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力不要灰心,从头再来 |
|
萧条的球市期待复苏 |
|
陕西足球重现辉煌的日子并不遥远
本版图片由本报记者 文青 王鹏 摄 |
本报记者 贺晓龙
昨天,本报开通的“拯救陕西足球”热线十分忙碌,整整4个小时几乎没有任何停顿,人们纷纷为陕西足球的崛起出谋划策。而这些金点子的产生,也为本报近期推出的“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陕西足球”系列文章做了一个完美的收篇和总结。
抓好后备是基础
记者接到的第一个热线来自一位足校学生家长。他说,通过儿子在足校的学习经历深深体会到,陕西足球眼下的后备培养体系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大多数足球学校都名不副实,一门心思用到了挣钱上,教学质量并不高。这位家长去年带孩子去武汉参加了选拔,感觉武汉的人才培养要比我们陕西好得多,虽然陕西队近些年的成绩比武汉好,但仔细算一下,在职业联赛上效力的陕西球员远远没有武汉籍球员多,这可能是陕西队无法在甲A长期立足的主要原因。
无独有偶,对足球后备体系提出意见的还有一位家长。他对记者倾诉了自己对孩子练球前途的担忧,孩子如今上小学二年级,踢球在同龄人中十分突出,但在报足球学校时发现每学期学费要6000元,这个费用令他无法接受。“足校成了富人家孩子的乐园,但很多有天赋的小孩仅仅因为经济原因就被挡在专业培训的大门之外,这是否是我们后备人才的一大浪费呢?”该读者质疑道。
关于陕西足球后备人才的匮乏,有不少读者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很多人对记者说,与其在职业队高薪聘请外籍教练,不如请外籍教练担任俱乐部二三线的主教练,把后备梯队的技术基础从一开始就打好,这样一来,国力队的球员在起点上就不比别人差。更何况,职业队聘请的外教费用很大,而后备梯队的外籍教练薪水肯定不高,对于国力这种经济不很宽余的俱乐部来说,既省了一笔巨大开支,又能在根本上解决球员能力和与甲A对手之间的差距问题。
很多人提出,陕西球市不错,但单从参与者的角度看,足球氛围也不算浓。在大连、青岛这些城市,随处可见踢球的小孩,这种景象在陕西的各个城市里面根本见不到,究竟是城市的空地太少,还是陕西人只喜欢看球不喜欢踢球?值得有关决策人进行调查。
打造属于自己的风格
关于陕西足球在职业联赛中的起起伏伏,人们都认为缺少足够的本土球员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尽管职业足球的地域概念已经淡漠了很多,但作为陕西队,还是应该有一些本土气息。在热线中,多数人都划定了本土球员在国力队的比例占四成是比较理想的搭配。赵先生说,足球作为一项文化,球队的风格必然会带上强烈的地域色彩,德国球员和巴西球员的风格如此截然不同,就是因为各自的文化传统不一样,国力队现有风格其实和陕西本土文化不吻合。
许多读者十分怀念老陕西足球那种粗犷勇猛的风格。尽管和辽宁、上海、北京、广东这些足球底蕴沉厚的省市相比,老陕西足球的打法还有不少欠缺之处,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种勇猛有余技巧不足的风格很能代表陕西人的特性。近些年,在内外援的合力打造下,国力队的风格已经变成了纯粹的“舶来品”,这也为未来发展新陕西风格提供了基础。只要本土后备人才的培养能跟上,国力队将会把陕西特色和外地先进成分有效地融合起来。
提到风格的打造,就不能不谈起教练的培养。西安体院一位姓马的研究生对记者说,从长远看,陕西足球的崛起还要依赖基层教练素质的提高。如今的基层教练多为运动员出身,他们的特长是现场示范能力强,但理论水平太差,训练青少年球员时只能靠经验行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必须在省内建立一套教练员培养体系。
西北狼精神何在
对于国力队近两年在甲A人见人欺的惨状,读者纷纷对国力球员的职业精神提出质疑。
一位姓王的球迷说,他和郝海东在部队上就认识,因而深知郝海东的成功之处在于顽强的毅力和执著的敬业精神。据他讲,郝海东平时生活极其规律,十分注意身体的保养,“如果国力球员能有郝海东一半的职业精神,国力决不会落到今天这种地步。”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陕西球迷说,国力队沦落到中甲,关键是作风丢了。他甚至怀念贾秀全时代的国力,那时的国力队每场比赛打得都非常有气势,不像现在,动不动就大比分输球,而且军无斗志,本来实力就比人家差,没有西北狼的拼劲,铁定降级。“国力队的比赛让外地的陕西人脸上无光,太懒散了。”
不少球迷打热线时情绪十分激动,对国力俱乐部的决策人大加抨击。张姓球迷说,国力炒掉卡洛斯是重大决策失误,且不说卡洛斯的执教水平,单就他在球迷中的号召力,就是一笔巨大财富。国力俱乐部连这基本的经营头脑都没有,球市和成绩双败也在情理之中。“俱乐部的决策能力上不去,近几年陕西足球的成绩难有起色。”不少球迷这样说。
一位年龄较大的女球迷说,国力的内外援调整不理想,直接导致成绩大滑坡,国力被甲A对手远远甩在后面,和教练的水平没有关系。另外,国力俱乐部也有些急于求成,在制订目标时跨度太大,忽视了基础建设,其实我们根本就不具备中超的实力,老把冲击中超挂在嘴边,很不明智。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