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有条青水河,经过翠翠的吊脚楼,走西水,过沅水,穿洞庭,入长江,奔大海,日夜不停地流呀。 去边城寻访翠翠,当地人告诉我:翠翠早就死了,找不到了,我心有不甘。独自在街上拍片的时候,一户人家招呼我进去吃饭,于是我认识了三位年长的老人,老人们很和蔼,且都有文化,对边城的历史和文化相当熟悉,他们和我侥有兴趣地说起了往事,在这古镇的小木房里,时光似乎又回到了那些血雨腥风的年代。翻开那些发了黄的故事,我追逐着沈从文,追逐着翠翠,也意外地找到国立师范大学的踪迹 边城位于花垣县茶洞镇,地处湖南,贵州,重庆三省接界,沈从文当年跟随湘西王陈道珍的部队在此当兵,时任文书。茶洞是个古镇,清末时设为县府,曾修有护城墙和四座城门,因青水河可以直达上海,及茶洞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主要靠水运的年代,边城的贸易很发达,赶圩五天要赶三天,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进功被阻于沅陵,芷江一线,茶洞的位置就更显重要,一时商贾云集,很多流亡大学也纷至沓来,时有大商号十多家,银行八家,国难时期的繁荣更刺激了边城的影响,这里成了周围货物的集散地,贵州的桐油,中药,等通过水运往下运往长沙,上海,而下游的棉花,布匹,生活日用品从这里批往重庆,贵州。因此在当时得“小南京”的美誉。 国立师范大学从涟源蓝田撤出后,钱钟书也随着把他的《围城》迁徙至此,然国师大却拆了古镇的围城盖了学校的宿舍和食堂,后来五八年大跃进时残存的城墙又被拆来建水电站,现在已见不到一点城墙和城门的痕迹边城统称八景的内四景和外四景也在文革中毁于一旦,穿行于古巷的石板路如今也铺了水泥,走在上面总会干扰人抚今追昔的思绪,甚为惋惜。 翠翠是一农家女,伴随爷爷在青水河里摆渡为生,因人出落得漂亮,当地戏称“野玫瑰”,和老二结婚后,膝下无儿,到一九六一年才过世。青水河上的渡船依在,翠翠的吊脚楼已是换了新的主人,站在这吊脚楼上眼望青水河缓缓向东,我的内心无法抑制从心底由然而上的失落,河边一洗衣的小姑娘跳入我的眼帘,手中翻动的红床单映得青水河朝我微微地笑,哦,翠翠的故事仍在青水河旁延续,这不正是我要寻找的吗?但古城伟岸的身影却难续怀,在人们的记忆里一点点地消逝,幻化成永远拧不断的情丝,牵着心儿越过古镇后面的层层山峦,飘来飘去。 随着交通方式的改变,如今文化与经济的重心已向东边的花垣转移,留给边城的是破败的景象,人们守着这块土地,守着翠翠的故事,悠然地坐在门前品着古镇昔日的繁华春梦,与其相邻的团结镇因开采锰矿而富甲一方时,这里的人们却依然是那样的贫穷,只有那逝去的传说能稍稍慰惜一下人们的心,边城,失落的边城。 去边城的前一晚,住在花垣,被宾馆里KTV传来的声响折磨了一宿,也被那个生命的原欲作弄得痛苦不堪,心总难以平静。离开茶洞的路上,忽感潜伏的原欲变成了一种飘眇的东西,就象山谷里缭绕的暮雾。回望古镇,强压的泪水终于夺眶而下,滴落在我紧攥着的手掌上,滚烫滚烫的。 文章作者:湘西过客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