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几年前去了美国。时间不长,朋友便对巴蒂之辈彻底丧失了兴趣,转而言必称NHL、NFL或者大联盟并伴随着情绪激昂。我一直认为是汉堡和牛肉吃得过于频繁的缘故,一个瘦弱的中国人会在零下5度的夜晚,奔赴NFL赛场,还乐此不疲。
因为对这两个“N”都不甚了了,为了跟上谈话者的节奏,我常常把话题引向还算略知一二的NBA,在不算遥远的过去,我们曾经一起看过很多场出现在CCTV里的总决赛。遗憾的是,NBA仍然缺乏足够的热力以点燃激情。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我既而概括出了美国式的“价值”标准,最优秀的人才都在NHL、NFL,专供“美国人”自娱自乐;NBA里领口粮的充其量可以算作次优级,即便如此,也足以彰显美国力量,拿到卫星电视和奥运会上让世界人民如痴如醉。按照这个逻辑,那比昂迪等人岂不都成了下脚料?犹豫片刻之后,朋友说:“差不多,也就是一般人吧。”
尽管万人景仰的23号已经退隐多时,一时间还是很难接受心中偶像就这么一下子被划入了“次等”,且不说那些印象中数不清的NBA赛场的经典画面,单单一个“梦之队”,就会触动多少人的多少个少年梦想。“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这类时下已经被“脱口秀”少年嗤之以鼻的字眼,却散发着伤感的气息记录下时世的变迁。1992年,乔丹的巨幅海报从巴塞罗纳的摩天大楼之顶倾泻而下;不安分的魔术师们所到之处确定无疑会引发人头攒动的簇拥。至于比赛,那只是一种谈笑之间的佐证。他们彼此谦让着,比赛中最要紧的问题是别抢了队友的风头,同时也不能坠了自己的面子。当然,在与波多黎各代表队对阵时,他们比对手多得了38分。
2004年,梦六偏安于玛丽女王2号,这艘总是让人联想起泰坦尼克的豪华游轮上还住着另外一些达观显贵。出于安全的考虑,在雅典的街头,很难发现他们的蛛丝马迹。还有一种可能,我与他们中的某位擦身而过,却全然未觉,因为除了艾弗森、邓肯、金牌教练布朗之外,其他面孔则显得陌生。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3.6岁的NBA全明星队被认为已经开始跨越美国篮球的今天和明天。虽然少了劳燕分飞的OK组合,看上去这是一支与惯例略有距离的“梦之队”,很多人还是认为开局的不顺利只是暂时的,梦六还是会奋起直追、还是会反败为胜。比赛结束时,波多黎各人92比73的回答却干净利落。
我们似乎注定会经历很多个这样的时刻:那个美丽高贵的女孩,怎么就长成了多年后肆无忌惮与人叫骂的阿姨;“伟大的墙”明明是可以从太空中望到的两座建筑之一,怎么杨利伟回来就说压根儿看不着。
12年的日子不紧不慢地走过,当梦六已成下脚料,旧的秩序随之倒掉。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