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传媒报道,国资委已经将足球视为不良资产,要求国有企业将足球业务完全剥离,也不再鼓励新的国资介入其间。这一消息对于足球和球市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目前从互联网上的大量评论已经可以见其一二。每个人和单位站在不同的利益和立场上都会对此事有不同甚至截然对立的评价。在沸沸扬扬的议论声中,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关键一点其实在于,足球产业的资产质量到底如何。不论有关部门是否已经将足球企业的资产列为不良资产,或者将足球市场列为不良市场,我们都不应该不分析这个关键之点。 所谓不良资产,原本是指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俗称呆坏账。现在也泛指一切在投资活动中,投资不能按预期的回报率和回收期限收回的资金。换言之,不良资产可以看作是质量较差的资产。说中国足球是不良资产,这句话的含义并不完全确切,因为,资产只是一个商业性的概念,严格说来,是商业化的中国足球,或者说是那些投入到足球俱乐部中去的资产才是不良资产。 想当年,中国足球有感于欧洲和拉美足球产业的红火以及足球水平的高超,决心在中国建立商业化的足球经营机制。转眼十年一晃而过,我们的足球产业未见当年预期的红火,反倒呈现出了明显的颓势,即使国资委尚未将其列为不良资产,其资产状况不容乐观可说是不争的事实。 限于资料,我们不能对目前足球资产质量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估,但是按照时下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逻辑,倒是可以对资产质量的高低进行一定的剖析。两个方面的理由,使得我们难以对足球资产的质量产生乐观的评价。 首先,美国老牌的经济学家阿门·阿尔奇安早就说过,一件物品的价值高低本质上反映了附着在这个物品之上的“产权”的价值的高低。说白了,对一项资产的所有权的状况是决定了资产的价值的。因此,足球资产的价值(或者说它的质量)首先取决于它的静态意义上的产权的完整性。按照这个理论,以国有的足球资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目前国内国有资产运行的通行逻辑,其产权价值已经较之非国有的资产要低,这一点若加以展开是颇费笔墨的,不过明眼人,心理清楚得很。如此说来,那些民营企业进入商业化足球领域的,其资产质量一定高于国有企业。在其他条件都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我倾向于相信这一点。但是,目前的情况似乎并不完全是这样,那其中一定还有其他的原因,比如,构成足球资产的项目,其各自的质量和结构等等。在足球产业中,最重要的资产是“人力资源”,也就是企业家、球员、教练、裁判以及相关服务人员,他们所蕴涵的人力资本构成了足球这个产业的基本的资产项目,所以,说足球是不良资产,用经济学的术语等于是说企业家、球员、裁判、教练等等是不良资产。这当然不应该理解为是一种道德评价,而仅仅是市场自动作出的“理性”的评价。 其次,足球资产的动态价值来自于它的市场评价,也就是说,足球产业所赚的每一分钱都是足球及其相关产品的消费者掏的,是消费者用手投票的结果。所以,没有高水平的比赛、没有球迷的“投票”、就没有球市的火爆,足球产业的回报无从谈起。而高水平的比赛,当然是要有高水平的球员、教练、裁判以及公平竞赛的机制的。假定其他的人力资本都是一定的,那么,球赛以及围绕球赛而发生的一整套运行活动本身的规则就成为决定球市的关键。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芝加哥大学科斯教授的说法,“制度本身就是一种资产”,是一种投入品。对于足球运动来说,没有良好的制度,特别是竞争秩序,再优秀的球员也会成为无道的江湖混混。这些年,我们愣是没有建立起一套足球产业的“现代市场秩序”。足球运动已经不再是给球迷带来享受的纯粹的消费品,而蜕变为只是一场俱乐部之间心照不宣的别有所谋的闹剧。假球装得再真也还是假球,黑哨再理直气壮也还是黑哨。所以当球迷作为消费者,他们的鉴别能力不断提高后,他们不再愿意为一场无聊的闹剧化冤枉钱,这是完全理性的选择。足球比赛乏善可陈还因为它的肩上承担了太多的其他功能。省市和地方政府要将其作为政绩工程,百般呵护,很多发生在有形商品经济中的地方保护主义在足球市场上也是愈演愈烈,其结果是足球运动的性质发生了蜕变,越来越变得更像是一种官场游戏的仪式,足球市场的信号因此也发生着严重的扭曲。长此以往,有朝一日,即使是赠票,也不会有球迷愿意去做陪衬。 总之,按照经济学的原理,是资产的产权性质、人力资本素质、竞争秩序决定了一种资产的质量。足球作为商业化的事业也不例外。每一个关心中国足球的人按照以上三个方面的情况,都不难作出中国足球是否属于不良资产的判断。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