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国内某知名高尔夫球会总经理) 1992年我来到内地(作者系台湾省人,编者注),参与一个高尔夫球场的营建。当时的感觉是面对着一个没有得到完全开发的产业,而且当地政府很热情,这让我们都感到很兴奋。球场租赁了大概一千多亩的土地,国内的审批过程很复杂,对我们这些刚刚回来的人来说很不习惯,小镇的政府很配合,我们是该镇的第一家也是到现在为止投资额最大的外资企业,有2000万美金的投入。政府帮我们与上级政府沟通,让我们非常感动。 现在看来当时进入国内高尔夫行业绝对不划算,一千亩土地的租赁费用就达到了近千万,而且银行利率也高过10%,但我们还是决定要投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镇政府当时告诉我们在该省不会再有新的球场了,这是最后一张执照。对商人来说,这就是商机。不过让我们有点失望的是,从1992年到现在,本地球场从三家变成了十多家,还有很多在建造中。而且从1998、1999年开始,地价开始变低,有的球会还得到了政府免费送的土地,这让我们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 去年年底,本地政府发文,说会停止高尔夫球场的建设,但因为是业内,我知道还有球场在建造,今年年初,政府又有发文,内容基本没有变。《人民日报》的报道我看了,觉得有些不解。土地的取得究竟要经过哪些部门审批,对于上世纪90年代左右进入国内的外资来说根本就不是非常清楚,对我们来说拿着高尔夫球场的营业执照,按国家规定纳税,是奉公守法商人的本分。我们开业的时候国家征5%的税,虽然高过其他行业,但我们可以接受,到后来,国家几次调整税率,从5%到10%到15%再到10%,到2001年,税率调到了20%,对这个大部分球场都在亏损的行业来说,其实是不小的压力。但我们还是接受。我们球场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单纯营业税在市内就可以排到前十名,每年土地租金加上税金大概上缴国家1500万人民币。而其他产业只纳5%-10%的税,甚至有的鼓励性行业在增加就业的情况下可以退税,我们也为当地创造了近400人的就业机会,可除了董事长是荣誉市民之外我们没有享受过任何的“优惠”了。 我觉得高尔夫其实就是一种运动,在目前的内地有七八千万的中产阶级都可以消费。甚至从去年开始,很多企业的中层白领都发现公众球场和练习场的花费,绝对比听一场演唱会看一场网球赛要低得多。据说在上海办的F1比赛门票要几百美金,那F1算不算贵族运动呢?我认为大家没有公正地看待这种运动,当然我相信,随着国内GDP的提高,高尔夫消费人群的扩大,这种偏见是可以改变的。 如果政府要整顿这个行业,那什么样的球场应该接受处罚呢?是取得了高尔夫行业营业执照依法纳税的企业,还是那些以高科技农业度假村或者以练习场名义经营,规避国家税收,在行业内不正当竞争的企业呢?处罚可以,但要有一个合理的界定。我支持政府正视这个行业内的问题,正视那些盲目建造更多球场的中小城市,身处在这个行业,我知道大部分球场都没有实现赢利。如果政府真的想要推动中国高尔夫的发展,鼓励它的正常发展,暂停批准兴建球场几年是对的,让已建成的球场开始赢利之后再鼓励投资,让行业正常化之后再开放,这相信能够得到绝大部分人的支持。现在的情况是,大家都在亏,新来的投资者为了让自己少亏一点,就会采取不正当的方式,一方面让自己更容易生存,但另一方面却给已存在的球场带来很大的冲击,让守法的投资者感到不够公平。 一件事情的发生不能单独看表象,这不是175家球场不合法1家合法或者是166家不合法10家合法的问题。对于大部分在国内发展了10年左右,奉公守法依法纳税的球场来说,这样一棒子打死的划分法,不能够接受。政府口头上说不会再建造却一直建造,调高税率,或者对公众宣布土地的取得不合法,如果一直这样下去,一定会影响投资商的信心和长期经营的规划。我来到内地10多年,感受到政府对外商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投资上都越来越细致和专业的帮助。而我对这个行业本身的潜力也充满了信心,但我们希望政府能够对这个行业有更明确也更理智的规范。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意见,并不一定代表《南方体育》观点。)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