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文渊 一切都很自然,又有点突兀,关于由姚明和刘翔分别担任出席雅典奥运会开闭幕式的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体育选手,和身价最高,被称为20年来中国最大一项“出口创汇产品”的职业球员,姚明被早早内定为亮相开幕式的中国代表团掌旗人,这是再也自然不过的选择。而由夺得男子110栏冠军的刘翔在闭幕式上高擎五星红旗,同样众望所归,因为刘翔不仅以平世界纪录的惊世成绩拿下了这项亚洲黄种人从来不曾染指,甚至不敢觊觎的桂冠,更彻底动摇了围绕于此中的种种傲慢与偏见、理论与定律。
随着中国和平崛起之势的不可阻挡,未来二、三十年,中国人将不断在各种国际舞台上颠覆传统、创造历史。在此历史性进程中,在体育界,姚明和刘翔担当了率先破冰的先驱者角色。尽管从1984年重返奥运大家庭至今,中国体育健儿已经夺得了上百枚的金牌,然而,在国际体育的主战场,即男子的田径、游泳和三大球项目上,很少有包括中国在内的黄种人的身影,更遑论争金夺银、主宰风云。这部历史,随着姚明和刘翔的出现,已然终结。
姚明成为NBA的选秀状元,进而成为一支有着悠久历史和显赫地位的NBA球队的战术核心,最大的意义在于,门槛极高、等级森严的世界职业体育的最高殿堂不得不接受了东方新势力代表。确切地说,是斯特恩们急切地期望由年轻、阳光又富有极大商业价值的姚明来激活,乃至救赎后乔丹时代的NBA。至于刘翔,还沉浸在惊艳和欣喜中的人们还来不及评估其横空出世的真实价值,但显然,他对世人心灵和理念的冲击力不会比姚明逊色。
这是两个真实的“大家伙”,与金牌战略无关,也与某种体育界的炫耀性情结无关。奇怪的是,这两个家伙都是上海人。众所周知,作为男人,上海人得到的正面评价要远远少于负面的;作为运动员,自1983年全运会和1984年朱建华后,上海人的状况每况愈下。以本届奥运会为例,上海总共只拿了1.5块金牌,在各省市中仅排在并列第8名,落后于北京的5块。以金牌战略来衡量,上海贡献不大、退步惊人,与其在社会文明和物质文明中的突飞猛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两名上海籍运动员分享旗手殊荣,多少有点突兀。
但这有确实是不容争辩的选择。不能简单地说上海人追求少而精的精品战略,只能说,站在上海这座中国经济之都的大平台上,上海体育的发展路径与仍然埋首于金牌数量的其他省市呈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根据官方统计,2003年,中国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上海人均GDP则超过了4500美元,虽然远远不及美国的37761美元,也不如韩国等很多亚非拉国家,但以“购买力平价”来估算和校准,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步入了中等发达阶段。
我们知道,从农业社会到工业化社会再到后工业化社会,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仅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区别,生活品味、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都会呈现很大的差异。比如,在体育界还以金牌战略为惟一导向时,上海体育的夺金能力却没有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甚至还在不断弱化。因为,即便是上海体育当局有意推行,但上海人越来越难以认同靠突击女子柔道、女子举重之类的边缘冷门项目来实现金牌战略的模式。同时,上海体育越来越走向市场化、职业化,对竞技体育的兴趣目的和投入方向在悄然转变。
时下,除了姚明和刘翔,上海体育最亮丽的风景线是一掷数10亿搞起的F1,是提前北京5年搞起了国际网球公开赛(该赛事已升级为全球顶级的大师赛),以及诸如高尔夫和DMT房车赛等新兴赛事。甚至包括中国两家男子职业足球俱乐部和一家CBA职业俱乐部,虽然相比国际顶级俱乐部都显得很粗糙,但比起中国其他地方的俱乐部,已经很现代化了。
这些赛事,基础建设糜费巨大,经营管理风险甚高,投资回报则十分漫长,典型的阳春白雪。上海人图的是什么呢?可以想象,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些在上海举行的赛车、网球或高尔夫的大师赛上是不会有中国籍运动员的,更别说了上海人。况且,即使这些项目日后统统成为奥运会项目,从投入出产比来说,上海也很不合算,但上海人还是义无返顾地搞了。
这似乎不符合以精明著称的上海人的一贯风格,仅仅是形象工程吗?恐怕不尽然。当日后这样那样的大师赛频频出现在上海,并越来越强烈地吸引全国、全世界的眼球时,上海这座城市的品位和品牌也将不可遏止地提升,就像长期承办丰田杯和国际汽车展,以及主办过田径世锦赛等大型赛事的东京。由此产生的经济价值和体育价值则难以估算,世界500强企业前赴后继地将其中国或亚太总部迁往上海,显然不只是看重此间的经营环境。
这样的体育发展路径,遵从的不是金牌战略,而是对一座国际大都市的经营智慧。因此,尽管上海的体育系统也在刻意制造吴敏霞那样的金牌运动员,但大上海更注重制造姚明、刘翔那样的社会体育商品。20年前,上海出现过像朱建华那样的天才运动员,但朱建华仅仅是被当作一名天才运动员经营,还没有经营好。现在,姚明就不同了,刘翔显然也不会仅仅被当作一名奥运会冠军来经营。
除了都拥有很高的运动天赋外,姚刘两人还有很多共性:年纪很轻、形象健康、个性阳光,从事的又是欧美主流的运动项目,当然他们还同是上海人,一座具有世界性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这一切注定了他们既是国家的骄傲,又是世界级的明星,同时还是广告赞助商的宠儿,而这种三栖身份,在中国众多的奥运冠军中并不多见。姚明的社会影响和商业价值已经广为人知,而刘翔,13秒的飞奔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扭转中国田径运动的颓势,现在还很难判断。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雅典之行后,他的商业价值将从百万级飙升到千万级,虽然还无法与姚明的亿元级相比,却已经是中国田径运动员的绝唱了。既然得到像可口可乐、耐克那样的巨头的垂青,那他的商业前景就难以限量,体育生命也不会像朱建华那么短暂。
姚明之后,人们开始拼命发掘、培养和包装易建联、唐正东等新秀,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职业篮球的繁荣和火爆,中国篮球同NBA和世界的接轨速度与深度也在与时俱进,这与中国职业足球的日渐式微形成鲜明的对照。而在“马家军”瓦解后的很长一个时期,世界田径界几乎不见中国人的身影和声音,此时,刘翔的强劲跃出不啻是一盏黑暗中的明灯。
中国的金牌战略很大程度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激励的是那群人数有限,有希望拿金牌的运动员的命运,在此体制下,人们都热衷于搞那些冷门项目,尽管金牌数量不少,却由于在男子田径、游泳和三大球这些最主流的项目上的弱势而难称体育强国。美国体育以市场为导向,又以各名牌大学提供优厚奖学金为主要激励机制,激励面大得多,且主要集中在田径游泳篮球等既热门又奖牌多的方向上,由此造成了美国体育的长盛不衰。上海体育正逐渐走出金牌战略的老路,转向了F1、网球等新兴时尚又热门的项目,并在那些主流项目上涌现出姚明、刘翔那样的既有很高运动天赋,又有很大商业潜力的巨星,隐约中有点美国式的味道。
我们不得不指出,上海在充当中国职业体育的桥头堡的同时,它的代表人物还肩负着中国人的“文化突围”。多数中国运动员包括中国人,公众面前的性格大都谨小慎微、四平八稳,既无益于少年中国的形象,也无益于自己的突破。但姚明和刘翔却很好的承担了这个人物。
两个人个性外向、想说就说并充满智慧。以奥运会为例,姚明先是直陈队友让他失望,新西兰球员挑衅他,他立刻将其推倒在地,最后一战更是痛批裁判,说“不欢迎这样的裁判2008去北京”;刘翔也不是吃素的,拿下冠军,手指电视镜头,然后给自己竖大拇指,说“就是要让他们知道,黄种人照样行,而且要拿个冠军来证明”,说“就是要告诉他们,亚洲有中国,中国有刘翔”,说“很多奇迹在等着我去创造,相信我,没错的!”,特别典型的是领奖时,双手抓住国旗,直蹬蹬地跳上领奖台,那种本届奥运会独一无二的嚣张姿势,是中国人加上世界竞争最好的定格。而这种张扬自由的性格,无疑是职业化、商业化的最好产物。
上海,中国当之无愧的职业体育之都!体育“文化突围”的承担者!(来源:体坛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