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编前会上,编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互相提醒:中超了,中超了。说是“下意识”,其实是每个人都对即将推出的中超抱有一种兴奋但又不知道为什么兴奋的感觉。刻薄一点,就像是阿Q剪了自己的辫子后跑到大街上狂喊:革命了,革命了。
中超真的会是一场革命吗?如果以十年为一个时间刻度,首届中超真的会像首届甲A那样“雄鸡一唱天下白”吗?恐怕没几个人会这么天真,恐怕更多人对它仍然保持着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理解。就目前而言,除了对某
种新鲜事物的不太确定的期待,恐怕也没人能为中超给出一个实质性的展望来。杨一民在谈到中超与甲A的区别时认为,在管理体制、准入体制以及包装上会有所改变。其实这样的解释不过是一种形而上的定义,以“大家都参与管理”为形式的管理体制,和以18条标准为标志的准入体制,似乎更像是嘴皮子上的东西,至于“包装”或者“整体商业开发”,也不过是甲A时代的老生常谈。
但是,我坚持认为,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去保持一种哪怕是莫名的兴奋。对“换汤不换药”的深究其实不过是在跟自己较劲,说白了,中超也许根本上就是换汤不换药,逗个乐子说,别以为自己换了身马甲就没人认出你来。可话说回来,换了总比不换好,有马甲总比连马甲都没有强。十年甲A有过辉煌也有过迷乱,但的确是在一片骂声中收场,也许作为中超总设计师的阎世铎,压根就觉得,一个人的名声被搞臭了,换张身份证去讨生活,毕竟多了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再者说,虽然英甲改成英超后,并没有哪个队再能创造当年利物浦横扫欧洲足坛的辉煌,但名称上的提升多少能带来一些视觉或听觉上的愉悦感。前些年大学改革,一批学院升为大学,普通大学升为重点大学,就连毕业十年的人也会有一种“名校生”的荣誉感,这是一个道理。“我们是中超,我们是中超”,在各俱乐部喊着这句口号时,多少也能在心理上产生一些向上的念头。在甲A已经引发了普遍的审美疲劳,甚至因疲劳而引发了退出的今天,哪怕是一个念头,也是一份生产力。
我们本期推出的“六大德比”,同样是一项“换汤不换药”的工作。一方面,不过是为通常服务性的联赛手册添加了一个说得过去的概念,另一方面,眼前这些林林总总的川渝德比、齐鲁德比、上海德比、辽沈德比、京津德比和寡头德比,证明不管是中超还是甲A,仍然沿袭了一样的地域分割和恩怨情结。看台上或电视前的人们,也许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有人继续喊着“甲A”这个熟悉的名字,但只要“超”得有模样,“超”得有理由,总有一天人们会觉得,还是新的叫法响亮,还是新的身份证管用。
昨天晚上,在去年一整年里为热闹的上海德比呕心沥血的姬宇阳,突然产生了某种惊慌感,因为“又要开始跑联赛了”。但是我告诉他,中超也好,甲A也罢,终归是每天餐桌上的那碗白米饭,就算是吃得没滋没味、了无生趣,宁愿跑出去吃顿西餐,买份汉堡,可是回过头来,还是那碗白米饭实在。
中超不是英超。可那碗白米饭,摆上桌,就能吃到肚子里去。 (刘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