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 “申奥功臣”何振梁逝世>>
  • 生平:被誉“体育外交家”>>
  • 轶事:年轻时给毛泽东当翻译>>
  • 功绩:两度参与申奥 08大功臣>>
  • 各界追忆:感动中华>>
  • 特评:见证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
  • 生前影像:为中国奥运梦奔波一生>>
  • 网友互动:悼念何老>>

  为了北京申奥成功,何振梁不顾年事已高,仍然全身心的投入。由于时常要进行环球飞行,他甚至提前写好了“遗嘱”以防万一。

  “那是给孩子们的一封信。”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曾这样形容预备遗嘱。“我希望(遗书)永远也不要被打开”。

  如今,这封“信”或已启封。2015年1月4日15时50分,何老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何老,一路走好……

  何振梁被誉为“体育外交家”、“新中国体育先行者”和“新中国体育历史的见证者”。现任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执委,曾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中国奥委会主席和国家体委副主任等职。

  何振梁自1955年开始从事体育外交工作,他精通英语、法语等多种语言,对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在上世纪60年代创立新兴力量运动会、70年代争取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席位、举办第11届亚运会、发起亚洲冬季运动会和东亚运动会等重大事件中发挥作用。这个过程中,他在1981年当选国际奥委会委员。4年后他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并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1989年,何振梁当选中国奥委会主席,并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

  何振梁被视为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他是1993年和2001年北京申奥团的陈述人之一,既目睹了当年申办失败苦涩的一幕,也见证了申奥成功的欢呼时刻。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他逐渐退出了公众的视野。他的成就得到国内外广泛认可,所获包括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西班牙卡洛斯国王授予大十字勋章、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功勋章等。他是1949年以来中国首位国际奥委会高级官员,撰写《何振梁申奥日记》以记录北京申奥的完整进程。

  1929年12月出生于江苏无锡,祖籍浙江上虞。

  1938年,何振梁随全家搬到了上海的法租界,转读教会学校。

  1939年至1946年在上海中法学堂(解放后改名上海市光明中学)学习。

  1950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电机系。同年到团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

  1952年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林匹克运动会。

  1953年年底,何振梁与当时同在团中央工作的梁丽娟结婚。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起从事体育工作,到国家体委搞国际联络工作。

  1964年 起历任中国体操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乒乓球协会秘书长、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秘书处主任、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秘书长、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副秘书长、国家体委司长、中国奥委会执委、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常委等职。

  1980年获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奖章;他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副团长参加在美国普拉希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1981年10月2日,在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第八十四届大会上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在国际体育组织中,他还曾担任各国体育总会国际大会主席团副主席、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副主席和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团结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何振梁为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起任国家体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同年当选国际奥委会执委。

  1988年获亚洲举重联合会授予的卓越贡献金质奖;

  1989年当选中国奥委会主席,并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曾任国际奥委会大众体育委员全副主席。后任国际奥委会文化委员会主席,曾任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和百周年大会成果研究委员会委员。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体育界)、全国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1992年被西班牙卡洛斯国王授予大十字勋章;

  1993年被摩纳哥国家元首雷尼埃大公授予圣查理十字勋章,同年荣获亚洲奥林匹克理事会功勋章。

  1993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

  1997年组织和主持的“世界体育文化论坛”在瑞士举行,被萨马兰奇称为“让文化委员会获得了青春”。

  2001年北京申奥团陈述人之一,参加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成功后,他逐渐退出了大众的视野。

  2006年获得体育电视“终生成就奖”。

  2007年在北大中国十大系列英才颁奖典礼上获得“十大系列英才”称号。

  2008年5月20日,“何振梁奥林匹克陈列馆”在他的出生地无锡开馆,这是国内首座将体育名人和奥林匹克文化精神相结合的主题馆。

  2008年7月,出版了《何振梁申奥日记》。

  2008年8月6日担任北京奥运会北京站第432名火炬手……【详细


  一位72岁的中国奥运老人,在2001年7月13日晚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在那场没有硝烟的决战时刻,让每一个中国人紧张到屏息的时刻,以他动情的辞句、漂亮的法语、流利的英语、优雅的风度,不仅为北京申奥陈述画上了一个圆满精彩的句号,也赢得了国际奥委会委员由衷的满堂喝采。

  “振作精神,很好”

  有人不禁要问,在决定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的关键时刻,担任陈述司仪的何振梁老先生为何有如此动情的辞句、漂亮的法语和优雅的风度呢?原来何振梁先生早在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就在中国外交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才华,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曾作过一代伟人毛泽东、周恩来的翻译。

  何振梁1929年12月2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市,1938年何家搬到上海法租界,他转到离家近的中法学校就读。好学的何振梁在中法学校上初级班时,曾跳过3次班,在中法学校7年的学习为他日后的法语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随后,他经过继续深造又精通了英语等多国语言。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年轻的何振梁以其娴熟的外语,不仅光荣地担任意大利共产党代表团的翻译,还受到毛主席的关注。有一次翻译结束后,毛主席特地同他身边这位年轻的翻译亲切交谈。毛主席说:“小同志,你叫什么名字?”何振梁立即回答:“报告主席,我叫何振梁。”毛主席又问他名字怎么写,何振梁回答说:“振作精神的振,栋梁的梁。”毛主席高兴地说:“呵,振作精神,很好!”

  正是他与毛主席这次交谈,使他与这位伟人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在20世纪五十、六十年代,毛主席在接见外宾时的法语翻译,大多由何振梁担任。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把何振梁介绍给周恩来总理,以至于他有机会多次以翻译的身份随总理出访。这样一来,他长期在领袖身边耳濡目染,对他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从总理身上学到了不少翻译技巧和很多做人道理及敬业精神,而且使他结识了一大批欧洲朋友。每当回忆起领袖们的风采,至今还令何振梁极其仰慕。

  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尤其何振梁于1981年当选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以来,他以自己卓越的外事活动能力和儒雅的风度,以及对中国奥运事业独特的贡献,赢得了全体中国人民的赞誉,赢得了国际体育界的赞誉。

  他教萨翁念“北京”

  人们至今仍难以忘记,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后,何振梁眼含热泪,与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逐个握手、拥抱,轻拍对方的后背,谢谢老朋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尤其是当中国台北委员吴经国含着泪水走过来与何振梁拥抱,并说“中国人最高兴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时,何振梁的泪水再也止不住了。72岁的何振梁说:“北京拿到了奥运会举办权,我这辈子就没有遗憾了。”

  你可曾知道,萨马兰奇在宣布2008年奥运举办权投票结果时,“北京”两个字读得很标准,也是何振梁先生的功劳。

  何振梁老先生回忆起那段小插曲,仍然非常激动。何老说,那天,萨马兰奇先生突然造访他,说他的中文发音不够准确,希望何先生传真经。熟悉多国语言的何先生意识到,萨马兰奇是在为宣布结果作准备,他便立即用萨马兰奇先生祖国语言西班牙文按“北京”的发音标明字母,并当场给他示范,让萨马兰奇重复,果然地道。再经萨马兰奇多次练习,所以后来萨翁在宣布2008年奥运举办权投票结果时,“北京”两个字读得字正腔圆。

  谈起那激动人心的时刻,何老不无自豪地说:“北京以超过第二名34票的优势获得胜利,这创下了奥运史上一个纪录,这是众望所归。在历史上,第一名与第二名的最大差距是25票。”他还讲了一个细节,“第二轮投票后,当3位监票人从我身边走过时,我感觉他们好像对我眨了眨眼,这时我马上就有预感,‘成了’。”何老说,这次心情比上次申办时平静多了。1993年那次投票前,我与监票人约好,他过来时眼光对着我,就知道是北京。最后他的眼光有意躲着我,我当时就知道不好。这次投票前,何老并未与他们有约定,但出于自信,何老的预感很正确。

  “时间无法使他听从摆布”

  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何振梁是无可替代的人物。他在国际奥委会的地位、威望和影响,他的经验和语言能力对北京申奥相当重要。北京市领导贾庆林、刘淇非常尊敬他,聘请他担任北京奥申委资深顾问,并多次对他说:“何老,您是专家,要帮我们出主意啊!”何振梁说:“申办奥运是我的梦想,也是我能为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了,我作为北京奥申委最年长的志愿者,一定会竭尽全力的。”

  好一个“最年长的志愿者”,一忙起来就忘了自己的“年长”。奥申委研究工作,少不了请他参与意见﹔送交国际奥委会的重要文件、20多万字的《申办报告》,他是英法文审定者之一,他为此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为了让国外朋友更多地了解北京和中国,他拖着年迈之躯奔波于世界各地,仅从今年2月以来的5个多月里,他就有69天在国外和飞机上,出访11次,走了20个国家和地区。何振梁喜欢打网球,他家里的书架上还放着一张他挥拍打网球的照片,但他忙得已经8个月没有时间打网球了。他喜欢看书,买了一大堆书,但翻一下的时间都没有。他身体不好,但申奥前夕连看病的时间也挤不出来。在他家,记者看到了一堆堆的申奥材料。何振梁说,他每天还要收发电子邮件或传真,也花时间。申奥投票临近这一段,他没有在晚上12时前睡过觉。何振梁说:“我对自己说,小车不倒只管推。”

  何振梁的智慧与勤奋还得到世界的推崇。1978年,萨马兰奇第一次访问中国,当时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还未恢复,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也刚刚打开。为了让中国早日重返国际奥林匹克大家庭,经何先生积极斡旋,促使身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萨马兰奇四处奔走,说服欧洲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接受中国奥委会。1979年,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恢复,何振梁和萨翁的心愿也得以圆满了结。

  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又是他积极工作,终于促成了海峡两岸体育健儿同时出现在赛场的情景,萨马兰奇无比骄傲地说:“国际奥委会是世界上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台北两个会员并存的国际组织。”他的出色工作深受萨马兰奇器重,1981年,在萨马兰奇的力荐下,52岁的国家体委副主任何振梁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萨马兰奇把自己的一枚奥林匹克五环金质别针别在何振梁的衣襟上,然后高兴地握着何振梁的手说:“国际奥委会与中国奥委会之间的合作,将会由于你而大大加强,并且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1990年,何振梁以全票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成为在国际奥委会里担任重要职务的第一位中国人。像他这样在短时间内连续“三级跳”的委员在国际奥委会内是不多见的,这也是中国人的光荣。

  到过萨马兰奇家里的人,就不难发现,在他巨大的陈列柜中摆放着两件极有中国特色的艺朮品───一对健身球和一件产自河南的玉刻。这是经何振梁牵线搭桥,中国乒乓“魔女”邓亚萍送给萨翁的礼物。

  原来乒乓球并不是奥运会比赛项目,正是何振梁等积极斡旋,不仅促使乒球于1988年走进了奥运会,尤其是让萨马兰奇认识了邓亚萍后,从此对中国文化和精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萨马兰奇第一次听说“邓亚萍”这个名字,是在1991年的日本。当时,正在观看世乒赛的萨翁被邓亚萍身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吸引,他对何振梁说:“她那种劲头,正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写照。”此后,屡次为邓亚萍颁奖的萨翁熟悉并喜爱上这个个性十足的姑娘,并向邓亚萍发出邀请去洛桑做客。欣然赴约的邓亚萍就给萨翁带去了那两件礼物。1992年、1996年,当邓亚萍两次登上奥运会的冠军领奖台时,为她颁奖的都是这位和蔼可亲的老人。这一段忘年友情的佳话,也将萨马兰奇和中国人的距离拉得更近了。在北京成功主办了第11届亚运会之后,萨马兰奇说:“一个成功地组织了这一切的国家是有能力主办奥运会的。”正是这鼓舞人心的话语,使北京萌发了申办奥运的最初梦想,并且为这个梦想不懈奋斗了将近10年。

  在萨马兰奇眼中,中国的何振梁是对奥运会有着深厚感情的人:他不知疲倦,总是精神抖擞,生气勃勃。他从未缺席过任何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或执委会议,并以他恰如其分和切中要害的发言为会议增添亮色。

  “不可收买的人”

  1998年,国际奥委会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10名委员因涉嫌盐湖城冬奥委会贿选丑闻而被开除。据称,盐湖城方面给这些委员提供了近100万美元“赞助”。当时来自舆论的批评火力之猛,连萨翁本人也难幸免,有关他应下台谢罪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萨翁说:“盐湖城丑闻案对国际奥委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对我本人也是一次恐怖的经历。我为盐湖城的事情感到深深地悔恨。”

  有关人士指出,萨翁难过是有道理的,因为在被开除的委员中,许多人是经他亲手挑选进入国际奥委会的。由于受到盐湖城丑闻案的影响,萨翁不得不在1999年12月接受美国国会的质询,他也因此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出席美国国会听证会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然而,也是萨翁推荐的人选何振梁,以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孜孜追求、正直的人品和正义感,在委员中赢得很高的声望,被认为是“不可收买的人”。在美国盐湖城申办贿赂丑闻被曝光后,引发了国际奥委会历史上最严峻的信任危机﹔而何振梁却廉洁奉公,清白作人。希腊委员尼古拉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你们指责这个委员那个委员,为什么不报道像中国的何振梁那样的委员呢?何先生访问希腊,我们要为他报销几千美金的飞机票﹔他明确表示是顺路来的,机票已经由国际奥委会支付了,把钱退给了我们。

  何振梁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和声誉,也维护了奥林匹克和中国的尊严和声誉。1999年7月,已70岁高龄的何振梁在国际奥委会第109次全会上再次以全票当选执委。

  谈到两次申办的不同时,何振梁说:“我们国家发展了,北京经济实力增强了,国际地位提高了。一些本来支持我们的委员更坚定了,一些原先不支持北京申办的委员也逐渐转变了看法。”此次北京能够申奥成功,与以何振梁为代表的中国奥运事业的奉献者紧密相联。在北京申奥的日日夜夜,何振梁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才使北京申奥成功有了更充分的把握。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何振梁对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作出的贡献几乎是空前的,即使国家授予他终身荣誉奖章也理所当然。可他却说:“这次申办还有一个不同,就是中国增加了两名国际奥委会委员。于再清和吕圣荣跟我做了同样多的工作,邓亚萍在运动员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何振梁去莫斯科前接受记者专访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有人对我讲,北京成功了,该给你记功。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功利可言。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能看到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我已很满足了。北京申办成功后,我只想好好休息休息。”……【详细

  1991年2月,北京市向中国奥委会正式提出承办2000年奥运会的申请,随后在中国奥委会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一致同意了北京市的申请,并向国际奥委会和有关的国际体育组织通报了北京的申请。1991年3月,北京2000年奥运会申办委员会正式成立,并于当年12月,派出北京奥申委代表团赴瑞士洛桑向国际奥委会主席递交了申请书。

  1993年,蒙特卡洛的心碎之夜。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宣布,北京以2票之差无缘2000年奥运会举办权。而何振梁正是当年北京申奥团的陈述人之一。据媒体报道,当时北京申奥团的所有发言,由何振梁亲自用法语和英语交替串联。““1981年,当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委员并庄严宣誓—我愿意竭尽为奥林匹克运动服务的时候,我心中升起一个愿望,就是看到奥林匹克运动会能在我的祖国—中国举行……”

  何振梁富有感情的演讲感动了很多人,虽然北京在1993年与奥运会主办权失之交臂,但为日后的成功申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据媒体披露,在兵败蒙特卡洛之后,何振梁曾躲到房间里号啕大哭,在回国飞机上对记者们连称“对不起”。

  饱尝失利的苦涩之后,本世纪初,年逾古稀的何老再度站在国际奥委会面前,“无论你们今天作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将创造历史,但是只有一种决定有改变历史的力量”。

  在他一番陈辞后,2001年7月13日,国际奥委会选择了北京。7年后,正如何振梁在演讲中承诺的“北京将让你们为今天的决定而自豪”,2008年北京奥运会被盛赞为“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2001年7月13日,那个被载入史册的夜晚,当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时,会场中一片沸腾,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们欣喜得狂呼出声。而何振梁再也忍不住激动的泪水,与身边来自中国台北的国际奥委会委员吴经国相拥而泣。

  “如果没有像何振梁这样的人所作出的努力,奥林匹克运动不可能在当今社会里享有这样的地位。”国际奥委会前主席罗格应邀为《何振梁与中国的奥林匹克梦》一书作序时,如是写道。

  然而面对外界赋予的如“申奥功臣”、“中国体育外交第一人”等赞誉时,何振梁却淡然处之。他说:“申奥成功并不是一个人的胜利。它属于所有参与了这项工作的人,属于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我只是尽力做了我应该做的事。能看到我们国家举办奥运会是我一生中最大的快乐,我已很满足了”……【详细

  刚刚度过85岁生日仅5天的“奥运老人”何振梁,4日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在他去世后,社会各界表达了哀悼之情。

  亚奥理事会终身名誉副主席魏纪中说,何振梁是他的老领导、是师长、是兄长、更是好友,在他眼中,何振梁没有官架子,事业心和责任心却极强,对下属的要求也严格。“我们能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一些成绩,都是因为他严格要求的结果。”

  他回忆称:“申奥的两次历程充分表达着何老对国家、党和体育的热爱,2001年申奥代表团最后一次发言,何老是用他全部的感情,用他的心在做陈述。作为国际奥委会委员,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北京两次申奥他都为中国体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国短道速滑奥运冠军杨扬称,何振梁是中国体育外交史上,能让中国的体育走出去,又能将奥林匹克带进来的一位非常重要的、划时代的人物。回忆起与这位老人的交往经历,她说,“他是我十分敬仰的前辈,他的经验非常丰富,非常敬业,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后辈学习的,他是我们的榜样。”

  两次参与申奥的主持人杨澜称:“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回顾与何振梁两次“并肩作战”申奥的经历时,杨澜说,这让她对何振梁充满敬佩之情,“他以他的人格魅力、专业知识的水准为中国赢得了很多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界人士的尊敬和爱戴”。

  作为何振梁生前好友,中体产业竞赛集团副总裁王奇充满悲伤。“他从来不为自己,他对国家的忠诚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比的。他是一个无私的人,是奥林匹克的传播者。”在他看来,能将奥运圣火带到中国,是何振梁此生最大的成就。

  游泳奥运冠军孙杨:惊悉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老师辞世,不胜遗憾。何老是我国体育事业杰出的领导者,他将其毕生精力奉献给我国的体育与奥林匹克事业的发展,实在令人尊敬、敬佩! 在此,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向何老深深鞠躬致意,惜惜告别。作为一个运动员,告慰何老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努力拼搏,为国争光!

  北京奥运会拳击48KG级冠军邹市明:“何老走好,中国的体育事业,还有我们继续努力!”

  雅典奥运会110米栏冠军刘翔、伦敦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冠军邹凯、以及男子8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张琳,也都是通过网络平台希望“何老一路走好!”。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冯树勇坦言,“刚刚在新闻上看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他(何振梁)为中国体育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载史册。”……【详细

  1月4日,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先生因病在北京协和医院去世,享年86岁。何振梁是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他两次参加北京申奥,更是成为中国体育史上的一段佳话,而与袁伟民的矛盾,历史自有公论。何振梁无疑是新中国体育走向世界的见证人,是中国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贡献者,他为中国体育所作出的贡献也将永载史册。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体育外交人才,何振梁对中国发展国际体育交往,恢复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做了大量工作。1979年,经何振梁积极斡旋,促使身为国际奥委会副主席的萨马兰奇四处奔走,说服欧洲国家的国际奥委会委员接受中国奥委会,中国在国际奥委会的合法席位终于恢复。

  1981年何振梁进入国际奥委会,开启了他的体育外交家和奥林匹克外交家之路。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又是他积极工作,终于促成了海峡两岸体育健儿同时出现在赛场的情景。他的出色工作深受萨马兰奇器重,两人也成为朋友,萨马兰奇非常欣赏何振梁,并且称他是兄弟。,989年何振梁当选国际奥委会副主席。随后1991年北京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何振梁一直为申奥做了很多工作,他也是当年北京申奥团的陈述人之一,但1993年北京失意蒙特卡洛,败给了悉尼。

  北京再次申奥时,何振梁仍然积极参与其中,一直帮助北京奔走,可以说是北京申奥的大功臣。2001年7月13日,那个被载入史册的夜晚,何振梁再次作为申奥团的陈述人发言,他流利的英语和法语让国人震惊,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时,何振梁已经忍不住激动的眼泪。何振梁被视为北京申奥由失败到成功的标志性人物,既目睹了当年申办失败苦涩的一幕,也见证了申奥成功的欢呼时刻。“从1993年以来,我亲眼看到何先生在国际奥委会里面一块砖一块砖地砌成了通向北京申奥成功的长城。”国际奥委会的总干事这样评价何振梁的工作……【详细



分享到:
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