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四强赛,中国球迷期待已久的“哈氏舞曲”,并未上演。“哈家军”首轮完败日本,昨天对阵韩国,0比1的结果,延续了中国足球“20年不胜韩”。可以说,虽然哈恩已来中国一年多,但“哈家军”的初试,并不成功。
东亚四强赛前,哈恩曾说“要拿冠军”。如今,对比两战皆北的现状,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哈恩对中国队的定位,出现了不小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哈氏舞曲”陷入了误区。
缺一点“忽略”
“高处不胜‘韩’”也好,完败“对折日本队”也罢,从本届东亚四强赛来看,中国队要想打进2006年德国世界杯,主帅哈恩就必须学会“忽略”。
换句话说,暂时放弃与韩日两队的“较劲”,转而将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科威特、卡塔尔、沙特、伊朗等实力相对均衡的球队,这,才是“哈家军”对待韩日世界杯的正确之道。
中日之战,中国队输了个彻彻底底。日本二流前锋九保龙彦,搅得国足后防线鸡犬不宁;而缺少了小野伸二、中田英寿、中村俊辅、稻本润一、高原直泰等绝对主力的日本队中场,却完胜少了孙继海和李铁的国足中场;中国队在身体、拼抢完全占据上风的情况下,却在战术意识、技术、速度等相当多的方面,处于全面下风……
这一切都表明,在亚洲足坛,日本足球已绝尘而去,在2006年世界杯赛之前,中国队要想赶上日本队,其难度相当之大。
再看韩国足球。不可否认,韩日世界杯赛后,韩国足球进入低潮期,中国队与其的实力差距,正在缩小,昨天的0比1,中国队也不是没有机会。但是,韩国对阵国足,有着“20年不输球”的巨大心理优势。20年前,刘金东、周海滨这样的国脚,甚至都还没出生。可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韩国队,仍然是中国队难以翻越的一座大山。
无法超越韩日,这是“哈家军”的现状,也是哈恩必须面对的问题。不过,这并不等于,中国队就是“死路一条”。
从2006年世界杯预选赛来看,8支小组头名的球队,将再分成两组进行比赛,各小组前两名直接出线,第三名争夺半个名额。在8队分组抽签之中,不太可能出现中、韩、日三国分在同一组的情况。如此,“哈家军”即便在输给韩国或日本的情况下,只要打好与小组其他球队的比赛,仍然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
那么,哈恩从目前开始,就应该重视沙特、伊朗、科威特、卡塔尔等实力相当的对手,将这些球队,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作为“突破口”。如此,战术上的正确,才有可能带来战略上的成功。
从这层意义上说,东亚四强赛,只是证明中国足球定位的一次“表演赛”。
缺一点“综合”
通过东亚四强赛前两场比赛,目前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本届国家队,是中国足球历史上“最没有特色”的一支球队。
在历届国家队中,多多少少,总会涌现出一些具有鲜明个人色彩的球员。无论是戚务生时期、霍顿时期,或是米卢时期,球队中都不乏郝海东、范志毅这样的“核心球员”,不乏能够在比赛的某些时刻,扭转战局的球员。但是,“哈家军”中,球迷们并没有看到这样的球员。无论是郑智、李玮峰、肇俊哲,这些球员目前只能说是“大将”,而谈不上“元帅”。
在距离世界杯预选赛还有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哈恩目前的任务,不是去“挖掘”刘金东、周海滨这样20岁不到的新人,而是要全力“综合”中国足球的潜力,让一切优秀球员,归于麾下。显然,对待这一问题,哈恩的态度还有些模糊。
可以说,由哈恩钦点的本届“哈家军”,还没有囊括国内最好的球员。本赛季甲A冠亚军上海申花和国际两队,居然只有一人当上替补,这一情况显然不太正常。抛开球场外因素,申花队的张玉宁,国际队的祁宏、申思,都在相应位置上不输给任何一名国脚。
再从国脚的使用状况看,哈恩显然也没做到“人尽其用”:将李玮峰拉到边路,将郑智“压”在后防线,在后腰位置上忽视横向扯动,锋线定位不准……这些失误,或有磨合上的缘故,但主教练难辞其咎。不能“人尽其用”,说明至少对球员了解不够。但哈恩来华,已有一年,“不熟悉情况”,显然不是理由。
如果中国足协与哈恩签订了6年合约,那么,他目前“重用新人”、“多位置观察”的做法,或许还可以理解。但事实是,中国足球,不可能给哈恩那么长的时间。哈恩必须先在世界杯预选赛上证明自己,才能赢得更长的时间。
中国足球,从来都是“成王败寇”,哈恩必须看到,他的前任徐根宝、戚务生、霍顿,都是抱怨着“时间不够”,而“走远”的。
缺一点“应变”
如果米卢仍是国足主帅,那么,昨天中韩之战,米卢绝对不会将“3-5-2”变阵为“4-4-2”。理由?说出来或许很俗,米卢不会去承受两种失败。
哈恩没有米卢的这种性格,所以他变阵了。尽管变阵的结果,依旧是输。哈恩之变,是因为不会“应变”。
性格不同,没有谁好谁坏。但可以肯定,米卢的这种性格,更适合中国足球的现状。和哈恩一样,米卢初来中国,也想“改变一切”,也想打造“米卢号战车”,结果不行。于是他改变策略,充分发掘中国足球所有的战斗力,一举获得成功。
前几天,哈恩还在表态,要“夺取东亚四强赛冠军”,昨天,他又在感慨:“中国足球与韩日差一个档次”。大战在即,主帅如此言谈,又如何让球队鼓舞士气?在球场上,哈恩或许足智多谋,但在球场下,他的处世,比不上米卢,谈不上“谋略”。
哈恩一直觉得,自己要为中国足球培植出一块新的土壤,争取打造出一支“告别过去”的球队。如果东亚四强赛上的两场失利,都无法让哈恩改变这一理想主义的想法,那么,中国足球冲击2006年世界杯的前景,不会很乐观。
中国足球,确实需要根本意义上的改变。但是,这种改变,不会发生在一夜之间,也不会短短数年,就“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来华执教一年,哈恩始终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坐标”。无法否认,目前这支国家队,有着强烈的“哈氏烙印”,但主力阵容的单一性和球员年龄结构的“理想化倾向”,始终是哈恩的两大“硬伤”。
从国家队的角度,从中国足球的角度,或者通俗一点,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哈恩都应该体现出更多的“应变”能力。也只有这样,哈恩才能像米卢那样,在中国足球“婆婆多”和“主力少”的现状之间,找到一个基本的平衡点。
本报记者晏秋秋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