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军 听说国奥队主教练沈祥福在赴马前已把总结写好,而且把国奥队失利之责都归到自己身上。不过,当我们回首国奥队4年历程时发现,国奥队的失利绝非是一个主教练的问题,而是中国足球职业化10年来诸多矛盾的总爆发。如果说几年前,中国足球还是“病在肌肤”的话,现在已到了“病入膏肓”。如仅从表面现象来分析国奥队失利的话,中国足球的悲剧还会一代一代延续下去。 国奥队失利后,也许一些老话题又会重新回来。当初选择沈祥福带国奥队是不是合适?中国的教练是否水平太低?4年的长期集训是否符合足球运动的发展规律?是否应该重新采用国外足球界通用的飞行集训的方法等等。从徐根宝到戚务生,再到沈祥福,每届中国国奥队失利后,似乎都在探讨这些老的话题,虽然答案不一样,有时甚至相左,但始终逃不出这个怪圈。沈祥福在釜山亚运会前也曾采用过飞行集训的方式,不过,沈祥福希望每次集训能有6周时间的愿望却被仅有两周的集训所代替,于是在兵败釜山亚运会后,中国足协终于下狠心,再回到长期集训的老路上来,继续贯彻像其他项目那样的集训方式。然而国奥队的惨败似乎又反映出了长期集训的诸多弊端,类似“压制了运动员的个性”、“不符合足球项目发展规律”等等。令人费解的是,中国其他体育项目中,包括已开始步入市场的球类集体项目,均采用长期集训的方式,从没有任何一个国字号的运动队反映长期集训会压抑运动员个性的问题。而飞行集训在国外足球界也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并成为平衡国家队与俱乐部队之间赛事冲突的一个好办法,可飞行集训的方式对于中国足球来说,同样难以成功。 对于沈祥福是否有“人格缺陷”姑且不论,不过,无论是国家队,还是国奥队,国内一代代的国字号教练留下的全是悲剧和骂名,从没有一个成功的经验。在得出中国本土教练的水平较低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可以值得深思的地方?有人提出,外教在中国能够成功的一个因素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对于中国足协对国字号球队某些不合理的干涉,他们可以不听或者起到抑制的作用,而本土教练对中国足协只有言听计从,这个观点不无道理。如果把中国足球一次次失利的责任完全推给我们的本土教练,是不公平的,这种做法也只会掩盖阻碍中国足球发展的真正的问题所在。中国足球的一次次失利,绝不是飞行训练或者长期集训的问题,也不是土帅或洋帅的问题。在中国国奥队失利后,作为中国足球运动的管理者,中国足协应该从自身多找找原因,痛定思痛,中国足球的痼疾该到从根本上找找原因的时候了。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