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一样,我有一个家境并不算富裕,但却很快乐的童年。只有不断窜升的身高,才让我在内心深处隐隐感到与别人的不同。后来有很多传说,把我的出生和成长演义化了,好像我出生时就头上长角,红光满地一样。
-—姚明
搜狐体育讯 1980年9月12日的傍晚,很多上海第六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注意到了那个在产房外焦急得不停踱步的高大男人。
他是上海男篮2米08的中锋姚志源,只是由于那时媒体并不发达,上海队成绩也委实一般,因此没有多少人叫得出他的名字。姚志源已经苦等了整整一天,他的妻子,上海女篮1米88的中锋方凤娣正在产房里忍受着煎熬,他们的孩子还迟迟不肯出世。
但姚志源不能再等了。
已经退役的他被上海男篮重新招入队中,为的就是这次在上海举行的九城运动会比赛,这一天晚上,恰恰是男篮冠亚军决赛。6点钟前后,姚志源一步三回头的离开医院,坐上上海体委为他安排的专车直奔体育馆。他的心里,还在惦记着妻子和孩子,但眼前的决战不容有失。自从建国以来,上海男篮只在1972年的全国五项球类运动会上夺取过冠军,上海女篮更是从来都与冠军无缘。随着主力队员的年龄增大,男女篮已是每况愈下,所以即便只是九城运动会冠军,对于上海篮球来说也已显得弥足珍贵。
那天晚上,上海男篮在杨浦体育馆最终赢得了胜利。
当姚志源捧着冠军奖杯的时候,他被告知自己的儿子已经降生,但没有人能够清醒的预示到,这个孩子将成为上海篮球未来的领袖和希望,成为上海篮球在22年之后历史上第一次夺取真正意义的全国冠军的引导者。父母高大的身躯和运动基因,使他们的孩子从出生的一刻起,身上就蕴藏着神奇的潜力。
多年之后,当这个叫做姚明的孩子已经令全世界为之震惊和赞叹,有很多人开始提起当年的旧帐。
有人说,姚明在出生之前就被上海市体委预订了,因为他们早就预感到这个孩子会非同凡响;有人说,上海市政府其实打算给姚志源夫妇再生一个的权利,好使上海篮球能够打出超凡脱俗的双中锋战术。2002年的春天,当姚明率领上海东方男篮在CBA联赛中以不可阻挡的势头冲击冠军时,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新民晚报》体育版别出心裁的登出一幅“姚明妹妹”的漫画,感叹说,如果姚志源夫妇当初再生下一个女孩,上海东方女篮拿冠军岂不也像探囊取物一般?
在一次聊天中,我曾经就“后来为什么没有再生一个”询问过方凤娣。
高大的母亲眯起双眼,陷入对当年种种状况的深思。“其实,我和姚明他爸爸并不是没有想过,”她说,“但那时已经开始计划生育了,方方面面的情况都不允许,后来也就算了。”
老人并不愿意把从前的事情讲得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关于“预订姚明”,或者“给姚家特殊权利”的说法,只不过是后来想当然的杜撰而已;即使有人曾经设想过这个孩子将会与众不同,也没能形成任何建设性的给姚家的具体帮助。在9月12日的那个夜晚,姚明看上去和所有的婴儿一样再普通不过,他只是比一般的孩子更胖大一些。
事实上,在姚志源离开医院半小时之后,姚明就在尖锐的啼哭声中来到了世间。这个重达10斤2两的孩子让母亲方凤娣吃足了苦头,也是这一天医院中生产的份量最重的一个宝贝。10斤2两,这是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重量。迄今为止,在中国男篮国家队中,还没有人能够打破姚明保持的出生重量记录。
2001年11月,当姚明正随上海男篮在广东征战九运会时,听说国家队队友、后来先后在在丹佛掘金队和圣安东尼奥马刺队效力的巴特尔的太太德明即将分娩的消息,他不禁兴奋的说:“这孩子估计比我还沉,他爸妈身体也太好了!”但结果令他颇为失望,巴特尔的小儿子巴恩泽出世时,重量还不到8斤。
从小就胖乎乎的姚明,几乎没有让姚志源夫妇费过太多的心。即便是起名字这桩人生头一件大事,姚志源也只是在父亲姚学明的名字中拿掉了一个“学”字,就变成了孩子终生的记号。方凤娣说:“我们根本没有想过这孩子将来会怎么样,得起一个叫得多响的名字,所以也没有像很多父母那样去翻字典。就是一个光明的明字,我们觉得这样挺好。”
在这个极为普通的家庭里,姚明像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孩子中的一个,生活并不奢侈,但吃穿不愁。
又有一段后来流传的极为广泛的传说,说姚明从小就饭量极大,但家中经济拮据,往往是姚明放学归来一通猛吃,连父母的那份饭都吃完了,抹抹嘴还叫饿。在听我讲完这段传说后,姚志源夫妇不禁哑然失笑。
“当时确实不富裕,我和他爸爸一个月的工资大概都是40多块,”方凤娣说,“在姚明刚刚开始出名的时候,曾经有美国记者来采访我们。当时是上海体委给安排的,那个记者问我们在80年代初能够挣多少钱,我和他爸爸怕给国家丢脸,咬了咬牙,说能挣60多块,其实肯定没有这么多。不过再怎么样,姚明小时候的吃穿都能保证。他也挺懂事儿的,经常吃着吃着用小手拍拍我们说,你们也吃啊。”
窗外,流光异彩的上海滩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正在阔步向前。姚明,就这样不为人知的成长着。(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