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彩信 | 邮件 | 搜Q | 商城 | 搜索 | 社区 | 企业 
搜狐首页 > 搜狐-户外频道 > 徒步首页 > 名家手记 > 税晓洁
徒步汉江之——古栈道
SPORTS.SOHU.COM  2004年6月1日20:57  Sports.Sohu.Com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一个闲人的“考证”与遐想

  栈道——这已经是个渐渐被人们所淡忘的名词了。

  也难怪,多少年前的事儿了。现在大家要忙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那有功夫去理会这个没有多少经济价值的话题呢?——那次沿汉江徒步远行,我每每被它的幽灵所缠绕,挥之不去。想想倒也在情理之中。我是个有点不合时宜的闲人,也只有闲人才有这份闲心情。没人的时候,独自心平气和地想想:现如今,看得见的天上飞着飞机,看不见的天上有宇宙飞船,人可以行走的地下,跑着火车汽车拖拉机,互联网已经把整个地球变成了一个大村庄……栈道——这种原始的交通方式退出历史舞台,是很自然的事情。我们,每个人,所有人,以及人们所创造的一切,又有哪个能抗拒冥冥中的那个自然规律呢?尘烟漫卷,大江日复一日滚滚东去,或悲或喜的人间活剧一幕一幕上演,一切都在流走,一切又都在回来,一切都在改变,一切又都没有变。

  两月的沿汉江西行,栈道的遗迹不断扑入我的视野,躲也躲不开,就象一个忽而朦胧忽而清晰的幽灵,总在不断地往我的血液中注入烈酒,总是搅得我忽而四体澎湃心神不宁数不清自己的脉博,忽而弄得我独坐寒秋斜对夕阳不知是怆然还是怅然……已经很久的事情了,我还是无法摆脱它,无法视而不见。

  毕竟,那里埋葬着我们的祖先,埋葬着我们的过去。那里有很多与我们有关的温情脉脉的、鲜血淋淋的有趣的事情。那里的一切,不光是我们并不遥远的先人的,也是属于现在的我们自己的。谁能说清我们对我们的祖先所知多少?我们对于我们自己所知多少?

  那些天,行走在汉江两岸,行走在自然和祖先宽大的胸怀中,我们下意识的要试图看到更多,我们渴望走近祖先,走进他们的世界。我看到的只有惶惑和茫然。

  夜深人静时,我感觉到祖宗是没有忘记我们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祖宗肯定愿意让我们这些后人更多贴近他们。而现在我们所做和所能做的又有多少呢?我们可以让祖宗满意地说一句:不错,是我的子孙!我们敢对祖宗说一声:一代更比一代强,青出于蓝一定胜于蓝么?——很没意思的废话,这是个无法思考的话题。

  现在,我只想回去看看我们的祖先,看看那曾经的辉煌和萋萋衰草。

  静夜里,我钻进故纸堆,有了这番“考证”和遐想。

  <一>、川陕间的这几条古代道路,是一个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高速公路”。

  我们是无法也无权责怪祖宗的,虽然面对他们留下的东西我们常常不知怎么说

  才好。——因为过去的一切都已不可改变。

  比如一开头我就很是为本文的标题颇费踌躇。

  “栈道”——本文想要说的就是古栈道。但如今本文涉及的东西里,广为人所知的词儿却是——“蜀道”。

  何不就用“蜀道”?用“蜀道”吧,似乎不行。一则因为现在一部分人对“蜀道”的概念是凡进出四川的道路都叫蜀道,另一部分人则认为穿越秦岭、巴山间的数条古栈道后世都通称为蜀道,似乎约定俗成却没有准确的坐标,难以采用;二则事实上,在我国境内,历史上不仅有进出四川的栈道,甘肃、陕西、云南、西藏等省区的省界之间以及县与县之间,甚至省与邻国国界之间也还有多条古栈道……

  所以,本文用“蜀道“做标题,并不贴切。——于是,我现在只好说,本文题目现在权且说它并不重要,就用“栈道”吧。——在这里,我把本文讨论的范围划定在川陕间的几条古代道路,不管下文是用“栈道”还是“蜀道”都是这个意思。

  问题的关键在于,真正使我惊讶的是:川陕间的这几条古代道路,是一个早于万里长城的巨大土木工程,是中国古代的国家级“高速公路”。

  在汉江流域上游,江为横,道为纵,构成了与外界沟通、联络四方的庞大网络。这个网络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作用,客观的看,可能怎么评价都不为过。——现代考古发现说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也是十分久远的,与黄河流域并称华夏民族的摇篮。同时,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华夏族的文明却是由黄河中下游分别向南北推进的。中原是中华民族最初文明的中心。自周朝开始,随着政治中心的西移,陕西关中一跃而为新的文明中心。植根于中原和关中的商周文化都不可阻抑地向西南传播,其传播的主渠道就是今日川、陕之间的“蜀道”。特别是周文化向南扩散,比较方便地经过秦岭之南的汉中到达蜀地,所以武王伐纣时,就有来自西南的蜀国参战。

  周、秦、两汉、隋、唐等十三个朝代相继建都关中,关中与西南的往来日渐频繁,这频繁中,“蜀道”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然而,历史有时却象一位偏心的愚妇,并不公平。在今天的计算机时代,我们对这些古代道路所知最广的恐怕就只剩下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记性好的也许还能记住当年大诗人李白长叹之时还有一句:“噫吁 ,危乎高哉”。

  与那条后来不知怎么被侍弄成中华民族象征的绕国大城墙相比,蜀道的主要作用自然在于沟通。——我们似乎更应该记住——当秦始皇为了巩固其“万世基业”,不仅修筑了一条封闭的长城,还做了一件好象被后人所忽略的大事——就是以蜀道北端为起点,秦还修了一条其规模和耗费人力、财力均不亚于修筑同样长一段长城的“秦直道”。

  秦直道——关于这条道路, 我是从“夷人”哪里知道准确数据的:1988年7月12日的日本报纸《朝日新闻》这样说:从秦都咸阳起,经过榆林达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市西),秦朝在这将近800公里之间建设了幅度160米的公路。而时代相传于秦代的古罗马, 其公路的幅度只有5米。再者,现代的高速公路幅度也一般不超过去100米……

  蜀道之南,从四川盆地始,还有一条至今未能彻底揭开其神秘面纱的“南丝绸之路”。从现存的官方资料看,当年西汉张骞从西北开拓沟通西域的“丝绸之路”时,得知大夏(今阿富汗一带)的蜀布、邛竹杖是从身毒(今印度) 贩运而来后,即设想开辟一条从四川通身毒再通大夏的新丝绸之路。

  后来,众所周知,“匈奴留骞十余岁,与妻,有子”,但张骞还是令人自豪的终于持汉节从西域返回长安,完成了使命。

  再后来,终于回到故里的张骞后半生便忙着去实现他在西域的那个梦想,去找南边的条那丝绸之路了。

  公元前122年, 张骞奉旨坐镇犍为(今四川宜宾)指挥五路人马,分头向南探寻。不久,五路使者在走出1000至2000华里之后,都碰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陆续返回……这次官方的大规模探路行动,令人遗憾地无功而返。

  张骞不久抱憾辞世,归葬于陕南汉中蜀道旁的故里。

  张骞没有找到这条路,但南丝路在此前此后却并未断绝……大量的事实表明,这条道路的货运量相当庞大。但这条道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却始终藏在历史的迷雾里,详情我们这些电脑时代的华夏子民尚不得而知。

  <二>、至少在战国时代,古栈道已甚为通畅;至少在周朝,古栈道已可行兵马。

  日本人平静地说:从日本古代的干线道路与现代高速公路相似的关系中,是否能给中国今后的道路规划方面、古代道路研究方面以某种启示呢?

  俱往矣。话题回到蜀道。此次我们沿汉江西行,足迹几乎遍及几条主要蜀道所涉地域,然遗迹极难寻觅。要想知道更多,只好再找资料,然资料也甚匮,很难理出清楚的脉络。——所见几本详尽点的资料竟为“中日合作”,不知是日本人财大气粗吃饱了有闲心,还是比我们这些正宗华夏子民更为关心这些。这让人想起敦煌。

  又扯远了,言归正传。现在可知的是,不同历史时期先民们在秦巴山中开凿的较著名的古栈道有褒斜、故道、傥骆、子午、荔枝、文川、金牛、米仓、阴平等十余条。每条道都有无数个谜。谜总要一个一个解。我首先想知道的是这些道何时开辟?

  没有确切答案。

  找了半天却先得从一个女人说起。——历史尘烟中这个较为清晰的女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可信的参照。——这个女人名声不太好,承担过的最大罪名是“祸国殃民”,似乎直接断送了一个周王朝的大好江山。至少一个本来完整的周朝一分为二,不得不迁都洛阳,她是脱不了干系的。

  这个女人就是“峰火戏诸候”中的主角之一褒姒。褒姒以姒氏为姓,本是古褒国一民间女子,故而以褒姒名之。

  那个似乎也可以算伟大的爱情故事的闹剧起因还是回顾一下: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9)年,周伐褒国, 得褒姒女,幽王见其容貌出众,乃纳之为妃,甚加宠爱。可褒姒不知怎么的,这时已经被弄成了一个冷美人,总是不笑,而幽王就是想看心爱的她的笑容。怎么办?脑子转得快的先人有的事,自然有人会献上好主意,于是就有了那场既偶然又必然的历史闹剧. ——本文无意评说那场闹剧,在此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故事所涉及的地埋概念。民女褒姒的故国古褒国的都城据《史记·周本纪》说:在梁州褒城县东二百步。

  考古学家为我们考证出这个地方就在秦岭以南今陕西汉中市新沟桥乡打钟寺村以东的周寨附近。 这个地方在十余条古栈道中最为著名的褒斜道南端斜谷口以北5公里。现在我们在这里还能找到一个仍叫褒姒铺的地方,今人称之为褒姒故里。

  而当时为褒姒博一笑而弄出那场闹剧的周幽王的都城,众所周知在秦岭以北的八百里秦川中部的关中镐京(今陕西长安县斗门镇附近),南距汉中褒谷有千里之遥。

  不用多讲, 我们就可以看出,至少在公元前779年,关中与汉中就有道可通,甚至可以大胆点说,那时的褒斜道就已经开通。

  再往前推,晋人有本《华阳国志》,上有只字片语:“黄帝乘祗车出谷口,秦秘曰此斜谷也。及武王伐纣,蜀亦从行。”“黄帝乘祗车”之说传说的成分太大,姑且不论。单就有时间可考的武王伐纣而言,那么,川陕间的通道——栈道——也应该在公元1100年之前就有了。

  再往前推,还有传说。《正义》载:“蜀人之先肇于人皇之际。黄帝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后子孙因封焉。”——此虽系传说,亦可从中窥见古时的史影。从中可见黄帝族与蜀族之间的亲缘关系,也能看出中原与蜀地早期的往来,似乎也可据此推断蜀道之久远。

  这样推来,蜀道的上限似乎是难以找到尽头的。

  不看虚的了,看实的吧。从周朝往现在看,至少到战国时,已有人肯定地为我们描述说:“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了。

  现在,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至少在战国时代,古栈道已甚为通畅;至少在周朝,古栈道已可行兵马。

  在此以前,尚缺乏有力证据,但也可以认为基本如此认为:在夏、商,古栈道已凿通;或者在我们可知的华夏族历史上最早的黄帝祖宗时代,先民们就已凿通秦岭了。

  最初的一条或几条古栈道究竟在哪个年代凿通?我找到的答案就是这些。

  那么,最早开通的古栈道又是那一条呢?

  我找不到答案,目前好象只有天知道。

  说到这里,有些读者会有点烦了,是的,包括作者自己也有点不耐烦。是啊,就是考证出蜀道究竟何年何月何日开通?有没有搞过一个类似今天的用金剪刀剪红绸子的剪彩仪式(似不会有)又有什么意思呢?

  但使作者不能平静地是, 在我所收集的资料中, 日本人已经很肯定地说道:“日本的道路,是在公元七世纪(600年代)由大和政权建设的”,而且他们还应用空间摄影等技术,在今天还看到了当年修筑的10至于15米的沟状通过台地和凿开丘陵的道路痕迹。日本人考证说:当时以首都平城京(今奈良市郊外)为中心,有通向本州,四国、九州三岛及附属诸岛的七条干线道路,这些道路全长大约6500公里,被称为“七道驿路”。并且,日本现在的高速公路与“七道驿路”有极明显的相似性:一为道路网路线总长一致;二为道路网的路线构成一致;三是路线通过的位置一致;四为古代道路的驿站与现代高速公路出入口一致。——资料最后,日本人平静地说:从日本古代的干线道路与现代高速公路相似的关系中,是否能给中国今后的道路规划方面、古代道路研究方面以某种启示呢?——日本人还说:现在,日本政府对于中国的道路建设实行高速公路等技术上的援助……

  无疑,我们在这方面已经落后于现在还谦虚、坦率地说“道路”一词是唐代传入日本的,却在几十年前仅在南京一地就屠杀了我30万同胞的东洋人了。我们可以说,不就是修修路?我们早就玩剩下了。

  我们可以说,我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地让人眼晕,理得清么?你小日本弹丸之地,就那么点事儿,稍弄即明,小家子好过小日子。我泱泱大国,家大业兴,大事都忙不过来,哪来功夫扯那芝麻小事呢?

  这怨得了谁呢?

  只好让团麻再乱下去了?

  我不知道。我觉得心里有点慌,有点虚。

  <三>、何谓栈道?诸葛亮先生总结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

  先人留下的文字中,关于蜀道如何开辟修造的最早记载,是一个可笑的故事。——对于这个故事我不知如何评说,于之我关心的是这至少说明某条古栈道真正意义上的开通是兵丁和民夫们在官方的组织下开辟的,在这里我找到了有关开辟栈道的第一个年代。

  这个故事的一面是贪婪财富,还有一面是为了便于兵戎,但归根结底……不好说了, 不加评述。 ——《太平御览》卷888记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时,蜀王不降秦,秦亦无道出蜀。蜀王从万余人传猎褒后,卒见秦惠王。惠王以金一筒遗蜀王,蜀王报以礼物,礼物尽化为土。秦王大怒,臣下皆再拜稽首,贺曰:土者地也,秦当得蜀矣。秦王恐无相见处,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领五丁力土拖牛,成道,置三枚于成都,秦道乃得通,石牛之力也。后遣丞相张仪从石牛道伐蜀。”

  石牛屁股的金子没贪到,但拓展了秦蜀间的最后的道路,却算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此后不久,便有史料说,华夏大地上已是“栈道千里,通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的景象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发布“车同轨”的命令,在各地大修驰道时,这条蜀道已经是全国驰道网中的最高级的一条了。

  再往后,关于修筑蜀道的文字散见于官方典籍和文人们的篇什,但多疏而不详,且多是记述兵戈铁马峰烟滚滚时捎带几笔。那时的文人好象并不太关心都是些什么人在大规模地流汗流血,他们几乎无一例外的更注重结果。当然,也有一点具体的:

  东汉《畜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载:“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

  北魏的《石门铭》载:“诏遣左校令贾三德领徒一万人,万师百人共成其事。”徒,即邢徒,以服劳役来抵罪的犯人。

  有人据以上史料及其它资料说:邢徒是修筑褒斜道的主要力量。——其它各道大致类似。

  修筑栈道的就是这些好像犯了错误的劳动人民,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凡夫俗子。是他们披荆斩棘,开山劈路,建立了惠民利世的公益事业。——当然不会是神仙,不会是英雄异人,只能是劳动人民创造了这些奇迹。皇帝老儿,官老爷们是不会干的。——自然,劳动人民创造了一切是真理。只是,他们的共同命运是,注定将被遗忘。

  需要注意的是:在大规模的兴修前,最初的蜀道应该也可通行。这时的道路应该是步履而成的,是一些羊肠小道。如鲁讯先生所言: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最初的道路就是在这些平民百姓在不经意间,一脚一脚踩出来的,踩得人多了自然也就会有人致力于修葺这些羊肠小道的畅通,以求方便。就是这样。

  现在我们来看看当时是怎样大规模修筑栈道的?这里面祖先的智慧令我们这些后人自豪。

  修筑栈道在生产力较为落后的那个年代是一项殊为艰苦的工程。莽莽秦岭巍峨挺拔,高峻险陡,分界我国南北气候,要穿越并非易事。蜀道的选线大多是在羊肠小道的基础上因水而成,沿着河谷前进。分布于河谷近侧的道路,因远古时无水文资料,每遇洪水常被淹没。于是,就只有将路基逐渐升高。 年复一年,越升越高。如褒斜道南段汉魏时下游高约8米,中游高约5米,上游高约2至3米。隋唐以后,谷口一段已高达20至30米了。至明清,谷口一段高70至300米,中段也达30至70米了。

  有此地方,仅升高路基还是不行,这时,真正的“栈道”出现了,也便出现了“栈道"这个词。 何谓栈道?诸葛亮先生总结说:“其阁梁一头入山腹,一头立柱于水中”;又一古人顾祖禹说:“缘坡岭行,有缺处,以木续之成道,如桥然,所谓栈道也”;今人郭荣章先生说;“何谓栈阁,即在陡峻的山崖间,凿石架木,下撑以柱,上覆以板所构成的通道”。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分析,古栈道大致以如下几种形式建成:一种为在离河床不太高的悬崖峭壁上凿出横洞,穿以横木为梁,并在相应的河底岩石或巨石上凿出竖洞,插以竖木作为横梁中一端的支撑,然后在横梁上铺上木板成道。壁孔多凿在枯水季节常水位以上8、 9米处,横洞深近1米,横梁的孔外长度约6米,路宽5米多,可以容纳两辆车或两乘轿车并行或迎面通过,这种方式后人称“标准式”;另一种为“斜柱式”,就是如果栈道离水面较高,不能在河床上立柱,则在路下的悬崖上凿斜孔,孔内立斜柱以支持横梁,斜柱的作用与立柱相同;还有一种“无柱式”,即在陡壁地段,难以用斜柱支撑,距河床又高又不能竖立柱的时侯,则修成仅安横梁的栈道。有的地方还将木制的横梁改为石梁,称之为“石栈”;再一种为“依坡搭架式”,在岩壁有倾斜的地方,在倾斜或阶梯状的岩石上凿洞安立柱,横梁一头架在立柱上,一头架在山坡上开出的石坎上,或在斜坡上多处竖立柱,在立柱上架横梁,横梁上铺木板成路……这是几种较常见的栈道修筑形式。除此,尚有“凹槽式”,“多层平梁重叠连缀式”,“石积式”等等。

  从古栈道的遗迹,从在崖壁上凿孔的形状和深度看,最初修筑栈道时的练铁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在坚石和次坚石中凿出标准形状得孔,必需很好的钢钎,这种纤既要有足够的强度,又要有相当好的韧性。具有这些性能的材料应该是钢,或者很好的合金。就是用来制造兵刃的合金恐怕也难以胜任,更不消说铸铁和铸铜了。

  为了保障安全,在栈道靠河身的一侧,有的还装有栏杆,以防人马车辆不慎坠入河中,尤其在栈道的转弯处,这种设备更加重要。为了防止崖壁上土石下坠砸伤来往人畜,还在有的地方的栈道上加盖顶棚。有顶棚和栏杆的栈道,远远望去好象一长串的空中楼阁,故古人又称为“阁道”。桥梁是横水而过,栈道是傍水而行,栈道中有时也有上加盖顶棚的桥梁,所以古人也称栈道为“桥阁”。

  秦巴山中的古道只有在穿越河流的狭谷地段,才在悬崖陡壁上修栈道。在褒斜道和石牛道中,栈道的里程约占全程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其余是土石路。不同道路栈道所占比重稍有不同。

  修筑栈道颇为费工费时费力,而且以木结构为主的栈道耐久性较差,所以自唐朝以后,栈道逐渐被碥道所取代。如褒斜道南段,北宋时有栈道5800多间(间,指两横梁间距, 约3米),元代减为2800多间,明初尚存2200多间,至清代已几乎全被“碥道”所取代。“碥道”是在有坡度的崖壁上削坡铲石筑成的土石路。用铲凿下来的石块还在路下坡上砌成石墙,内填土石以加宽道路。为防止车马坠入道外,石墙往往高出路面,其高出路面的部分称为栏马墙。为建碥道要寻找有坡度的山崖,需绕山取途,并且要随坡上下、削崖、砌岸、铺石、填土以成碥道。所以碥道不像栈道那样平直近捷,里程要长,坡度有增加,但比栈道经久耐用、安全,且维修省工。

  川陕间的诸条古道,大体都是南北走向,局部地段随河谷而弯折。

  各个时期的干道,都有固定的路线。但相邻二道之间,常有若干小道相连,行人登程皆可就近取道. 而且一条大道的两端,常有不同的出口,从而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

  <四>、栈道时常会受到山地各种自然力量的侵袭,如暴雨、山洪冲坏路基,溜山滑坡堆塞道路等等。但对它最彻底最残酷的破坏,却每每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千百年来,栈道修了毁,毁了修,修了再毁,毁了再修。

  川陕间的古栈道现已知较为著名的有:

  褒斜道,因由褒河之谷(今陕西汉中附近)入斜水之谷(今陕西眉县境内),故名,全长500华里左右。

  故道,因北端由陈仓县(今陕西宝鸡市)出口,又名陈仓道,秦朝在途中设故道县(今陕西凤县)。又因路经秦岭脊上的要隘大散关,亦称散关道。此道全程约1200华里,是穿越秦岭诸道中最长的一条。刘邦攻占关中走的便是此道;晋之来蜀,金、元之攻南宋都走的是此道。

  连云道,北魏年间重修褒斜道时开辟,北段是沿用今陕西凤县双石铺以北的故

  道北段,南段是沿用汉晋时的褒斜道南段。元统一中国后,即以此路和石牛道为川

  陕间的驿道,历明、清一直沿续至民国初年。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搜狐体育24小时值班电话:010-62726017 足彩专线:010-62726009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新闻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汽车用品热销品排行榜
·运动户外用品半价热销
·秋冬汽车保养用品特惠
·电视购物健身器材热销
·摩托罗拉对讲机一对36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