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东亚运动会比赛项目很多,观众却显得太少。除了个别球类项目的赛场热闹些,其它比赛的观众大多是各代表团的拉拉队。在举行田径赛的可容纳5万多人的长居陆上竞技场,今天由于是周末,观众增加了不少,但也超不过两成;而前两天简直可以说是“门可罗雀”。置身空荡荡的体育场内,一位国内同行感叹:“这样的比赛不仅看的没劲,比的也没劲。” 观众不多自然影响运动员情绪,他们难以兴奋起来,技术水平的发挥容易打折扣,也使记者盼望新纪录的产生成为一种奢望。更有甚者,不少项目参赛选手少得可怜,女子举重75公斤级包括一名澳大利亚选手也只有3人,铜牌居然发不出去。女子跆拳道中国选手孔繁桃输了一场本该被淘汰,但因输给了澳大利亚选手,结果还得了一块铜牌。就是田径这样的“运动之母”,大多数项目都没有预赛,因为参赛选手没有几个。 当然,也有个别比赛的场面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今天的田径男子400米栏,举重的男子105公斤以上级,中日女篮比赛等,运动员奋勇争先,赛场气氛热烈。可惜,这样的亮点实在太少了。 拿东亚运这样的区域性运动会与奥运会相比,自然很不现实,但比赛如果缺少对抗的气氛和激烈竞争的场面,乏味也就不可避免了。由于东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的运动水平要明显高于其它参赛者,这使得后者在大部分比赛里难免成为陪衬;本届虽然多了澳大利亚的参与,但还不足以激活东亚运这潭“死水”。 这就不免让人担心东亚运的前景。尽管起主导作用的中日韩都声称,参加东亚运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新人,使他们感受国际比赛的气氛,积累大赛的经验,但实际上,为争夺东亚体育盟主的地位,三强都在暗地里铆劲,只能多派一线选手参赛。这种动机和目的的二元论,才形成了东亚运今天的尴尬局面。 现在,是需要对东亚运动会重新审视、重新定位的时候了。如果确实想锻炼新人,推动东亚地区竞技体育的发展和进步,就应上二线队或是青年队去锻炼,让他们尽快成熟起来。如果三强真想见个高低,还不如单搞一个三强运动会。另外,在项目的设置上也需要探讨,如果报名人数不够,就干脆取消。 希望四年后的澳门东亚运动会能给人们带来清新的气息。(李晴扬)
(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