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面对新生的中超联赛居然如此丑陋,人们还是十分诧异。糙哥足球、疑似黑哨、派系作乱,中超没能洗刷10年甲A所累积的斑斑污点,更以惊人的速度繁殖、泛滥了新病毒。
严峻的形势是,不只是刚刚开打的两轮赛事所显露的乱象,而是在暗流涌动下,随着大量要素的逃跑、流失或变异,中超有沦为一个既失去了精神家园又枯竭了物质基础的空壳的危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中超具有鲜明的逐利倾向,事实上也是一个巨大利益共同体,此前我们曾指出,一个健康的经济实体有赖两大生存前提,一是资本、人才、技术和信息等大量要素源源不断流入,使这个实体具备做大做强的底蕴和容量。二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这些要素能够充满活力又有序地流动,进而产生良性竞争局面。
然而,我们看到的现实是,赛季初,在偏重体能、拼抢和所谓“管理”的路线以及更重“江湖”关系的潜规则的指引下,土洋教练9比3的比例已经严重失衡,又相继发生了威尔金森和科萨诺维奇不辞而别的闹剧,洋教练便只剩下图拔科维奇一根独苗。同时,外援的数量和质量也下降到10年来的最低点,而优秀的外籍教练和高水平的外籍球员是引领中国足球实现技战术腾飞的决定性人物,他们的流失意味着糙哥足球只能继续粗糙、粗野下去。
同时,要素市场是同一的,在人力资本贬值后,货币资本等其他要素必然也要同步走低。今年联赛,尽管有中超这个噱头,但资本并不买帐,而是以其特有的敏锐性选择淡出,各大俱乐部不约而同地收紧了银根,连那些投机资本也打起了退堂鼓。徐泽宪、张澎等固然收敛起一掷千金的气派,即使是徐明和张海,也只是表面的强势,或者说在玩撒豆成兵的魔术。
此外,西门子等赞助商的口袋越捂越紧,条件则越来越苛刻。曾经在2001年十强赛前后求爷爷告奶奶地请球星做广告、当形象大使的各路厂商,现在对足球明星纷纷敬而远之,有着巨大影响力的中央电视台干脆就当中超不存在,急欲丰富产品线的彩票经营者权衡再三后也放弃了中超,球市从开元首轮的平均1.68万人再次下降至1.6万人,这个单轮平均值仅高于2002整赛季平均值的1.4万人,各种要素似乎都在迫不及待地逃离。当然,从量变到质变要有个过程,现在的中国足球仍然是最受各界关注,也最能吸引各种资本要素投入的体育项目,但从趋势看,中国足球将面临无人喝彩的窘境并非不能想象。
把这一切都归罪到中超联赛头上当然是不公平的,但给中超下一个还没有,也不可能救赎甲A这样的定论却不冤枉,如此,中国足协煞费苦心地抛出中超还有什么意义呢?仍然是我们曾经揭示的,3年前推出中超概念的真实意图是为了清除前任的痕迹,而营造现任的政绩工程。因此,说是崭新的赛事却缺乏基本的制度创新,也没有进行必要的脑力风暴。于是,面对黑哨、昏哨和软哨以及球场暴力的泛滥,中国足协既无制度预防建设,也无应急处理机制,听任从中超到中甲一片暴戾之气;对于职业足球大联盟的忌讳导致了派系小山头的产生和肆虐;不愿意还政于民、藏富于民导致了足协工作一方面频频越位,另一方面又不断缺位,启动最早、糜费无数的奥运战役成了豆腐渣工程,足球产业开发则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至于限薪、削减外援人数、限制国脚转会等举措更与做大做强中国足球的长远目标背道而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