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甲A的最大失败,是名为职业的足球实际上还是抱残守缺的计划经济模式——不是有了转会,有了外援,有了高额的出场费就可以把其称之为职业或商业的。因为我们没看到市场规律在球场上应起到的作用,价值规律在伪职业面前苍白无力。“我们一定不会让中超联赛成为甲A的翻版。”中国足协不断地许诺着,但超级时代是什么,所有人都不清楚:中超的美好前景值得期待,但一夜只是一夜,之间不可能脱胎换骨。和甲A一样,中超也将面对无法回避之痒。 经营:难说乐观 在中超的18条“门槛”中,除了要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梯队建设,满足场地要求外,一条非常重要的“门槛”就是要有造血机能。造血机能的标准为年经营收入3000万元,净资产5000万元。3000万收入说高不算高,但以各支俱乐部目前缓慢的造血机能来看,有几个俱乐部能真正合格,确实值得怀疑。 中国足协麾下的福特宝公司,一直负责着甲A的经营,眼下又顺理成章地成了经营中超的代行管理公司。尽管足协专门请来了原申花俱乐部副总经理瞿郁明介入中超的运营,尽管按照足协的长远规划,将来会有一家大型的、由多方参与的机构负责中超的经营,但千万不要把这个机构想像为欧洲联赛中的职业联盟,因为这家机构依然是由足协牵头的,俱乐部像甲A时期一样依然没有多少发言权。假如足协依然将经营、管理、监督三权合一,即便是一些国外公司介入,中超想在经营方式上有所突破仍然很困难。从目前中超的商业运作情况看,无论是从联赛的整体冠名还是电视转播,联赛主体收入的这两块现在进展得都不是十分顺利。尤其是电视转播这一块,中央电视台的转播问题不解决不仅联赛的整体影响下降了一大块,这对各俱乐部的商业开发都可能是致命的,也使人不敢对首届中超的商业运作抱太大的希望。 球市:难以捉摸 中超能否成功,人气至关重要,衡量它的标准很简单:上座率。我们很难想像,当中超开幕后看台上空空荡荡是什么样的尴尬光景。但这并非危言耸听,末代甲A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苗头,而国奥最近的惨败,更有可能给还没发出第一声啼哭的中超带来灾难性的打击。在经历了几年的繁荣期之后,从2001年开始,我们自己的联赛便被一系列缺乏科学依据的举措搞垮了:暂停升降级,联赛无条件为国字号让道,最终的结果却是联赛中的球迷越来越少,国字号也彻底失败。最关键的损失也许还是人气的回归问题:中国足球现在要面对的,是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当球迷感觉哀莫大于心死的时候,他们还有那样的情绪买票去球场观看水平未必比甲A强多少的中超联赛吗?毕竟在信息时代,他们有着太多的选择,英超、意甲、德甲……这些顶级联赛毫无疑问将与中超争夺球迷。 假黑:仍难杜绝 为了争夺并保住中超的宝贵席位,今年所有俱乐部的资金投入力度都是前所未有的,引进内外援的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美金,这样的投入就是期待在成绩上有一个好的产出。有些俱乐部把钱花在加强自身实力上,但可以肯定,也会有些俱乐部在场外搞小动作,尤其是夺冠和保级的关键性比赛中:谁也不愿意自己砸进去的银子不明不白就打了水漂。 甲A的江湖气很重,十年甲A实际上就是个自立规矩的过程。在这个江湖中,假球、黑哨、赌球都已经有了良好的滋生环境和“群众基础”。足协显然希望中超能将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全部摒弃,但盘口不会因为中超而消失,地下赌庄不会自动关门,黑哨不会突然良心发现而“拒腐蚀永不沾”,买球卖球的也不会一夜间“从良”。所有的这些问题,毫无疑问也将同样困扰中超——假丑黑赌不是甲A的专利,自然也不会因更名中超而改邪归正。别忘了,还有赌博在另一条线上左右着一些奇怪的人和奇怪的事。 在足协制定的中超细则中,并没有可以杜绝假丑黑赌的有效办法,足协也没有什么良药能够根治甲A顽症。在昨天的老总峰会上,中国足协召集俱乐部探讨“如何保证公平竞赛”的议题,并最终形成中超委员会的公平竞赛决议。事实上,这样的举措年年都有,效果如何天知地知。本报记者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