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网球》杂志 对于很多人来说,上海是一个迷城。 但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城市,永远有细节值得追寻。 (4) 仙霞,这是一个仅仅名字就可以让人心旌摇动的地方。 在上海,这里出名是因为网球。 仙霞网球中心里充满了现代气息,这里下个月就要举行ATP喜力公开赛和WTA上海POLO公开赛。在这里,我们有幸拜见了解放初上海的几名网球国手,潘家震、梅服基和宋连根。在现代化的网球中心谈论往昔是令人愉快的,老人们带来了不少旧照片,和我们讲述以往的故事。 潘家震在旧上海是富家子弟,从一张他儿时的照片可以看到往昔的生活,他衣着整洁,站在一辆老式的别克车前。 潘老说他小时候身体不好,所以家里就让他去打网球,那时候的网球是一项非常奢侈的运动,要求也非常严格,必须穿白色服装,不能穿无领的衣服。器材也非常之昂贵,潘老回忆说,他在1951年买过victory的羊肠线,那时候就要人民币25块钱。 潘家震打球是在通惠球场,这个球场是当时的上海的四大百货公司之一先施百货修建的(按:旧上海四大百货公司为先施、永安、新新、大新)。这个球场实行会员制,主要是公司内部的职员,还有一些医生等上流人士。教打球的潘家震是黎宝骏,黎为圣约翰大学毕业生,是当时上海体育圈的名人。潘家震因为球打得好,后来就当上了教练。 梅服基是在通惠球场认识潘家震的,1943年他在球场当球童。梅老回忆说,那时候当球童非常之辛苦,球童的概念也不一样,不仅仅是拣球,因为球场是沙地的,每次都要平整场地。因为年纪小,当球童的工资也非常低,每月仅能得大米16斤。但在做球童之余,他却得到了打网球的机会,潘家震总不忘教他,就这样他走上了网球之路,后来还成为了国手。那时候上海的网球水平无疑是全国最高的,甚至有内地的大军阀,专门请上海的球员去教打球。 解放初的网球国家队也全部由上海选手组成,其中有潘家震、梅服基、宋连根、吴生康、朱振华等(按:吴为网球名将夏嘉平的外公)。那时候,网球依旧红火,1953年,在陈毅市长的支持下,上海四项球类比赛盛况空前,其中包括了网球。 我们按照老人的指点找到了当年的通惠球场,它位于湖南路和高邮路附近,现在是上海难得一见的幽静住宅区。从淮海路来到这里,大上海的嘈杂突然一下就无声无息,这里有许多欧式的别墅,在梧桐树的浓荫下,我们能看到它们有着镂花铸铁栏杆的阳台,只不过它们有的是解放前留下的,有的是后来者的滥觞。 在静安区的红宝石面包坊,还有一些过去打网球的老人经常在这里聚会,他们头发雪白,面容安详,总在下午坐在用红白格子布铺垫的餐桌旁,用刻上月季花的镀银餐具。网球、面包、咖啡,是他们以往的生活方式,半个多世纪后,这样的生活方式仍然伴随着他们,他们仍然记得那些往昔细节,甚至记得当初是用哪一款的邓禄普的木拍。 他们大多数是圣约翰大学的毕业生,他们说,圣约翰大学教会了他们两样东西——英文和网球,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忘的。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