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从事专项训练的业余选手与专业运动员之间的比例是12∶1,进而成为体育明星者极少。对此,孩子在上海市某高校篮球专业队训练的张女士忧心忡忡:“让孩子搞体育,是希望有朝一日能成为体育明星,但体育高淘汰率让我实在担忧。没有好的文化功底,若孩子没能脱颖而出,或是有一天退役了,真不知要让孩子干点什么好?”
退役运动员入高校进行文化学习和直接招收运动员进高校,两者都不属于“体教结合”的真正内涵。体育特长生的“体教结合”应从中、小学抓起。否则,即使进了“象牙塔”,他们也无从适应,效果还是不好。
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家体育局为了缓解运动员选材的先天不足,提高体育竞技水平,倡导“体教结合”的运动员培养模式。但在全国各大高校中,由于体育经费不足、体育教师水平良莠不齐,以及高校主管领导对体育课程的忽视,体育和教育仍被活生生地割裂开来。
高校“体教结合”到底应该怎样定位?四川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导师沈际洪说,体教结合应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针对普通大学生的体教结合,以体育锻炼为手段,达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为教育服务。二是针对特招生,在练习竞技体育技术的同时,加强文化课学习,教育为体育服务。
据新华社首都体育师范学院原院长、博士生导师孙民治直言:“要让我们的大学里出‘姚明’,至少要等10年。”在美国,NBA球员中60%来自大学篮球联盟,每年“选秀”的对象主要就是大学生。而在我国的CBA里,还没有哪一名主力球员是来自大学的。
瓶颈:特招生前途堪忧
以上那位母亲的担忧并非多余。目前,高校专业运动员“读训”矛盾依然存在。上海市某高校负责人告诉记者:“高校将一批具有运动才能的学生特招入学,主要目的只有一个:在各大体育竞赛中争金夺银,为高校赢得荣誉。”在“锦标主义”指挥棒的带动下,高校体育特招生一味苦练,荒废了不少学业,就业也就成了难事。数字表明:没有接受良好的文化教育,即使曾经叱咤风云的世界冠军,退役后也只有90%就业。
“事实上,大多数运动员都达不到世界冠军的水平,他们吃的是‘青春饭’,当有一天退役走上社会时,生存状况肯定不容乐观。而体育特长生的低安置率又导致大多数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从事体育训练,结果造成体育事业选材难。若是将文化课程抓上去,一方面运动员在接受专业训练时将事半功倍,另一方面,有了文化做底子,就业压力也就相对下降了。”
误区:别拿运动当竞技
体育老师上足球课,往往要求学生先颠一百个球,这样的场面在我国高校里屡见不鲜。这样做合适吗?专家们指出,高校的体育教学走入了误区:用“填鸭”代替培养学生兴趣,用被动教学代替探究型学习,用练运动员的方式练学生。
在现实中,的确还有很多人对“体育”和“运动”的概念混淆不清。其实,从英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两者的区别:体育是“phisicaleduca-tion”,而运动是“sport”。沈际洪说:“竞技运动有时候甚至不可避免地以牺牲运动员的健康为代价,是极限运动;而对体育来说,出汗了、愉快了、体质增强了,就达到目的了。”
学校体育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专家们说,它主要是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科学的体育能力,对体育有兴趣爱好,最终获得健康并保持健康。沈际洪说:“只要一天没运动,他就感觉缺了点什么,总要动一动才舒服,这样的体育教育才是成功的。”
(杨金志刘丹)
他山之石·美国
健全的高校体教体系
在美国,学识渊博与精通体育被看作是两种相辅相成的素质,许多大学如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密歇根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它们既有卓越的学术声誉,又有杰出的体育成绩。
被招进大学的运动员能够享受奖学金,美国最大的59所大学每年提供大约10500个运动员奖学金名额,平均每所学校200个。除了免费上大学,大学生运动员还可以成为校园明星,得到成为职业运动员的机会。大学毕业后,如果能继续保持高水平,他们就可以聘请私人教练,成为职业运动员。
美国大学的体育训练非常系统专业,教练中有的原先就是运动员,有的则受过体育高等教育,教练往往对运动项目本身、运动心理和体能训练都有研究。除此之外,美国大学的体育教练还经常接受培训,大家常常在一起交流彼此执教的心得和经验。
对于大学生运动员来说,他们既要当运动员,又要当学生。在美国大学管理者看来,学习是第一位的,于是校方给学生规定了接受教练辅导的严格时间限制,每周只有20小时。一旦超时并被校方发现,教练将被课以重罚。有限的训练时间逼着美国大学生提高训练效率,并提高训练的针对性。
美国的大学生运动员拥有大量的比赛机会。一名大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参加10多次比赛,如全国大学锦标赛、区域大学锦标赛、大学邀请赛、室内外的世界田径锦标赛。比赛越多,他们积累的实战经验就越多。(实习记者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