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战马来西亚,邵佳一不去了,但这不要紧,关键是郝海东要去,这就够了。尽管郝海东在亚洲杯的表现并不如邵佳一突出,但不一样就是不一样,邵佳一是人,郝海东是神。所以邵佳一感冒就算了,郝海东有伤也要去,阿里·汉现在带上郝董就像带上一个护身符乃至一个神龛。阿里·汉乃至广大球迷固执地相信:哪怕郝董只是在场上闲庭信步,哪怕他只是在禁区里头站着看风景,凭借他出色的门前嗅觉,他就足以一嗅就嗅掉对手的老命。我们只需要他“来一下,来那么一下”,就像预选赛对科威特对香港,亚洲杯对印尼对伊拉克那样,在打不开局面的情况下,“来那么一下。”
但后来的决赛说明:郝董浴血奋战可歌可泣,但在更强大的对手面前他还是太老了一点。如此固执地将整支球队寄托在他的“那么一下”上是可悲也是危险的。
亚洲杯李明依旧骁勇,是因为他原本的身体底子远比郝董强。前几天听几个记者在争究竟是郝海东还是李明年纪大。一般说法是郝大一点。这种争论本身已经说明阿里·汉这支球队在吃以往几届国家队的老本。本来阿里·汉的想法只是用郝海东和李明打亚洲杯帮他平稳过渡,并不指望他们能再撑一两年胜任2006,但现在似乎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能用一天是一天,不知不觉阿里·汉已经患上郝海东依赖症和李明依赖症,这只能说明青黄不接的现实和无奈。在李明的右前卫位置上,赵旭日刘金东都接不上来,邵佳一不在李霄鹏要打前腰,再说孙继海也不在,原本拥挤的右路竟然只能苦苦依赖李明。锋线更不用说,重找张玉宁是为亚洲杯后悔弥补。
阿里·汉甚至想到了董方卓,但实在想象不出,一个比利时乙级队的射手有什么值得人们过早欢呼雀跃的。从郝海东到董方卓,相差15岁,阿里·汉的落差跨度如此之大,只能说明中国足球虚度15年,在郝海东和董方卓之间,中国的锋线太荒凉。想起两年多以前在上海打超霸杯时,科萨在饭桌上的质问:“中国为什么前锋那么少?”提杨晨他摇头,提曲波他也摇头,提王鹏邹捷他又说这些通通不是真正的前锋,只说张玉宁有些料,但年纪也不小了,言下之意是难以再提高了。科萨甚至没提李毅和李金羽。最后他指出:“郝海东这样的前锋中国10年内出不了。”后来我把这话转告范志毅,他说应该是20年内。
中国锋线就这样无可救药地患上软骨症和怀旧病,以至于人们对董方卓毛剑卿这一辈产生了过早过高的期望。神化郝海东很容易演化成神化董方卓,毕竟在范志毅之后还有李玮峰还有杜威,差距虽有但在中卫位置没那么大,而郝海东根本没有接班人。
在后防线,杨璞复出了杜威也快了,但在锋线上却只能越洋遥念虚无缥渺的董方卓。法国在讨论齐达内该不该回来,葡萄牙在讨论菲戈该不该回来,但齐达内菲戈再老也比郝董李明小两三岁,因此假如阿里·汉要为明年的恶战磨刀,就应该尽早克服郝董依赖症,在杨璞杜威复出之后全面让中生代上位,并伺机观察董方卓这样的新人。亚洲杯已经结束,老调子已经快唱完了,阿里·汉必须来点新人新政。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