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张晓舟 转自搜狐 夜半三更,在我收看英格兰对土耳其直播的时候,楼下两只猫一直在鬼哭狼嚎,驱散我的困意,帮助我捱到英格兰进球的一刻。能否说这两只春情泛滥的猫打造并演绎了春天的德比?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孤独的猫是可耻的。德比,一个多么诗意的词,一个《现代汉语词典》必须隆重接纳的词,一个洪水泛滥的外来词。 转自搜狐 那就让德比淹死我们吧。你可以说布什和萨达姆在德比,我也可以说楼下卖炒栗子的两个大妈展开了一场德比。你可以说“上海拷贝米兰德比”,我也可以宣布“南方体育拷贝米兰德比”,由于方枪枪和李志刚在《南方体育》四人制足球赛的超技术表现,业已被封为戴维斯和加图索。至于说上海两支球队“德比皇马”我就有点搞不懂了,原来说的是他们争着要和皇马踢,我还以为申花和中远的职业道德可比皇马。德比,已经成为一个凶猛的动词,我们仿佛一群志存高远的小偷,决定要去比尔·盖茨家转一转。 转自搜狐 往往,全球化仅仅只是资讯的全球化,不错,如今你可以在电视和杂志上饱览米兰的春装发布会,但这往往只能增加你的沮丧,全球化只是一个诱人的幻影。奢谈全球化的人容易忽略中国地域发展极度不平衡的事实。能够奢谈全球化,或者说,有资格做“全球化”美梦的地方又有几个呢? 转自搜狐 无疑,携F1呼啸而来的上海是一个领跑者。也只有上海,现在有资格奢谈足球的德比。假如说上海是“典型德比”,那么其他地方,包括北京和广州顶多是“非典型德比”。 转自搜狐 假如我把周三香雪VS雄鹰之战形容为“广州德比火药桶”,你肯定会讥笑我没品位,的确,广州现在只剩德比的水桶了。现在在广州,偶尔会见到古广明、郭亿军、吴群立等老同志以“明星足球队”面目出来为某个房产商助兴,也会在某次野球比赛中见到个别昔日广州足坛的小腕动辄连过五六人一场玩好几个帽子戏法……广州足球衰落的原因并非本文题旨,之所以大家不提“广州德比”,那是因为在广州,足球早就没被当作一张名片来使,而当年喜欢绕场一周和球迷握手的“广州足球大佬”刘盈福已是阶下囚。在广州这样一个相对务实、充分市场化的地方,足球最早从政府那儿断奶。广州爽快地把足球这张名片撕个精光,现在没什么人会认为中超和广州足球有什么关系,球队如果浪迹外省讨生活或干脆消失于江湖,也不会有球迷出来哭诉。广州人实际得很,可忙可玩的事多,不像很多内地城市,足球不只是什么“名片”,还承担着某种社会出气阀、减压阀的作用,闲人多、下岗工人多的地方,往往能保证一点基本的上座率。但没人能靠区区一点票房活下去,何况末代甲A前四轮的上座率又创下历史新低。曹国俊的“流亡自救”行动应该得到理解,而不是咒骂。辽足改帜为“北京三元队”,沈阳德比一拍两散成全北京德比,这是市场的残酷铁律,如果你玩不起,那就只能让给别人玩。吉林敖东便是“先驱”。越来越甚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势必令“地域足球”为“移民足球”所取代,上海和北京的德比,某种程度上说是以牺牲其他地域足球发展为代价的。 转自搜狐 肇俊哲说了句可以理解的真话:“辽足哪像一个职业俱乐部?”确实不像。但甲A像一个真正的职业联赛吗?当然也颇有疑问。 转自搜狐 如果说辽足是一个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弃儿(好在暂时总算找到了奶),那么上海德比就是一个政府和市场双管齐下养肥的宠儿。要市场也要政府,这才是中国特色。 转自搜狐 但是,“实德系”也是中国特色,这才是真正的怪胎。大连人的足球名片派得未免有点多了,手也伸得有点长了,四川媒体和球迷喊“徐弘下课”,从成绩上来说并无道理,以四川冠城的实力打到这份上徐弘谈不上有什么错,这只不过是“移民足球”在“地域足球”面前遭到的顽强抵抗。 转自搜狐 设想一下,如果哪一天争夺冠军的两支球队是大连实德和四川冠城。那多好玩!这才是——— 转自搜狐 中国德比! 转自搜狐 上海德比拷贝米兰德比,中国德比又是拷贝哪国的德比呢? 转自搜狐 好好的一个词,在我们这儿就是这么泛滥而面目全非的。在全球化的幻影下,本土现实依旧非驴非马左右为难。 转自搜狐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