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体育讯 “有没有学习英语的好方法?我想抓紧时间学点英语,这对我将来退役了很有用的。”不止一次听到过排球队员们问这样的问题。在他们不少人心中,在运动员生涯中能够提高文化修养,完成大学学业是一个美好的心愿。 然而与长期集训的乒乓球、羽毛球、跳水等队不同,排球队由于集训时间的限制和集训形式的不同,国家队并没有给排球队员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就使更多的排球队员能够实现大学梦想就完全依靠了各地方队的组织和安排。由于运动员本身从小接受文化教育就不系统,因此要在退役之后重新在新的领域立足,在运动员生涯时能够完成大学课程并且获得文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必备条件。到底目前国内打球的排球队员,离大学到底有多远?经过一系列的采访之后,我们发现可谓是有喜有忧。 与名校体教结合:上海、天津、辽宁走在前面 相比较而言,上海、天津、辽宁当地的排球队和地方队所在地区的一些高校有一些比较良好的合作,因此这些地方队的队员如果转正的话基本都能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 上海男女排所属的上海体育技术运动学院之前就已经与上海的复旦大学和上海大学有了比较良好的合作,这两间“全国211工程”的高校为上海男女排提供高等教育的机会。队员转正之后,他们如果拿到高中文凭,并且达到了入学年龄就会通过特招生考试入读两所高校。上海男排就读上海大学,队员主要选择的是国际贸易专业,而曾经非常辉煌的上海女排与复旦大学“联姻”,队员多数选择了法律、国政与新闻。而当两所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排球比赛的时候,两支球队的学生队员们就“责无旁贷”了。 天津与辽宁也在排球队员入读大学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合作。全国冠军天津女排与南开大学,天津男排与天津工业大学也展开了类似的合作。目前天津女排的李娟等人就是去年通过南开大学特招生考试入学的南开大一新生,而整支天津男排的队员几乎都是天津工大的学生。辽宁男女排也与天津的这两所高校的有体教结合的意向。目前辽宁女排的不少现役队员也是通过和天津女排一样的方式入读南开大学。代表这些大学出去比赛则是他们的“义务”。在去年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以辽宁女排和天津女排为基本班底的南开大学女排就一举夺取了冠军,而参加男排比赛的天津工大男排几乎就是天津男排的原班人马。 上海、天津、辽宁这些地方的队员所读的专业与社会结合比较紧密,有的甚至是非常热门的专业,这也为他们退役之后寻找一个新的定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体院合作:多数地方队的选择 不过体教结合的省市他们的优势就是当地的著名大学能够有比较好的排球运动基础,开展排球运动比较好,因此能够为当地的排球队员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而目前国内高校排球运动开展的并不算十分普及,因此不少运动队选择的是与当地的体育院校进行合作的方式。比如江苏、比如四川。 江苏男排的多数队员目前都是南京体育学院的学生,像国手施海荣、张晓东等,他们都已经是南京体育学院的一名学生;而四川男女排也是如此,球队一般都帮助多数队员联系到了成都体育学院进行深造。而有些省市没有体育院校的排球队员都是当地的体育技术运动学院的学生,不过这些队员退役之后往往只能拿到大专文凭。 这种合作模式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与这些体育院校的学习一般来说专业受到比较大的局限,队员们往往都是学习体育管理专业,不少队员觉得这样将来退役之后发展的空间太小,除了从事体育事业管理和当教练之外,似乎这些专业知识很难在其他领域派上用场。 另一种选择:退役之后再圆大学梦 体育之后读书往往是在球队的引荐下的一种个人选择。这类的运动员有的是已经功成名就的,退役之后到大学深造,多数毕业之后还是担当教练的角色,例如四川男排的前国手张利明就是刚刚从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管理专业毕业,目前担当起了四川青年男排主教练的职务,而四川队的另一位名将张翔也在四川大学深造当中。 而还有一些是在各地方队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继续排球生涯的队员,他们则选择在以特招生的身份进入大学。而选择的方向也有两种,一种是出国深造、另一种是在国内拥有排球队的大学就读。一般而言,由于中国女排的水平比较高,而且女排姑娘们的待遇比男排队员好一些,因此资金储备相对丰厚一些的女排队员退役之后选择出国留学的比较多,因为他们往往能够获得全额奖学金,而他们付出的“代价”就是在国外的大学里面都要边打球边读书;而男排队员多数还是选择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而他们一些优秀的队员一般都流向了上海复旦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因为这两所大学的排球队的体制比较完善,还有参加全国男排优胜赛的机会。目前的上海复旦大学男排里有多名曾经在联赛里叱咤风云的名将,像曾获得全国联赛冠军的上海男排队员孙铮、前年因伤退役的国青小将孙于克,还有上赛季表现出色的成都部队二传李涛等等。在这些大学里面打球既能圆了大学梦,而且还能参加国内的专业比赛,真是一举两得。 困惑:大学毕业证的“含金量”与试训队员的明天 排球队员的大学文凭“含金量”有多高?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从调查采访中,不少队员都表示由于训练时间很忙,但是基本上没有保证文化课,有的已经交了三年的学费了,还没有上过一节课。虽然名誉上是某所大学的学生,有的甚至连大学的校门也没进过几次。而对于地方队的队员尚是如此,何况一年要在北京参加将近九个月集训的国家队队员来说,他们更没有条件接受文化教育。而他们将以何种形式修完大学的学分?到拿到大学文凭的时候,又有多少知识真正被他们吸收?也许只有“当局者”自己最为清楚了。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如何保证试训队员的受教育权利?在某支球队最近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某位年轻的试训队员因为身体原因不能继续排球事业,而由于他已经高三毕业,于是就不得不面临着继续读书还是找工作的出路问题。由于他没有转正,因此球队并不负责帮助他联系大学的问题,这样他的人生不得不面对新的抉择。目前不少地方队的青年队队员在没有转正之前都是属于试训队员,他们的档案和关系都停留在原来推荐上来的中学或者体校,他们在专业队往往只是试训队员,不但在经济上得不到什么保障,更重要的一旦他们在这段试训期间由于某些原因不能继续排球事业,得不到转正机会的话,就不得不面临走向社会或是继续深造。而往往球队不能给这些队员足够的受教育的保障。如何能够保证这些大量的试训年轻队员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成为了球队目前面临的一个棘手的问题。 对于把青春奉献给了排球事业的年轻队员们来说,把一生中最华美的时光留在了赛场上,而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又不得不和其他接受正常教育的人们面临同样的竞争压力。多数队员还是希望能够在运动员生涯的时候更多的接受各种学习与教育。然而除了他们自身的努力之外,社会又如何帮助他们实现心愿,解决后顾之忧呢?这将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李博)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