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他又惹麻烦了。 元旦那天北京男篮同陕西比赛时,一些观众不满裁判,口吐脏话,还向场内投掷杂物,致使比赛3次中断。第二天,《北京晚报》体育版用报道篮球时少有的醒目标题和篇幅登载了一篇记者报道:北京队惜败陕西 球迷闹事 京城蒙羞 吁请观众讲文明。文中有段话虽不足区区35个字,却又把人得罪了:“几十名保安人员忘记了自己的职责,视自己为观众看热闹,不主动维护赛场秩序。”看了这个报道,有朋友又劝他:“老哥,你这是干嘛呀,何必呢?” 他,还是不屑一顾,说:“这辈子改不了了,也不想改了。” 这是孙保生。京城常看《北京晚报》篮球报道的读者、京城乃至全国篮球圈子里的人,没有不知道他的。 这个记者可不一般,马俊仁老马就挺尊敬他,因为他报道田径、报道老马从来都实事求是,不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不过他报道年头最长、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还是篮球。首先他是地道的篮球行家,会打球,而且打得好,年轻时东单篮球场的常客,连张卫平、袁超等一帮老北京队队员,都看过他打球,与他切磋过技艺,每一提起他的当年都直竖大拇指,还不忘加上一句:“真乃民间艺人!”有一次一自称是他在技校老同学的人,打电话邀请他到郊区去看人家承包的果园。但他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人是谁,直到见面才明白,原来是位同校不同班的校友,人家因为看他在晚报上老写篮球,于是就想和他见见面,叙叙旧。 “他呀,当时篮球打得特——别好,”老校友把“特别”二字拖得很长、说得很响。“他个儿不高,但非常灵活,比专业队都不差,我就爱看他打球,”老校友边说边啧啧称赞,显然是他的忠实球迷,都20年了还想着他,可见对这位“民间艺人”印象之深。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篮球报道留给人的印象则更深。在行不用说了,都打了小40年的球;资料翔实、可信也不必担心了,写也写了20多年的球。从几乎没有观众看球开始,他就经常采访写篮球,到如今篮球火了这么多年,他还是场场不拉,跑了首钢跑奥神,去过南边去北边。“这么多年,就没好好跟家歇过礼拜,”保生说。“没办法,谁让咱干这行、爱这行来着。”但这些都不能体现他的报道个性,还不足以完全印在读者的脑海中。实际上,他的报道最具个性、留给人印象最深、最受读者青睐的,是他文中透出的那股鲜有的“倔”和“敢”。 为此,他得罪的人海了,从球员、教练,到俱乐部、篮协,甚至他跟踪报道的北京首钢队。但没人跟他“记仇”,因为都知道他心直口快,而且写的东西大都有道理。当年,奥神和前卫合并,遭到甲A所有俱乐部抵制,他公开出来支持俱乐部、批评奥神,结果就接到类似“小心点儿,别跟奥神过不去”的匿名电话。这个赛季还得罪了裁判,说北京和辽宁在辽阳那场球有偏哨,任朋友怎么劝他“别再写、别再说了”,就是不听。“我在现场,看了比赛,就是那么回事,天地良心,我为什么不写?” 这回,他又把要害部门得罪了。敢情有朋友开玩笑:“这回保生开车的格外小心,千万不能违规,要不,有谁求情也没用。” 孙保生也有人误会过,可能直到现在还误会,主要说他是地方记者,难免写稿向着自己的地方球队。我不敢为他辩护,说他一点“地方主义都没有”,但还是晓得他这人的性格、脾气、职业道德。奥神不用说了,首钢跟他最熟,接触和报道最多,但他让人家难堪的时候也不少,更不用说“不说你好、也不说你坏了”。 元旦这场球他就没为首钢队说话,尽管在主场,而且主队又输了球。当时我也在场,与他稿中所说颇有同感。他对裁判的评价是客观的:临场裁判执法认真,虽偶有失误,但总体做到了公正、准确。同时,他是非分明、敢于仗义执言的秉性也跃然纸上,所以才冒犯了前面提到的那些同志。 人在社会,朋友怕他得罪人,对自己不好。老实说,我理解朋友的一片好意,但更理解保生,理解他的“不领情”。而且不知怎的,作为他的同行,他越是这样,倒越使我对他高看一眼、仰慕三分,越觉得当今社会、当今中国篮球,太需要他这样倔强、敢为的人和记者。同他相比,我是甘拜下风。(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