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外援各领风骚一两年--谈中国足球 |
|
|
2003年12月4日17:11
北京晚报
|
|
|
本报记者李戈
职业足球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是外籍球员的无国界交流和引入,不管是职业足球水准最高的欧洲五大联赛,还是刚刚孕育而生的中国甲A,缺少了外籍球员的身影,几乎就不能称之为职业足球。1994年中国足球从专业化步入职业化轨道的起始阶段,外籍球员的如潮涌入便成了鲜明的特点之一,至今各俱乐部聘请过的各类外援数量已不可考。从1994年的瓦洛嘉、萨沙到2003年的加斯科因、奎瓦斯,10年间,登陆中国足坛的外籍球员的水平和名头有了质的飞跃,从这个飞跃的过程中能够看出,中国的甲A联赛在一步步地向国际足坛靠拢。
外援的参与,推动了我们联赛水平的提高,这一点无法否认。卡西亚诺为山东队打进15个球,基里亚科夫在云南力挽狂澜,冈玻斯因为在中国联赛中表现出色而入选巴拉圭国家队,都是活生生的例子。但我们同样无法否认的是,大多数外援就是奔着饭钱来的。
其实那么多披着耀眼光环来中国踢球的,有几个还算货真价实?“前德国国脚”、“前南斯拉夫国脚”、“前英格兰国脚”,不管什么脚,一个“前”字已经告诉我们,这就是一双来养老的脚。
1994年,中国足坛第一个外籍教练俄罗斯人谢尔盖在接手沈阳队的时候带来了几名俄罗斯外援,其中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的是萨沙。由于当年沈阳队没能保级,因此他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中国足坛第一批外援”而已。
但在千把公里以外的上海,一位萨沙的同胞却着实成为了当年中国足坛的弄潮儿。瓦洛嘉,一个只身前往中国的俄罗斯大学生,在首届甲A联赛上打进了10个球,并被评为了当年的最佳外援。
俄罗斯人仅仅占据了1994年甲A外援的一极。在广东,已经陷入降级泥潭的广东宏远火速从香港临时购进几名英国球员,结果高举高打的传统英式足球居然成为广东宏远的救命稻草,广东宏远奇迹般地从降级热门跳到第七。应当说,和带有“游击军”色彩的俄罗斯外援相比,英国外援真正让中国甲A从战术上第一次感受到了外来风格的冲击。
大连9年7夺联赛冠军,其中1996至1998年间的三连冠是无可争议的“大连时代”,此间他们在引进外援方面开创了中国足坛的新思路,对于欧洲外援特别是瑞典球员的重用成为关键。佩莱、斯文森、金斯、内克、汉斯是我们仍然记忆犹新的名字,另外还有曾经参加过1990年世界杯的捷克国脚、1996年欧锦赛捷克国家队长内梅切克,他们合力完成了大连三连冠的伟业。重庆球迷一定还记得比坎尼奇、米伦,还有那个滑滑的马克,正是这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为重庆带来了历史上第一个足协杯冠军。
比较而言,上海足球在购买外援方面总是紧跟国际潮流,1996年的佩雷斯不过是一个开头而已,在经历了几年沉浮之后,他们甩掉了马赛罗、萨里奇和兰科维奇的实用思路,开始在购买大牌外援方面大撒金钱,屡屡为中国足坛制造惊奇。2001年9月9日,1998年世界杯赛巴西队主力中后卫巴亚诺与上海申花俱乐部签订了为期半年的租借合同。2002年,他们又从乌拉圭民族队重金买进了36岁高龄的前乌拉圭国脚、“灵猫”索萨。但是这些中看不中用的过气球星除了能炒作以外,其余一无是处。上海人就此改弦易辙了吗?没有。2003年中远也毫不示弱,将巴拉圭的韩日世界杯英雄奎瓦斯还在当打之时便挖了过来。上海申花买了阿尔贝茨、马丁内斯和佩特科维奇,应该说这些有质量保证又有名气的外援,给甲A联赛带来了一抹靓色。上海双雄在末代甲A的显赫成功,再次说明了高水平的外籍球员对一支想称冠的球队和俱乐部是多么重要,这也点燃了12支中超俱乐部在明年首届中超角逐中竞相烧钱的欲望。2004年中超赛场上,中国球迷和中国球员,将能见识到更多我们以前只能耳闻的世界级球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