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士精神过时了,被可口可乐打败了。”
美国泳坛名将埃文斯的笔触“促狭”而一针见血。昨天,埃文斯目睹男子100米蛙泳决赛的颁奖仪式后,在一篇文章中写下了这句话。
原来,世界纪录保持者汉森,被日本的北岛康介击败后,双臂交叉、面无笑容地登上领奖台。而另一名美国选手佩尔索甚至公开表示,北岛康介用“违规的海豚式击水方式”才赢得了冠军。
其实,这场“口舌之争”包含着对“骑士精神”的不同理解,包含着“胜负观”与“风度观”的对撞。
风度表现:接受命运
在古希腊文明中,“骑士精神”包含很多内容。其中,“体面地接受命运”就是一条。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奥运会遭受商业化和职业化的冲击,“骑士精神”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再无保存的必要。
埃文斯的文章中说,自己参加了3届奥运会,亲眼看到在悉尼奥运会上,美国游泳选手把国旗披裹在身上,在领奖台上还不时挑衅对手。而游泳选手范德肯被击败后,甚至向对手泳道吐口水,而且恶毒地说:“如果我是个男人,我也能游那么快。”
在互联网上,并没有看到被埃文斯指责的几名游泳队员的“辩解”。不过,“骑士精神”是否过时的争论由来已久,只不过在本届奥运会上比较突出罢了。
“不管能否获得金牌,保持尊严和接受失败,这是必须做到的。”埃文斯如是说。
风度之争:界限模糊
事实上,在奥运会历史上,“骑士精神”与“奋力拼搏”,始终存在界限上的模糊。
1896年,奥运会认为拳击运动太过野蛮,缺少“绅士风度”,因此取消了这一项目。直到1920年之后,拳击项目才最终确定地位。当时的争论者,可能都没有想到,正是这项看似野蛮的运动,日后出了拳王阿里。阿里先是用自己的铁拳,诠释了“更高、更快、更强”,后又用一双颤抖的手点燃奥运会火炬,体现了“重在参与”。
在奥运会上,“小巨人”姚明几次“发飙”,先指责队友后推搡对手,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争论焦点正是“骑士精神”与“奋力拼搏”的模糊之处。姚明已经表态,自己今后不会再作如此言行。但在美国打了两年球的姚明,心里肯定还有“想法”。我想,积极性需要维护,但也要注重场合、方式。姚明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旗手,一味体现“狼性”,而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谦和之美”,似乎也不太应该。
很遗憾,奥运精神,总是被一些人曲解。
风度养成:源于实力
在奥运赛场上,“风度”最终来源于实力。“骑士精神”,与中国的“胜不骄,败不馁”,在一定程度上有共通之处。
土耳其举重神童穆特鲁在获得金牌后没有太多的兴奋之色。有记者问他,他遗憾地回答:“可惜没有打破世界纪录。”
淡然地面对胜利,也是一种“骑士精神”。综观历史,“西方文明”的认知系统中,首先是尊重那些有实力的人,其次才重视“骑士精神”。“骑士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一名记者这样表示:“否则,奥运会就失去了精神基础。”
特派记者晏秋秋(本报雅典今日电)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