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赛季甲A出现“少帅潮”后,今年中甲刮起了更强烈的少帅风,17支球队中出现6位年龄不足40的主帅,另外还有5名刚过不惑之年的主教练。但和末代甲A不同的是,中甲少帅大多为知名度不高的平民教练,球员生涯并不辉煌,像尚青、王政、左文清等踢球时都未曾入选过国家队。 国产少帅大面积地在中甲“占山为王”,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中甲市场不景气,二是国产教练出现了明显青黄不接的趋势。在洋帅全面领衔中国联赛之前,甲级赛场到处充斥着国产名牌教练,名牌教练在打造球队技战术风格方面有优势,而且也能凭借其号召力赢得市场上的名牌效应。但现在的中甲市场空前萎缩,各俱乐部紧缩开支后,在选帅上也异常节约,据了解,中甲的国产教练很少有年薪超过50万的,年薪在30万之下的也不在少数。此外,前几年洋帅全面占据甲A,也造成了国产教练的青黄不接,当徐根宝、金志扬、陈亦明那一代名帅退出江湖后,中生代的国产教练因缺乏在甲A一线的执教经历而无法接班,这也为中甲球队的选帅带来了很大困难:国内能叫得响的教练原本就寥寥无几,中甲何以推出国产名牌? 其实,这一状况在末代甲A和中超元年也非常严重。上赛季的甲A是属于国内少帅的,但无论是成耀东、徐弘还是吴金贵都是刚刚拿起教鞭的,以至于大连实德在推出自己的本土教练时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还没有退役的郝海东,这也在客观上影响了实德队本赛季的选帅进程。当中超尚处于为国产新帅作培养提携阶段时,中甲陡然出现大批不知名的少帅也就可以理解了。由于国产年轻教练还未形成市场,大多数俱乐部都把主帅重任交给了尚青、王政、左文清这类“自己人”,左文清是青岛的本土人,王政和尚青则是从本队的老大哥身份转型为主教练的,俱乐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从培养自己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半成品”教练领衔中甲,虽体现了中甲各俱乐部的无奈,但也能给国产教练的培养提供了土壤,毕竟我们的年轻教练在近些年一直缺少发挥成长的空间,对于中国足球来说,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