵技术。快架的练法和技术要求、特点风格是与慢架有所差别,不单体现在行拳走架的速度,还有身法、步法、手法、劲法、劲路等,比如劲类,快架多用诸如短劲的击打劲,大架则多用诸如长劲的掷抛劲。

  2008年10月下旬,我在邯郸市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中认识了现任北京市武协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钱锋,这位拳兄与我聊到杨氏太极拳技击快架时说:“师爷张虎臣先生所练的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拳架,内容更加丰富。它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小,势架低,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招式多变,圆转自如,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10分钟内完成。”我在DVD影碟中看过钱锋演练的少侯小架(亦称快式用架),我赞同陈宝琛老师对他这套少侯小架作出“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浑圆一体”的高度评价。

  

  1986年,我拜四川成都的林墨根先生为师学练杨氏太极拳115式大架、推桩守桩、推手、剑刀套路等。十几年后的一次因公出差到北京,有幸亦有缘的怀着好奇心跟京城老师学练了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2004年3月,我和广西钦州电视台的龙主任、有线电视网络公司的关主任一起出差到北京。长年以来,在外地我养成两个爱好,一是去公园看看人家练功习拳,如遇明师就请教一下。二是去书店看看是否有新出的拳书或无线电技术书。到了京城的第二天早上,我到了天安门东侧的劳动人民文化宫里面转悠了多半圈,发现一位老练家打的内家拳较有特点,刚柔相济,快慢相间,逢进必跟,步快又轻灵,圆转自如,身手沉中弹,发劲冷弹脆快,身手脚合一又变化多,一百几个拳势动作,大约三分钟打完,脸色红润不喘粗气,看上去这位老人精气神饱满。我上前给老练家鞠躬行礼后交谈得知,他练的拳架是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他老人家说:“快练拳架也是杨家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之一,过去杨少侯、杨澄浦等人也都打快架。虽然名称和次序多数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不可混同快架与慢架的区别就是练拳速度,快架的风格、整式作用与打法要点都与慢架快打不同。”他还说:“杨露禅宗师在京城授拳时,因所收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那些人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猜想是杨露禅考虑到那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养生的需要,将太极拳传统老架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如跳跃、跌叉、震脚等,改作不跳、不跌、不速、不震,或缩小动作,变成“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的拳架,使姿势较为简单,相对好学一点,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需在此注意的是,杨氏太极拳分为养生架子(亦称练架)与技击架子(亦称用架),因此在习练时应当注意。”

  当时我把跟谁学拳的情况和请教过哪位名家名师的情况等等都说给他听,并问了他的姓名是否方便告诉我,诚意恳请他传授这套快架。他想了几分钟后对我说:“看在你从边远的南疆而来,人老实,对太极拳也很有诚意,也有了一定的太极拳基础,可以考虑把小快架破例传授于你,反正我八十几岁老了,带不入泥土。你如觉得这套小快架较好就坚持练下去,练出功夫是你的,人家得不到,也不用念我所授。你如练了一两年没见功效就不用再练了,就当作你压根儿没见过我。但在拜师前你不用知道我的姓名,你练的好与不好与我无关。不少人称我‘二大爷’,你就称我‘二大爷’吧!待你练了二、三年后确有长进再见面时再谈拜师,到时你就会知道我姓甚名谁了。”我大约用三天的时间跟他学练了108式小快架与配套的基本功,当时我身体一下子不大适应快架的练法,周身筋骨肉酸胀痛,我想他老人家也够疲累的,真得感恩啊!

  2008年10月,我应邀参加“新世纪杯”中国邯郸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路过北京时,在劳动人民文化宫找遍了还不见传授快架给我的师傅了,问到他拳场周围的人说,有七、八个月没见那个老头过来打拳了,听人家说他已过世了。当时颇为伤感,留下了未圆拜师的遗憾。近几年,我诸多篇文章中的“老练家说”,就是指二大爷的聊拳之话,除了给徒弟、学生和太极拳爱好者分享二大爷的干货之外,其中有纪念他老人家的意思。

  2009年8月29日,北京的松绪金老师到广西钦州计划传授基本功、杨氏太极拳124式长拳架和杨氏太极拳散手对练套路,临走前几天,他老人家想把“秘惜少传”的少侯小架传授给我,据松师介绍,他练的那套小架是跟前辈吴图南先生学的,小架也叫快架或用架,有二百多个拳势动作,特点是“低、快、打”三个字,练是很快,大约在二至三分钟打完。整套架子要求动作活泼、通体贯串、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中老年人亦可练习,把练拳速度放慢到五至八分钟就行了。当时他即兴打了一段小架给我和弟子潘志远等人欣赏。过后我对他的想法表示谢意,并坦率的对他说:“我已学过一套杨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了,没有空余时间再学练其他快架了,有负恩师(松绪金是我拜师学拳的第二位师父)期望,对不起了,请您老人家理解。”松师当时还真的对此有点不大高兴,过后他对我弟子潘志远、施海方等人说:我那套珍贵的小架,很多徒弟等着想学,我却不想教他们。我看得上你师父,想传授小架给他,他却不想学,我看他有点糊涂了。松师和田师母回北京后,潘志远问我:“松师爷说你有点糊涂了,师父你是真糊涂啊还是假糊涂?”我回答说:“松师那套小架的“低”字要求不合适我,一是我这等年纪,哪有这么好的腰腿功力走低架哦!二是我觉得该架多数拳势低架步大,不利于实战训练;相对而言,108式小快架的多数拳势是架高步小。三是我觉得他那套小架的劲道练法与身法不如我原先学练的108式小快架。四是他那套小架没见有相应基本功的保障支持,而108式小快架则有相应身、手、脚、步基本功的保障支持。”

  二大爷的太极拳是师承于杨少侯大先生的,这套快架的口诀与以前的叫法有少许差别,说改点俚语叫法(比如 “簸箕式”、“辘轳势”、“反穿枝”等)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拳架口诀。少部分拳式的动作结构和练法依师父对传统太极拳的理解认识和体悟有所改变。重要的手眼身步法和劲法劲路还是保留了杨少侯大先生当年所传授的东西。其实108式小快架的打法这正如杨式太极拳名家赵幼斌在《杨式太极拳拳架类型和特点》文中所说:“杨式太极拳有不同类型的打法,其特点也各有千秋,这是历史发展形成的。可想而知,其拳架也是一个不断锤炼,不断丰富,不断演化的过程。再加上上述各代宗师又有各自的门生高足再研再传,杨式太极拳多样化的形成也是必然的。”这套小快架的技术内涵仍然离不开“轻沉兼备”、“柔中有弹”、“松紧变换”、“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等。108式小快架的拳式名称是:1起势、 2太极旋转、3揽雀尾.、4单鞭、 5踩脚提手上势、6踢脚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 8左手挥琵琶、 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右手挥琵琶、12右搂膝拗步、13缷步震脚搬拦捶、14进步如封似闭、15十字手、16抱虎推山、17斜揽雀尾、18斜单鞭、19窜步肘底捶、20右倒撵猴、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23转身右斜飞势、24进步踩脚提手上势、25踢脚白鹤亮翅、26左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山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缷歩震脚搬拦捶、31挒手分击掌、32上步揽雀尾、33单鞭、34开合云手、35单鞭、36左高探马、37右飞踢、38转身左蹬脚、39左搂膝拗步、40右搂膝拗步、41进步搂膝栽捶、42翻身撇身捶、 43缷步震脚搬拦捶、44右蹬脚、45左披身打虎、46转身右手挥琵琶、47右披身打虎、 48挑採右蹬脚. 49双峰贯耳. 50披身左踢脚. 51回身右蹬脚、52落步震脚搬拦捶、53进步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推山、56斜揽雀尾、 57斜单鞭、 58右野马分鬃、59左野马分鬃、60右野马分鬃、 61太极旋转、62揽雀尾、63单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68太极旋转、69揽雀尾、70单鞭、71开合云手、72单鞭、73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震脚右金鸡独立、76右倒撵猴、77左倒撵猴、78右倒撵猴、 79转身右斜飞势、80进步踩脚提手上势、81踢脚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山通背、85翻身肘击撇身掌、86卸步震脚搬拦捶、87挒手分击掌、88上步揽雀尾、89单鞭、90开合云手、91单鞭、92右高探马、93白蛇吐信、94转身右蹬脚、95採手指裆捶、96挒手分击掌、97上步揽雀尾、98单鞭、99下势、100上步踢脚七星捶、101退步跨虎、102回身左斜飞势、103转身右摆莲脚、104左右弯弓射虎、105捋进震脚搬拦捶、106进步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

  

  这套传统快架的劲道以击打劲为主,步型、步法和身法接近实战要求,擒(如“右手挥琵琶”拳式)拿(如“踩脚提手上势”拳式)摔(如“左高探马”拳式)打(如“卸步震脚搬拦捶”拳式)踢(如“右飞踢”拳式)的技法都有练习。根据我练习108式小快架的体悟有以下认识:

  一、浦汉健先生在《太极散手阐秘》一文中说:“太极散手之秘在于‘用势法打人’!”这句话说得较实在。 拳架中的一个拳式由若干拳势组成,如“揽雀尾” 这个拳式由“立掤、捋、立挤、采、推按、”五个拳势组成,拳势体现了拳式动作的虚实转换、刚柔相济、技击和养生的变化等等。传统快架的练速(练一趟快架3至5分钟)相比传统慢架(练一趟慢架25至35分钟)是快得多,所以拳势变化要认得准(起始、转换、终点),要反应快,才能符合技击的要求。

  二、快而不乱,传统快架放松练拳的要求比传统慢架相对高些,由于盘架速度较快,所以不易松练到位。无论动作多快,外形必须与内气结合起来,以内气催外形,形是随气而动,气到形到。再有拳练的再快,不要有慌乱的感觉,不能乱了姿势的准确和细处,也不能乱了拳意,更不能乱了拳势的劲路。

  三、传统快架的虚实变化与传统慢架相比,不易掌握。特别是腿的虚实转变,慢练有较长的调整时间,可以体会得比较清楚。杨少侯先生说:“快架宜步桩合一,要求是势中有桩,桩中含势,身形肢体要灵活,不僵滞,不扎桩,实腿能走,虚腿能抬,虚脚亦能踢。”还说:“刚柔相济,虚实变换……变换阴阳,移精变气……”快练则调整时间较短,如肢体之松和头脑意念跟不上,那是达不到要求的。快练用架的虚实变体现在化快慢相间和刚柔相济中,快,是发劲如射箭的需要,也是刚势冲击的需要;慢,是蓄劲待发的需要,也是柔接引化的需要。行拳走架时,拳势要恰到好处的快和慢、刚与柔,自起势至收势,势势贯串,练绵不断。或快或慢都要追求拳论上说:“劲断意不断,意断神相连。”

  

  四、有别于与慢练拳架的劲法劲路,108式小快架的拳势劲法,多含击打劲。比如扔、弹、抖、砸,炸、斩、截、劈、剁、插、点、拍、透等等。从小快架的拳势劲道可以看出,“掤 、捋、挤、按、采 、挒 、肘、靠”的“肘”是技法,与“肘击”的技术要求不同。拳势讲究“着(招)”、“劲”、“气”三者合一,这样对心静体松和周身协调的要求相对较高。再如六合劲,六合劲是内劲在结构类型上的六种模式,即为拧裹、钻翻、螺旋、崩炸、惊弹、抖擞。拧裹、钻翻、螺旋是太极拳的三种柔劲,崩炸、惊弹、抖擞是太极拳的三种刚劲。“拧裹”:拧是向外转劲;裹是向里转劲。“钻翻”:钻是向上起劲;裹是向下起劲。“螺旋”:螺是向前摊进和向后退着旋转用劲,所谓“螺旋”实指腕后肘前之小臂运动的习惯力。“崩炸”:崩是竖劲;炸是横劲;崩炸是横竖劲,合成冷脆劲。“惊弹”:惊,是内收劲;弹,是反射劲;惊弹合成为机灵劲。“抖擞”:抖,如狮子抖毛,如马抖鬃,合成混圆劲;擞,是甩掉身上的负担,抖擞相结合成为勇猛劲。杨少侯先生说的“松弹抖炸”,如肢体松不好,手、脚就弹不出去,何来杨少侯先生说的“发劲冷脆为快如放箭”?皮、肉、筋、骨松不好,身体就没有雄狮抖擞的气势;身势内外松不好,击打之劲就没有爆炸的威力。

  五、108式小快架身高步小,有利于机动灵活和反应变化,步法(如跟步、进步、卸步、窜步等)迅捷,飘忽不定。练成沉稳不僵、轻灵不浮,就要比练慢架下多点功夫。进前脚跟后脚,谓之“逢进必跟”;退步先退后脚,谓之“逢退必撤”。 这种步法在形意拳和武式太极拳用得最多。形意拳和武式太极拳的逢进必跟、逢退必撤与108式小快架的进前脚跟后脚、退后脚撤前脚,在练法上还是有些差别的。前者步法相当于摩擦步,前脚进一步,后脚跟一步,重心总是在后脚上,使人运动起来既快速又稳定。后者既有重心在后脚上的练法,又有重心在前脚上的练法,有根据灵活变换的特点。108式小快架中“揽雀尾”的捋势、“踢脚白鹤亮翅”的捋採势、“手挥琵琶”的擒拿势等动作,多是前脚随化劲之势后退变成小丁虚步而收劲于后实脚,这拳势的退是为了更好的进。收劲于后实脚,一是为了舍己从人的捋化,二是有利于松沉到后实脚,三是能顺着地面反座弹力之势发放或攻打对方,正如“箭在弦焉能不发”。二大爷是师承于杨少侯的杨氏太极拳,他老人家的再研再传使这套小快架形成多样化的练法是必然的发展,快架中融入武式太极拳的步法是不足为奇的,杨少侯是杨健侯的儿子,相传他曾过继给杨班侯为子,杨班侯幼年时跟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读书,后来杨露禅也让武禹襄指点杨班侯拳技。进前脚跟后脚也好,退后脚撤前脚也好,都得有松沉又轻灵的功夫基础,108式小快架是步小架高的快练拳架,步子的底面积与115式大架相比较,是小了不少,下盘的定势稳定性相应差一点,所以比115式大架更为讲究沉中轻的功夫。

  六、柔中弹和沉中弹,108式小快架姿势动作的柔软看上去柔若无骨,似杨柳树枝随风吹摇摆,但不是消极的懈柔瘫软,而是柔中有弹,似抽鞭子那样,拳势动作的柔中弹是顺势而弹。快架的沉中弹是以松沉功夫为基础的,是要借助松沉到脚底的地面反座弹力,与腰腿沉劲整合在一起,如按弹簧那样,拳势动作的沉中弹是顺势而弹。

  七、起动速度快,太极拳较为注重内动的调节,要求“内动不予人知,蓄于内发于外”。五把弓调节所产生的弹性力和相应的意、气活动所产生的强大压力,均是以预应力的形式,时时处处积蓄着强大的能量。快架拳势要追求这个特点,意想在对手根本无法捕捉你的预备期和起动信息的情况下,突然发出迅猛的冷劲,这样会在实战中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八、传统快架动作和呼吸的配合与传统慢架相比,修炼难度大些。我老师说:“练得较好的传统快架在紧凑中不失开展,在活泼中不失稳重,在轻灵中不失松沉,在快速中不失连圆,整套势式到位的一气呵成约需三至五分钟,如练后闲庭信步,不喘粗气方显太极的内家功夫。”这等功夫还真的不好练啊!太极内家拳法,动作与呼吸吐纳导引相结合,是一项良好的有氧运动。若打完快架以后气喘吁吁,说明动作与呼吸配合欠佳,未能内外合一,这不是一年半载的修炼功夫。

  九、练传统快架的精神相比练传统慢架的精神,更要集中一些。练拳速度较快了,加上动作变化又较频,精神就更要始终保持高度集中,心静、神敛、气聚、劲整就更为讲究。精神集中后,心里安定和头脑宁静才能提高应变能力。在实战中,如精神上跟不上动作的节奏,未能保证注意力一直在观察周围的变化,必然导致失利。拳谚:盘拳时无人似有人,说的就是要在盘拳时始终保持高度集中精神,不要使精神与肢体骨肉分离。

  十、在练前的热身基本功对于传统快架来说,作用较大。因为传统快架的练速较快,动作的虚实变化较频,多是击打的劲道,有站在地面上的指戳、掌劈、拳打、肘击、肩靠、脚蹬动作,亦有纵身一跃而离地的脚踢动作。所以,每当练习快架之前,先应做些热身基本功,武术上有句话说:“下场不蹓腿,到老冒失鬼”。伸筋拔骨,拉长四肢,松开筋骨关节,协调筋骨与皮肉的配合,有利于血气和顺,提高练拳的舒适度,避免或减少运动损伤。如无这些准备活动,还真的是容易练伤筋骨(意与松未能合一时,经验表明肘关节、膝关节因拉得太开而较易受伤)呢!

  十一、震脚为了沉势换劲变招,108式小快架中有震脚配合上肢发劲的动作,震脚也存在着“用意不用力”的问题,不用拙力是震脚的原则。“震脚”源于三种原因,一是松沉的自然表现;二是换劲的需要使然;三是招法的着用。如果要震脚,应该是全身松沉的重量表现于脚,脚本身也是在正确的架构下松沉而落,不能有一丝拙力,更不能刻意用腿出力,如果震脚是出于换劲的需要,也就是要在急切间变换身形、步法,其应变都在空中完成,落地时完成变式而产生震脚的现象,其实这也是以松沉为要领,与前者的区别只在变式与不变式,换劲与不换劲而己。 “震脚”的前提是“松沉”,而且最重要的是“裆劲”要能提得住,如果只有松沉而提不住裆劲,必然导致有害于练拳。震脚之足为虚,立脚之足为实,在震脚时还应避免足跟落地。震脚之势并非用劲向脚下发力,而是借震脚稳定此前运化中的动势,有助自身中定并兼有加强全身开合之势;再有说震脚是形似断而意不断的刚劲,不震脚是柔劲,震脚与不震脚只是意念引导下的动作而已。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在意气未通、内劲未整时,只是为了好看而刻意震脚,则却有可能练伤身体有关部位。初学者在练震脚之势时,有点意思就行了。把太极拳功夫练好了,震脚之寸劲似棉里藏针,用于踩击对方脚面骨或脚趾骨。

  

  十二、传统快架的综合要求比传统慢架相比高些,主要体现在“养”和“伤”的问题。杨少侯先生说:“手急足轻,手到腰到,气要中定,势要腾挪……外有手眼身步,内有气劲意神……”所以说在这等综合要求之下,快架练歪了的“伤”要比慢架来得重些。拳谚云: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既要明理会练,又要得法懂养。太极拳前辈指出:放松练为养,紧张练会伤;用意练为养,用力练会伤;中和大方练为养,心存打人念会伤;敛神聚气练为养,片面发劲跑气会伤;练拳似休息为养,疲劳身心练会伤;练拳似行气为养,努气练会伤;推手善柔化松放者为养,顶力相抗不善运化者会伤。所以在练习快架中,多点体悟“松空圆活”和“道法自然”,通过盘坐静养精气神,是有好处的。

  值得注意的是:学练拳架的顺序是先练好慢架,然后再练快架。如没有相当的慢架基础就学练快架,由于心静体松不够好而变换跟不上,亦练不出快架的功夫。缺少太极拳内涵技术(比如沉肩坠肘、含胸拔背、尾闾中正、气沉丹田、神贯顶、分虚实等)的快架不是内家拳的东西,而是近似外家拳的姿势动作,或练成太极操了。我的四川弟子郑亚林说:“我是近年跟师父学108式小快架的,没学之前是信心满满,谁知学完108小快架后虽能依式比划,但快架的劲法劲路、身法、步法等根本没在我身上体现出来,看师父和刘师兄、陈师兄、潘师姐打的小快架,轻沉兼备、松弹抖炸、急应缓随、步随身换、步走身随等演绎得那么自然,我怎么练也没那感觉,就象打一趟外家拳一样,真的很纳闷。不知过了多久我对小快架有了自己最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如果没有传统太极拳功底的就别学108小快架了,学了也只是像练一套体操而已。”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

(广告)

sports.sohu.com true 太极mp媒体号 https://sports.sohu.com/20171208/n524659408.shtml report 13573 【太极】文|陈雄编辑|鹿鸣由于诸多原因,现在的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快练的传统拳架,拳圈内人称“快架”,如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