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2004年2月18日,由荷兰人阿里-哈恩带领的中国国家队在广州天河体育中心拉开了中国第八次冲击世界杯的序幕,同样就在2001年4月22日的西安朱雀体育场,由阿里-哈恩的前任米卢蒂诺维奇带领的中国国家队也迈出了第七次冲击世界杯征程的第一步,四年一轮回,中国队又重新从四年前的那个起点上路。从2003年1月15日荷兰人上任的那一天开始,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将阿里-哈恩与米卢做比较,当然包括他们所执教的中国国家队。 态度:严肃哈恩VS轻松米卢 正如一句广告词所言“以人为本”,一支球队的技战术打法和人员选配最根本得都是主教练思想的体现,从主教练其作为人的本身来看,阿里-哈恩同米卢的区别显而易见。汉的认真与米卢的狡猾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点同对待比赛、记者的态度便可见一斑,尽管比赛都是以力求胜利为终极目标,但两人却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阿里-哈恩是以竞技赛事的严谨态度来对待比赛的,而米卢则是将比赛当成了一种轻松的游戏项目,每次提到米卢对待记者的态度,每每让人浮想联翩,而阿里-哈恩则完全将对待记者作为自己工作的一部分。 用人:全面哈恩VS技术米卢 对待挑选球员的态度上,从数量上阿里-哈恩与米卢都采用“广撒网,多捞鱼”的态度。自从2002年12月,荷兰人阿里-哈恩上任以来,中国国家队共召集了五期集训,在这期间汉不断挑选“新人”入队,前后共有43名球员被征召入选了国家队,而米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从米卢接手中国队到冲击世界杯成功,共有59人被征召进入了米家军。当然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对于每一个外籍教练而言,初到中国对球员的陌生感只有让其入队比赛后,才会产生“亲身”感受,当然最初选人的偏差也不可避免。尽管在选人的数量上两人相差不大,但两名主教练的选人风格上却截然不同。 虽然阿里-哈恩与米卢都身为欧洲人,但两人的执教风格却并不相同,而这一点直接决定了两人在选人上的差异。阿里-哈恩征召的球员多偏向于全能型选手,不但能打多个位置,并且需要能攻善守,他更多的是先确立打法再利用这种打法去寻找适合打法的球员,因此他不允许球员游离于战术体系之外,也不会根据球员的特点而去改变战术,这一点从阿里-哈恩挑选的中场球员便可见一斑。像肇俊哲、孙继海这样的球员自不必多言,郑斌和王鹏的入选便更多的得益于自己的“全面”。而曾经执教过墨西哥、哥斯达黎加、美国和尼日利亚的米卢则更喜欢技术型球员,他允许球员有缺点,但不允许球员没特点。而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技术超强而球风偏弱的申思离开了,随后于根伟也离开了,最后祁宏也难逃出局命运。对于后防球员,阿里-哈恩与米卢则相差不大,尤其是边后卫方面,不但要求有进攻意识,并且控球技术必须有特长,这也是魏新受重用的原因。 在对前锋的要求上,阿里-哈恩与米卢的差别可以说很大,阿里-哈恩要求前锋的任务就是进球,他们甚至可以不逼抢,而米卢时期的前锋线往往进球任务要相对轻松,在前场拼抢扯动也是前锋球员的任务之一,因为前腰球员的存在减轻了他们的重担,这一点便可以很好的解释了张玉宁最终占据汉家军主力位置,而杨晨却落选18人大名单的原因。另外,由于两名外籍主教练对中国球员都缺乏认识,因此对于某些有实力而训练一般的“比赛型”选手往往都经过了先弃之不用,而最终不得不用的曲线,米卢时期的于根伟和汉时代的郝海东和张玉宁都是这样的例子,而事实证明这样的选手往往在比赛中能够挽救球队,同时也挽救主教练本人,这一方面相信在中科之战由老将郝海东打入唯一进球后会进一步被主教练认可。 战术:清晰哈恩VS模糊米卢 同样,认真严谨的阿里-哈恩在技战术方面的态度与“吊儿郎当”的米卢有很大的不同,当年米卢对战术思想的含糊其辞曾经是媒体炮轰的对象,米卢赌博+即兴式的经验型足球屡屡被人们用运气好而形容,而阿里-哈恩从上任伊始便拿出一整套详尽的战术思路体系。荷兰人生在骨子里的进攻意识也被阿里-哈恩很好的移植到了中国队身上。米卢时期的“4-4-1-1”阵型并不适合阿里-哈恩,但中国队之所以现在仍旧沿用变形的“4-4-2”阵型,完全是因为中国球员无法在“3-5-2”阵型中发挥出自己的特点或者说无法发挥出这个阵型的“攻效”而让阿里-哈恩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在东亚四强赛中首战与日本队时“3-5-2”阵型的碰壁使得阿里-哈恩又重新走回到了“4-4-2”的老路上去。当初米卢也并非没有使用过“3-5-2”阵型,当时在2002年5月25日世界杯前与葡萄牙队的热身赛中,米卢也使用过,但他的目的却不是改变阵型,而是为了在世界杯中与强队迎战时做的预防准备。 说到战术,中场是最有特点,也是最值得说的位置。如果说米卢曾为中场的平行站位还是菱形站位问题困扰的话,现任主教练阿里-哈恩则完全没有这个苦恼。中场的“全才”们只要在中场积极跑动积极拼抢位置则完全不是问题,但由于拼抢型中场在技术方面的欠缺,中前场脱节现象便不可避免,这一点在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首场与科威特的比赛中已经有所暴露,原因就在于不设前腰球员而中场球员大多属于拼抢型有直接关系,因此中科之战中,往往出现前锋线技术和速度出众的郝海东位置回撤很深,而中场球员却不见踪影的场面。而米卢当初在中场无论是边后卫还是突前中卫都喜欢使用技术型球员,中场只有李铁一名“拼抢型”的防守球员,之所以如此,同前锋线喜欢使用跑动积极和善于拼抢的杨晨有一定的关系,而众所周知,汉家军的两位锋线杀手郝海东和张玉宁都属于体力困难型选手,让其蓄力全力投入进攻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在前场起骚扰作用已经对他们属于高要求严标准,所以就不要提让他们将精力放在前场紧逼断球的体力活上了。 换人:固执哈恩VS灵活米卢 在换人的原则上,阿里-哈恩与米卢也有着天壤之别。还记得当初米卢曾为单场热身赛要求可以替换10名球员而与主办方闹得不愉快。无论是热身赛还是十强赛甚至是世界杯赛,米卢都在通过换人来表现着自己对比赛的“投机”聪明,尽管有失误之处,但通过换人而改变战术从而改变结果的事例在米卢时期也屡见不鲜。而这一方面,阿里-哈恩则更习惯于“连贯性”,这一点从阿里-哈恩上任不久后与巴西队比赛时便初现端倪,上半时比赛0-0对中国队而言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尽管比赛场面不好看,但阿里-哈恩为了保持节奏,因此根本没有做出换人调整。今天与科威特的比赛,阿里-哈恩再次故技重演,尽管下半时比赛中国队场上的球员体力已经明显不支,但由于比分在75分钟时被郝海东打破,因此阿里-哈恩继续使用首发阵容,如果不是孙继海受伤,并在郝海东的一再“督促”下,真不知道阿里-哈恩本场比赛是否有换人的念头和想法。此外,米卢在换人问题上还比较会做秀,记得当初在十强赛出线关键一役中,米卢并没有把战术太过看重,而是从取悦当地球迷的缘故将张玉宁派遣上场,这一点阿里-哈恩则比米卢“欠缺”不少。 海归:笃信哈恩VS平等米卢 对于“海归派”的使用,阿里-哈恩对其的“迷信”程度要远远高于对明星见怪不怪的米卢了。在阿里-哈恩带领的国家队对阵巴西时,便将从德国急匆匆赶回的杨晨派遣上场便可以看出,而当时杨晨的表现并不令人信服,但由于李铁与孙继海在那场比赛中表现出的“高人一等”,这更加坚定了阿里-哈恩对“海归派”球员的使用。与科威特比赛之前,尽管李铁已经在英超联赛中缺席多轮,甚至连埃弗顿的16人大名单都很难进入,但李铁在中国队的后腰位置仍旧很稳固,因此在赛前大家更喜欢讨论在李铁身旁的应该是肇俊哲还是肖战波,而不是很久没有比赛的李铁做替补。至于孙继海,对科威特的比赛并不足以说明他的水平下降,但竞技状态的低迷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无论是单对单过人,还是传中球质量,以及与队友之间的配合,孙继海的表现都没有让人产生眼前一亮的感觉,当然这同他刚从英格兰归来需要调整时差以及与队友之间欠缺配合有直接关系,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了作为主教练阿里-哈恩在对“海归派”的使用方法上的不足。 世界杯:??哈恩VS出线米卢 如果以科威特为标尺来比较阿里-哈恩与米卢的差别也是有所依据的,在2000年10月20日,亚洲杯最后一场小组赛决定中科两队出线命运的比赛中,米家军便“巧妙”的以平局结果与对手双双携手出线。当时米卢排出的阵容是门将:江津;后卫:吴承瑛,陈刚,李玮锋,徐云龙;前卫:马明宇,李明,申思,祁宏;杨晨,谢晖。阵型是同样的“4-4-2”,但除了李玮锋之外,其余的10人与现在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了。这其中有因为年龄原因而退出的江津,但更大一部分球员则是因为两名主教练的指导思想差异而有所变化的。如果说后防线球员的技战术特点还相差不大的话,那么前卫球员在汉家军与米卢时期的阵型有了巨大的变化。诸如马明宇,申思,祁宏这样技术有余,但拼抢不足的球员绝对不会再出现在讲究整体打法的汉家军队伍之中,而前锋线随着杨晨最后时刻被阿里-哈恩的“清洗”出队,并且将冲击力和速度擅长的张烁留下,都看出了现在阿里-哈恩在使用球员上与米卢的不同。另外,米卢带领的中国国家队在亚洲杯与科威特的比赛中,尽管比分与汉家军在本场比赛上半时结束时都为相同的0-0,但下半时开场便连换两人也显示了米卢在换人问题上的习惯,而不到下半时70分钟,米卢用曲圣卿替下那场比赛中表现平平的谢晖时,中国队已经再也没有了换人名额,相信这一点对阿里-哈恩而言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吧。当然无论是米卢也好,还是阿里-哈恩也罢,对于中国足球而言,首先需要打进世界杯,登上世界的舞台,其次我们才会想如何在世界的舞台上做更精彩的表演,而非一位匆匆过客。(搜狐体育 文治)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