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已深,奥运前夜,雅典街头异常平静。
没有恐慌,没有激动,没有喧嚣,没有拥挤。雅典最繁华的宪法广场上,出现了一条新标语:奥运会来了,雅典还是雅典。
“爱国者”指向天空
海伦圣像体育场,将承办奥运会垒球、棒球和曲棍球的比赛。在这样一个夜晚,在体育场周围的一个山头,布置了多枚“爱国者”导弹。西方记者的笔调是沉重的:“大而黑的管口以45度的角度指向天空,以防备任何一次潜在的空袭……”
但在雅典地铁“绿线”沿线,却出现了这样的场景:一名工人有条不紊地吊在半空中,用榔头敲击电线杆,他的脚下,是奔驰而过的地铁。
对恐怖袭击的极端恐惧,和淡泊的天性,让雅典民众在迎接奥运会时,呈现出一种微妙的情绪——15亿美元的安全花费,相当于悉尼奥运会的所有开销,但是,绿线“奥摩尼亚”站的值勤警察,却可以悠闲地走到路边喝咖啡。
对运动员来说,这种感觉,同样非常“新奇”。享有盛名的美国网球选手纳芙拉蒂诺娃说:“这是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而她评判的标准是“我忘了带证,居然也无法放行”。
战斗机盘旋空中
如此夜晚,雅典的标志帕特农神殿,又是何等景象?
举世闻名的帕特农神殿,在一片灯光下伫立。不管有没有奥运,它已经伫立了几千年,今后几千年,它还是会如此伫立下去。
飞机的呼啸声,不断划破夜空。抬头望去,几架战斗机盘旋空中。希腊并不是恐怖袭击的主要目标,却因为承办奥运会,而被迫牺牲了帕特农的宁静。这,究竟是一种无奈,还是一种“值得”?
好在,帕特农是不会在意的。经历了那么多劫争,对任何变故,帕特农都只会淡淡一笑,然后继续伫立。
下山时,见到一名老者,正在卫城脚下的阿提库剧场遗址,静静观看。见我来自中国,老者激动地说:“奥运会只是暂时的,战斗机也是暂时的。为了让奥运会回家,我们宁愿付出。”
新闻中心“无战事”
赶回扎佩温新闻中心,准备写稿。新闻中心内部,正在举行一场迎接奥运会的“演讲比赛”。丰盛的自助餐台上,十几种菜肴“琳琅满目”……
“今天无战事”,丹麦记者劳尔森对我说。他是新闻中心E区剩下的13名记者之一。电视大屏幕上,播放着希腊队夺得欧锦赛冠军的镜头。新闻中心工作人员气鼓鼓地坐在本报3名记者对面上网,点击鼠标的声音极强——只要有一个记者在,他就不能下班。
写完稿件时,看了看表,是北京时间今天上午6时。恰好,朋友发来一个短信:“奥运会开幕式票的标价,是950欧元一张……”
是的,不管怎么样,奥运会还是来了。
特派记者晏秋秋(本报雅典今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