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伟大的篮球巨星乔丹说:我又回来了! 乔丹第二次复出的前景扑朔迷离,倒是“我又回来了”此话适用于小林光一、林海峰和马晓春等围棋棋手。这几人长时间沉寂后,近来突然“咸鱼翻生”,久违的良好状态和佳绩喷薄而出“又回来了”,“复归”复活的感觉棒极! 林海峰等超一流棋士都曾叱咤一时,是在其名字的后缀加过“时代”的风云人物,谁个不知谁人不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1995至2000年,林海峰在日本七大赛夺冠和七番棋出场的履历是空白的。小林今年4月的十段卫冕赛负于王立诚,令名动天下的木谷一门36年来首次在七大赛上一无所获。马晓春从去年11月至今年7月,接连输给李劫、朱松力、胡耀宇、韩晔、周俊勋等后起之辈,陷入成名后少有的一个低潮。 强者常常绝处逢生。59岁高龄的林海峰今年挑战35岁壮年依田纪基名人,本身就是一大奇迹!林海峰还夺富士通杯世界季军,现名人七番棋与依田战成2比3,显出了强劲“复归”复活的苗头。只寂寞了4个月,49岁小林就在8月打败卫冕的山下敬吾,夺下小棋圣。37岁的马晓春8月在贵阳争霸赛找回赢棋的感觉,连胜曹薰铉和依田而登顶,三星杯世界赛连赢梁宰豪、刘昌赫和朴正祥而进四强,阿含杯入决赛,锋头甚劲。 其实小林等人并非是第一次复归。1974、1976、1978至19 82、1985至1988年,林海峰都沦为七大赛的无冠者,但他就像是拳击台上被击倒又爬起来的拳手,顽强地一次又一次复归七大赛的冠军或复归大三冠七番棋舞台。小林1995至1997年在七大赛中颗粒无收,1998年才首次复苏,今年是第二次复活了。马晓春在1992年中日名人战2比1胜小林,这是中国棋手首次在番棋打破小林壁垒,但1993年小林2比1反攻倒算,高潮迭起的是“马小”1994年2比1成功复归,也迎来了1995年双夺世界杯冠军的辉煌。 同样是复归,但中、日棋手复归的前因后果殊不一样。日本棋手将一生献给了围棋,围棋就是棋手的生命,同时下棋拿奖金几乎是养家糊口的唯一途径,林海峰就说过“日本棋手有肚饿意识”。因此日本棋手在棋艺生涯里不敢放松,即使出现低谷,也很快走出低潮,就像活火山频繁喷发那样,不时复归并重铸辉煌。他们出现低迷时大都在年纪偏大了,即新陈代谢的规律无可避免起作用时,但他们也永不放弃。挑战小棋圣赛前小林说:“在围棋界大家都说棋手要和大前辈、前辈、后辈、大后辈五代争斗。而我是和大后辈山下争冠,由此推断我的围棋生涯已临近末路。但我觉得我并不老,我还要跟山下的后辈、我的大后辈战斗,我还会为战胜他们而不懈努力。”林海峰也道:有棋下最快乐,59岁已不年轻,但我心依然年青。 日本棋手头悬“饥饿剑”,迫使他们以一颗永不言老的心奋斗不息。我国棋手的大环境却是一种“笼中虎效应”。中国棋手成名后,若不拒绝外来邀请,那日常时间将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社会。某些官员要名棋手作为政府政绩的“名片”,一些富豪或大腕要名棋手作为抬高身价的“垫脚石”。于是棋手身不由己卷入累牍不绝的应酬中。一次出席足可捞到不亚于国内赛冠军奖金的报酬,那么棋手对艰苦对局才能夺棋战冠军还能剩下多少兴趣?这实是一朝功成毁于成。成名后,中国棋手就像被关入笼中的老虎。“笼中虎”吃惯送来的食物,俨然养成了功成身退的惰性,再也难以活跃,即使放生或逃回山林,若一时不习惯,活活饿死也不奇怪,说聂卫平毁于应酬和棋外爱好也不为过吧?而要再适应野外猎食,就需一段长时间的调整,马晓春今年的复苏就有近一年的调整,这还托庇于“马小”正处于壮年之期。创业难,守业更难,中国棋手成名后“毁于自我管理失败”(曹薰铉语),这与日本棋手在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面前光荣倒下不可同日而语矣,的确令人深思。 日本棋手都属于“饥饿流”门派,为了吃饱而时刻战斗着,陷于低谷时,也如九条命的猫那样,复归又复归,与命运的抗争就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硬汉圣地亚哥那样不屈不挠。中国棋手缺少日本棋手的那种紧迫感,花花世界的诱惑何其多,一不留神就成“笼中虎”,很难再复归。韩国人比中、日棋手更敬业,48岁曹薰铉就如“不倒翁”,一生几乎没出现过大的低潮期,比“常青树”林海峰还要“常青”。抽象一点讲,那就是中、日、韩国棋文化不同,养成了严于自我管理的日、韩棋士的人材资源可以多次“再生”;中国棋手的人材资源绝大多数是“一次性的”,难以再生,“浪费”程度极高,这不能不说是一大悲剧。 中国棋手若要与日、韩抗衡,就需“自我改造”国内围棋文化氛围,否则将连日暮西山的日本棋手都斗不过,更别说赶超老、中、青搭配合理的韩国人了。马晓春“冬眠”后复归复活是好事,但其他中国棋手能复归的例子几近绝迹,老聂我们还有期待的空间吗? “复归”是一个西方名词,“复活”则中、西通用,既然“大文豪”托尔斯泰用了《复活》作了巨著的名称,本文就用“复归”作为对棋手再次崛起的表达吧。(张子平) (体育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