唾弃她,模仿她 |
|
|
SPORTS.SOHU.COM 2004年8月4日15:24
全体育
|
|
文—黄庆
“忘记贝克汉姆吧,请关注库尼科娃的文胸。”在英格兰队从欧洲杯出局之后,一向作为大报典范的《泰晤士报》打出了这样的无厘头标题,当然不要怀疑他们不知道安娜•库尼科娃根本就没有来英国,只能猜测他们的目的是在嘲笑以《太阳报》为首的花边小报——因为小报体育版一贯的主角缺席,狗仔队们一时抓狂,只好连亨曼那相貌朴实的夫人露西都一阵猛拍。
库尼科娃缺席本次温网的理由是背伤还没有痊愈,这也是她一年多来没打过正式比赛的理由。尽管大多数人的共识是,她可能已经彻底意识到自己不用流汗就能赚钱,但这位刚度过23岁生日不久的美女并不打算宣布退役,在温网前她曾表示自己每天都在训练,目的是尽快回到球场上。
不过,尽管库尼科娃的肉身没有出现在全英网球俱乐部,她的影响力依然无处不在。冠军是俄罗斯人,前13号种子中有6位是俄罗斯人,这都是拜库尼科娃铺下的路所赐——23岁的米斯金娜就很诚恳地说:“安娜帮助我们明白了自己也可以像她那样,甚至更好。”
在法网上,米斯金娜在决赛中打败同胞德蒙蒂耶娃;在温网中,17岁的莎拉波娃更是击败了小威。就像俄罗斯的套头娃娃一样,这些俄国天才少女还会像变戏法一样地不断涌现出来。如果以现在的女子青少年排名为参考,用不了几年,世界女子前50名中会有一半以上拥有俄罗斯护照。而在莫斯科,著名的斯巴达网球俱乐部现在已经号称“安娜工厂”,库尼科娃10来岁时曾在这里训练过,而现在受训的女选手已经翻了一番。库尼科娃说:“俄罗斯从来就不缺优秀选手,现在的好处是比赛和自由流动的机会更多了。”
库尼科娃自己就赶上了好时机。她1981年出生在莫斯科,成长过程与大时代的变迁同步,在她身上融合了新俄罗斯人的多种特质——通晓外语,有点傲慢,很“资本主义”。1997年才16岁时就打进了温网4强证明了她的天才,但是她最大的本事还是为自己争得知名度。即使是《体育画报》这样的体育杂志,也是把她作为“明星”而不是“运动员”来看待。她的职业比赛中赢得的奖金合计已达350万美元,但这远远不及她在场下的收入。球场上不算差,球场下超级风光,这当然令人称羡。19岁的库兹涅佐娃就坦白:“安娜展示了网球所带来的无穷可能。”
当然,女主角之间的争风吃醋也是常见的。同样长腿金发、但更加年轻、成就也已经超越的莎拉波娃就特别爱表现出“反安娜倾向”,她最近还说:“我们没有可比性。安娜已经消失了,现在是玛丽亚时间。”但是从莎拉波娃的市场策略来看——为男性杂志拍组照、利用互联网传播形象……依然直接拷贝自库尼科娃。
当门徒们正在球场上争先恐后地超越着她时,场下的库尼科娃生活也越来越“好莱坞”。她的父母正在起诉她,要求得到她那价值500万美元的迈阿密豪宅的三分之二产权(对此她已经提出反诉,声称自己只是买楼时借用了父母名义);她跟伊格莱西亚斯到底结没结婚;她到底怀没怀孕;她为跨大西洋赛艇比赛主持开赛仪式;她出席B级片的首映式……这一切都活象一部真人秀。历史也许会这样纪录她:一个不成功的网球运动员,虽然很漂亮。但是在提到网球上的这次“俄罗斯大革命”时,我们必须承认她所扮演过的重大角色,尽管这是作为“名人”的“库尼科娃”概念里所不曾包涵的层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