帖娅娜模式身先士卒
帖娅娜1997年进入华东理工大学读书,在此之前,她曾在1995年短暂地进入国家二队集训,但并未进入国家队。“当时她还没有多大名气,因为在国内打乒乓能进国家集训队并不是什么新闻。帖娅娜来到学校时也只是国家二级运动员。”曾经教过帖娅娜文化课的朱洵韬老师说。
“她和现在我们队的教练陈敏等人是一批入校的,刚来的时候大家水平都差不多,她并不是特别引人关注。在学校的几年她进步很快,毕业的时候她不仅是我们俱乐部的主力,在国内外大赛上都有了名气。”朱洵韬介绍说,“因为以前一直在专业队,文化课不是很好。到学校里几乎是从零开始,学校针对这些运动员的特殊情况,专门派出一些老师帮她们补课。女孩子挺肯学习的,到毕业的时候,她的英语水平已经很好。这两年到香港打球,应该会又有很大进步了。”朱洵韬笑着说。
当年和帖娅娜同寝室的室友陈敏回忆说:“帖娅娜很爱笑,这是大家都知道的。那时候大家一起相处得很融洽,我们一起进校,一起学习、打球,和普通的同学一样,生活得很平静。”
大运辉煌成就华东理工
2001年,无疑是帖娅娜最辉煌的时候。在北京大运会上,帖娅娜一举拿下女团、女单、混双三枚金牌,这位学生球员让张燮林、蔡振华等人都觉得很惊讶。由于年龄的原因,帖娅娜没有进入国家队,而是到了香港队打球,至今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
帖娅娜的成功给了华东理工大学更大的鼓励,但他们并不满足,校党委副书记张玉峰表示,“现在我们组建了各个层次的梯队选手,从七八岁到三十岁的选手都有,以后我们不仅要能给海外输送选手,也要能给国家队输送人才,这才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张燮林盛赞文化球
张燮林是华东理工大学乒乓球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打文化球”正是出自他的口中。张燮林不仅给华东理工大学提出了最初的建议,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他也一直在密切关注着。张燮林现在是华东理工大学的客座教授,每年都会抽出一段时间来到校园内与运动员和教练员交流。
张燮林认为:“乒乓球运动在中国相当普及,加上国家体育总局乒羽中心在后备力量培养上做了许多工作,使得乒乓球运动的后备人才与其他运动相比要充裕许多。但我最反对‘保姆式’的教育,提倡“打文化球”。
“所谓‘保姆式’教育就是教练不但当老师,还要当保姆,从早上叫队员起床到替他们总结训练中的问题全要一手包揽。而‘打文化球’,就是需要球员有丰富的思想和自主精神,能独立思考,这才是发展趋势。”张燮林表示,“我们希望球员不仅打好球,而且有相当的文化水平。球员具有思想丰富的头脑,将会帮助他们在训练和比赛中具有更强的分析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双重选择栽出丰硕果实
对于华东理工大学的模式,张燮林认为应该进行推广。“半天上课、半天训练,这是一种新的训练模式,华东理工大学通过实践证明这是成功的方法,帖娅娜就是这种模式的成功范例,她不但在运动上有所成就,还完成了大学学业。从小学到中学,最后入大学,他们的文化学习十分系统。表现出色的运动员,可以继续打球;有些运动员不想再继续打球了,他们也可以拿到本科学历,并不用为将来的生计问题发愁。”
“运动员受到高等教育后,自身的素养和对这项运动的理解都会跃上一个台阶,其中的好处不言自明。”张燮林说。(张宴飞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