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17世青赛惨败谁来埋单 芬兰成国青孩子们伤心地 |
|
|
2003年8月18日00:54
新闻晨报
|
|
|
国青队第一场比赛输给芬兰队后,许多球员都流下了眼泪。但当国青队再次败在哥伦比亚队的脚下后,听说没有什么人哭,甚至还为能够早点回家而感到兴奋。
这些还只有17岁的孩子,希望越早离开芬兰这个让他们伤心的地方越好,很多人都对两场实力不处于下风的比赛,竟然都反胜为败而感到窝囊,甚至是迷惘。难道这就是年轻球员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吗?
缺激情无自信
“青少年比赛关键是看心理,也就是怯不怯场,有没有自信。你看曼联的小小罗纳尔多才18岁第一次打英超竟然如此自如,而我们的球员呢?”这两天,一位多年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教练员一直在和我讨论这支去芬兰打世青赛的国青队。而恰恰是这支球队被国际足联高级官员盖格称作:“球员没有个性,场上缺乏激情。”
的确,这批国青球员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机器,比赛中规中矩,缺乏想像力和个性的表演。我们在培养年轻球员的时候,从小就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训练,所以个性和激情根本无从谈起,更不要说自信了。
记者特地采访了申花青年队教练张志刚,国青队在上海训练期间,他曾经近距离地观察过这支队伍的管理和训练。张志刚表示,“国青队的球员太紧张了,这完全是没有自信造成的。其实国青队的准备期训练量非常大,照道理不应该会两场比赛都出现球员抽筋的情况,这就是说明这些孩子都是肌肉过分紧张地在场上比赛。”
“国青队的球员在场上不能说是不拼,但是这并不叫激情。大家就只知道按部就班地去比赛,这只是一种‘赶鸭子’式的赶出来的激情。”
少变化没节奏
连续的反胜为败也值得国青队上下思考,更加何况对手的实力并不比我们高多少。对此申花青年队的教练张志刚认为国青队失误就失误在整场比赛没有节奏的变化,“整个队伍就是没想法、没节奏。从比赛一开始到结束都是一个节奏——快。打快没错,这也的确是国青队的特点,但是比赛是千变万化的,不同情况下做出一些节奏上的变化也是应该的。”
“如果在领先后,国青队能够把节奏控制下来,先顶住对手的反扑,而不是还按照没进球的时候一样打的话,可能结果就会完全不一样了。毕竟只要顶住个十几分钟,局面就完全不一样了。这就是国青队还不成熟的地方。”对于国青队的连续两场失利他也觉得非常惋惜。
从技战术角度出发,张指导还谈了他对国青队问题最大的后防线的看法,“这主要是球员之间相互保护出现了问题。中卫在距离感方面,在后点的保护上都显得很不熟练,这应该和训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训练上练得细一点,很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这个观点倒是和国青队自己在两连败后的总结会上谈到的一致。总结会上大家就认为在平时训练中教练的有些要求不细是这次成绩没有打好的一个原因。
深层次有疑问
国青队的两名中卫的表现不佳已经成为了大家公认的事实,但是一向盛产亚洲优秀中卫的中国在这个年龄段里就没有更好的球员可以选择了吗?这个疑问相信很多人都有。
翻开国青队的名单,你可以发现和教练组主要成员来自同一地方的球员就占了一半,而且绝大部分都是主力。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地方的确是出足球人才的,但是为什么足球人才的大省辽宁只有一名球员入选呢?为什么一直称霸中国足坛,而且青少年培养历史悠久,人才辈出的大连居然没有一个球员入选?
这个问题我曾经讨教过一位管理俱乐部青少年梯队的资深人士,他就告诉我说:“这还不简单,当然是哪里的教练爱用哪里的人。大家总是喜欢用自己熟悉的人,而且不少地方上还有压力施加。你既然去了国字号当教练,那还不应该给地方多做点贡献。这个风气其实早就有了,在青少年足球圈也不是什么新闻。说到底,这么大的孩子用谁还不是一样,还不如给自己人一个机会。”
当然这还是不算恶劣的,甚至有人还提到为了让小球员以后和俱乐部签约、转会更有谈判的筹码,有人试图通过花钱进国字号青少年球队的事情。当然这只是传闻,我们也希望这只是传闻。
青年队的比赛,输球并不可怕,因为青年比赛的目的绝不是不择手段赢球,而是培养和发掘人才。但可悲的是,从这届世青赛上我们看到,中国传统青少年训练体制奉献给世界足坛的球员,有着诸多的瑕疵,我们的青训体制再不变革,再杰出的天才,也会被打磨成没有想像力和个性的机器人。
晨报记者俞炯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