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驻京记者孙健敏 与京城媒体的愁云惨雾不同,当记者来到8月14日的北大校园时,这里显得异常平静。因为放暑假,大多数学生已经放假回家,校园里只留下一部分学生和许多来这里参观的游客。被媒体炒作得风起云涌的“大事”,在这里不见一点端倪。 不过,平静并不意味着抹去了悲伤,在不起眼的角落、在同学友人的心中,悼念正在悄悄地进行,只是大家不屑于在媒体面前表演这些。 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了几位山鹰社的成员,回答却一律都是“我们现在很难过,实在没有心情接受你的采访,请你理解。”一位山鹰社健将级的女社员在哽咽中对记者说:“如果你真的想记录我们这些朋友的事情,等过十多天后我们平静下来再说。但是,现在不行。” 无奈,记者只有跑到山鹰社内部的BBS上去碰运气。BBS上已经陆续地贴出了一些纪念文字,大家对遇难者表达了自己的怀念和追悼,并将他们称之为“追着自己梦而去”的勇士和英雄,也有希望悲剧不要再次发生的感叹。最引人注目的是两篇回忆文章,分别是写给遇难失踪者雷宇和卢臻。其中一篇文章这样饱含深情地写道:“他是我见过的一个很有毅力的人,什么事都能默默地坚持下来,登山训练中长跑是要求很高的,一圈又一圈地压操场,我想也只有他这样有坚强毅力的人才能坚持下来。在山鹰社的活动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学习,他常常在晚上熬夜学习。今年保送了研究生,开学他就是北大的研究生了,但是现在一切都……看着他给我的站在雪山顶上的照片,后面还有他的签名:雷宇,这个名字会留在所有爱他的人的心里,而他却留在了他最爱的大山里。希望还在,我仍然哭不出来,他会回来的。” 读到这里,记者终于明白,悲伤和缅怀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我们应该还他们的亲人和朋友们一个安静的空间。 (本报北京8月14日专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