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在这个中国人眼中最吉利的日子,中国奥运代表团大队人马抵达了雅典。下车伊始,诸事繁杂,可在代表团团长袁伟民的眼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是“适应”。 适应一:安居陋室 在奥运村中国团团部三层的小客厅里,当记者见到“袁头”的时候,他正一个人静静的坐着,看着楼下的代表团工作人员、教练员和运动员忙碌的进进出出,一脸深思的表情,却让人很难猜测这位肩负重任的团长心里在想什么。记者和袁伟民一聊开,头一个谈到的就是奥运村,就是居住环境的适应问题。 第一次到雅典的袁伟民,对于建设工作有些仓促的奥运村处之泰然,他说:“出来比赛就是这样,人家给你什么条件都得接受,适应嘛!”奥运村的住房都是三层小楼,中国团团部也是如此,各个房间的陈设都相当简单,办公室和会议室设在了地下车库,四面不通风。对此,袁伟民也还是那句话:“适应。”不过,他还是忍不住评论一下各届奥运会的住房状况:1992年巴塞罗那,住房质量最好;2000年悉尼最讲效率,住完就拆但内部陈设应有尽有;而1988年汉城奥运会的奥运村,袁伟民最为欣赏,因为空间大。而这一次,袁伟民与李富荣、于再清几位领导住在三楼,每个卧室都是一床、一桌、一椅,面积只有几平方米。运动员的住房基本也是如此。 适应二:挑战高温 住房还好办,不过是个睡觉的地方,但雅典闻名遐迩的炎热是无处不在的,那又该如何适应呢?袁伟民觉得,运动员要适应这种天气其实不难,因为雅典的炎热徒有其表,他说:“只要你一到房间里、树阴下就凉快了,早上、晚上也不热嘛!” 但是,高温带来的干燥对运动员多少有些影响,特别是室外比赛。团长对此撂下一句话:“对于运动员来说,什么样的天气都得适应,冷也好、热也好,不能只会在一种环境里比赛吧!那不就麻烦了?” 适应三:学吃西餐 住房也好、天气也好,也大不过“民以食为天”。在国外吃饭,对于“中华美食”闻名天下的中国人来说,从来都是最痛苦的事情,以前就曾经发生过运动队吃不惯西餐而影响比赛的情况。这次到雅典,举重队就是“什么都带了”。但袁伟民不以为然,他微笑着说:“自己带吃的也不过是酱菜、萝卜条、方便面,光吃那个没劲的,还得适应着吃西餐。”正说着,副团长李富荣走进来,他刚刚去大食堂体验了一把“希腊菜”,对着袁伟民点头:“还行。” 吃、住、天气,都是出国比赛的“规定项目”,雅典还多了一个“自选项目”———安全。袁伟民认为,雅典的安全措施还不算最严格,没让人感到不适应,因为包括奥运村在内的许多地方都只有一道岗,20年前的洛杉矶奥运会那可是三道岗啊,比它严格多了!尽管如此,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团长也没有大意,他说:“这种事情,碰上就很麻烦,所以还得强调安全。” 聊了半天,记者可以看出:进村的第一天,团长的心情不错。他天南地北无所不谈,还很关心的询问了媒体记者采访奥运会的情况。只有一次,记者窥见了袁伟民内心的巨大压力。当谈到希腊人生活的悠闲时,团长感叹一声:“我们不行啊!”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