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倒立的金字塔来描摹目前中国足球的人才体系,可能较为准确。
因为是倒立着,顶端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平台,仔细想想,其实更像是一个招摇的舞台。上面荟萃着中国足坛目前最风光的人物,他们虽然也是一路披荆斩棘而来,但赶上了一个众人热捧物质丰沛的时代,因此可以享尽荣华。
当然,他们的成功是有道理的,这其中典型的如郝海东,首先他有一个热爱足球又望子成龙的父亲,其次他具备坚定的性格和良好的素质,部队这个革命的大熔炉也给予他很好的锻炼。在从前那个年代,这些要素已经可以造就一个优秀的人物。
所以,最初的人才培养体系,朴素也简单,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很多人的足球生涯都是从少体校这样的地方开始的。
后来是杜威他们这一批新生代,他们的成长开始有了职业足球的印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职业联赛的兴起,大批少儿足球俱乐部应运而生,尽管水平良莠不齐,但在那里诞生了中国足坛真正意义上的一批职业球员。
而现在,足球疯狂烧钱的岁月不再,那些曾经趋之若鹜腰缠万贯的大老板们也不见了踪影。在人们日渐消退的热情中,中国足球呈现出了另外一种面貌,那就是表面上的体面虽然在尽力地维持着,但赖以生存的体系却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需要支持的地方却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关注。
比赛经费无处筹措,咬紧牙关苦苦支撑,这是类似小甲A这样的少儿比赛共同面临的困境。在打着中超的旗号都难以招商的情况下,又怎么能指望有人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一群孩子呢?在顶级的国家队天天为了比赛成绩而头痛的时候,自然也不用指望足协的官员们有更多的心思去关心最基层的比赛了。
没钱几乎成了现在中国足坛上上下下的痛。因为没钱,各地的少儿比赛越来越少;因为没钱,足球学校不得不把相当一部分费用转嫁给家长,这使得一部分家长只好带着孩子离开;因为没钱,我们的青年队出国比赛的时候,最多的新闻就是关于他们如何勤俭节约;因为没钱,女足只好顶着一个“铿锵”的名声发扬着精神。
只有在倒立金字塔的顶端,一切都还是歌舞升平的样子。集中了所有的财力,被寄托了所有的希望,享受着最好的待遇,却往往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而最让人担心的,是它的根基已经越来越浅,眼见着要摇摇欲坠了。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