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6月3日、6月4日,本报连续报道了原亚运会举重冠军才力在沈阳去世的台前幕后,一位优秀的运动员,一位为祖国取得多项荣誉的冠军就这样被潦倒生活所累,令人不胜唏嘘。如何安置退役运动员就业已成为备受业内外关注的社会问题。 转自搜狐 “才力现象”不只一例 转自搜狐 很少听说过全国著名运动员生活窘迫的,偶而听说,大都是运动员自身的问题。如高丰文时期的国门张惠康,后来沦落到与父母开食杂店维持生活的地步。其后,他的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甚至拒绝他人的帮助。不过,很多人认为,他的问题只是个意外。 转自搜狐 然而,辽宁体院方面在才力去世之后曾表示,在解决才力就业方面,他们已做了不少工作,但没办法,该照顾的实在太多了,今年还有73个冠军等待分配。这让我们相信,生活在潦倒状态中的冠军应该不只才力一个。 转自搜狐 难道是辽宁省的冠军太多了?那就看看冠军人数相对较少的我省吧,记者昨日就此走访了少体育局相关部门。 转自搜狐 运动员安置工作,吉林省走在全国前列 转自搜狐 吉林省体育局政策法规处处长李峰告诉记者,在对退役运动员安置方面,我省从1997年开始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式,被称为“吉林模式”。具体来说,就是走体校??中专??体院的道路。我省一线队只能从中专挑挑人,而不能从业余体校挑人,这就初步保证了运动员的素质。而只要进入一线队的运动员,基本上又都是体院的学生,体院方面实行弹性学分制,运动员可以通过6至8年读完大学课程,这样,较高水平的运动员在退役时和其它省份的运动员比也同时拥有了较高的文化与学历,这对他们的就业大有好处。 转自搜狐 这种“运动员身份学生化”的措施确实使我省的冠军们受益匪浅,不少冠军退役后都选择做教练或是运动队的管理人员,这些工作都要求较高的文化素质。而据说辽宁方面也想让才力做教练,但他的文化素质却达不到要求。(城市晚报 解涵)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