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短信 | 彩信 | 邮件 | 搜Q | 商城 | 搜索 | 社区 | 企业 
搜狐首页 > 搜狐-户外频道 > 登山首页 > 山峰资料
北大队2000桑丹康桑攀登总结
SPORTS.SOHU.COM  2004年9月8日10:02  北大山鹰俱乐部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作者:攀登队长 段新

  自从7月19日大部队进驻大本营到8月20日撤营,桑丹康桑峰的攀登活动历时刚好一个月,有很多值得总结归纳的地方。 在探险登山中,登山战术是登山活动总体计划的中心内容。登山战术可概括为如下十个方面:路线确定,技术构成,装备构成,时机运用,适应锻炼,营地设置,险路开通,物资上运,供氧措施,突击组织。我围绕这些方面总结一下。

  进山路线:

  作为中国人第一次攀登,资料信息缺乏,前站队员应该先去过渡营地或大本营侦察。但是因为羊八井修路,从拉萨到过渡营地大约有300公里,去过渡营地侦察费时费钱,所以没有去。建议以后登山尽可能的去过渡营地侦察,除了进山路线外,更重要的是联系牦牛。每年七八月份,西藏很多地方的牦牛都是自由放养,集结牦牛需要一天时间,而且牦牛很不顺服,有时需要从一大批牦牛中挑出比较顺服的驮物资。98年登念青唐古拉时就遇到这种情况,今年更是如此。因为能驮东西的牦牛不多,登山物资分了几批才运到大本营,给大本营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方便,更为重要的是,技术装备没有先运输,错过了几个可以用来侦察攀登路线的好天气。

  攀登路线:

  今年攀登路线的选择存在较大的失误,充分暴露了整个队伍的经验不足。今年的地形大致是这样的:从顶峰延伸出来的两条山脊形成了一个U型谷,冰川被包围在U型谷中,两条山脊在雪线附近退化成碎石坡地形。

  我认为应该上到碎石坡去观察地形确定路线,至少也应该沿着冰川边缘上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因为在冰川脚下我们就可以估计到冰川根部可能会很破碎,上到冰川上侦察路线无疑是挖裂缝的体力活,进展很慢;而碎石坡相对比较容易行走,很快就可以上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站得高视野开阔,很容易看清地形。另外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因为靠近纳木错一天中天气变化不定,往往下午1点钟天气变坏,下雪或冰雹,在雪上可见度很差,体温下降得很快,而且还有很多潜在的危险,而在碎石坡上观察地形相对比较安全。还有其他的因素,比如节省体力等。

  在实际攀登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冰川上侦察路线,结果是裂缝太多浪费了太多的时间和体力。当我们上到一个较高的位置回头看时,发现我们开始侦察时的路线明显在几条巨大裂缝的延长线上,裂缝当然难免。

  当然选择冰川路线还是碎石坡路线,要根据每年山峰的不同而定。

  回想起来,除了经验不足之外,有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就是太急躁,太急于求成。从大本营观察攀登路线比较短,而且C2以上的攀登路线好像比较明朗。结果欲速则不达,最初的一段路线整整用了一个星期。当然其中有其他的因素将在下文讨论。

  技术构成:

  技术构成指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队员在全队的比重。今年老队员和新队员的比例是5比7,5名老队员实际上都只有一次雪山经验,都谈不上技术熟练经验丰富。这样的技术构成给我们的攀登带来很大的困难。有些老队员对自己信心不足,导致开始侦察路线时不能分组侦察,浪费了很多宝贵的好天气。由于整个队伍的经验不足,在做出一些重要决策时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信心不足,缺少技术熟练、经验较丰富的老队员把关。以后社里组队登山还是应该尽量邀请技术熟练和经验丰富的老队员参加攀登活动。

  今年的攀登过程中,基本上保证了每个结组4-5人,老队员和新队员的比例在1比1以上。

  装备构成:

  对讲机在登山过程异常重要。今年攀登前期对讲机通话效果很差。例如A组冲顶以及下撤的整个过程中竟然无法和大本营取得联络,这是很危险的,一定要保证对讲机的通话质量。每年可以适当更新一些设备,尽管资金紧张,但也应该保证登山活动的成功和安全。

  今后可以考虑租用卫星通信设备,这样更加方便和外界联系,既可以缓解家人的担心,又可以及时将攀登的进展向新闻媒体报道。

  时机运用:

  指根据天气形势安排登山计划。在登山战术中,时机运用显得异常重要。尽管因为靠近纳木错天气比较差,但还是呈现出很强的周期性,只是坏天气周期比较长。今年在时机运用上存在较大的失误。如前所述,刚建大本营时,正好是一个好天气周期,却没有充分利用。而且因为一连几天天气好得出奇,完全不像进山之前了解的那样坏,于是放松了警惕,侦察和修路的速度放慢了,主观认为好天气可能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但实际上好天气只持续了几天,紧接着就是长时间的坏天气。

  在一天中天气的日变化也是比较明显的。在开始的修路和运输物资过程中,出发得比较晚,而且因为对路线的长度和难度估计不足,下撤得比较晚,造成宿营很晚,晚上休息不好,第二天又不能早起,这样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浪费了黄金般的时机。这些和我个人经验不足有很大关系。

  高山行军应该早出发早宿营,雪比较硬行走方便;避免雪崩;避免太阳暴晒。

  适应锻炼:

  今年建大本营时队员表现出适应能力很好,所以没有安排专门的适应训练,而是和物资运输以及侦察路线结合在一起,而且尽量让每个队员都有机会上山,大部分队员适应的效果还是很不错。有些队员因为承担了繁重琐屑的任务(比如大厨、摄影、摄像),休息得不好,适应效果相对差些,应该有意识的安排一些专门的适应训练。这也是今年的失误之一。

  营址组建:

  因为本营海拔比较高,最初的设想是只建一个高山营地。但是后来几乎天天修路,而且攀登路线基本确定开始运输物资,所以在冰川上5400米处建了一个临时营地C1。在整个攀登过程中,这个营地充当了前进营地的作用。我个人认为这样选择是比较合理的,为以后的攀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临时C2的建立显得十分仓促。高山营地一般要求远离裂缝区,不要建在雪崩区的上方和下方,注意防风。临时C2建在70-80度的冰坡下方,后来山上连续下了几天大雪,雪层变厚,因重力作用下滑,堆积在冰坡的底部,离临时C2营地不远,但幸亏已经将C2营地向上移了400米左右。今后的登山活动中一定要汲取教训。

  险路开通:

  今年非常重视侦察修路,从C1就开始打路线绳,C1到C2全线打路线绳,C2以上冲顶的路线是一个山脊,在大部分危险地段都架设了路线绳,包括最后冲顶的100米路线绳,所以从C1到顶峰几乎全线架设路线绳,这样做有利有弊。有利的方面:1。因为是中国人首登,很多危险地形不清楚,而且全队的技术和经验都比较薄弱,这样做可以大大提高安全系数,事实证明如此,有些地段,在我们上山的时候感觉很安全,撤营时却发现裂缝雪洞纵横交错;2。在有些不是很危险的地段,为了让更多的女队员或技术体力相对比较差的男队员通过,我们还是架设了路线绳,这是我们最初的指导思想——让更多的队员上到更高的高度——的体现;3。有利于新队员更好的适应高度。不利的方面:1。大规模架设路线绳影响了攀登的速度;2。增加了全队的运输负重;3。体力消耗比较大。

  今年侦察修路的次数比较多,所以尽可能的让更多的队员跟着我去修路,让更多的队员了解修路架绳的基本技术操作。由于我个人太谨慎,对队伍的技术经验信心不足,所以没有更多的让其他的队员开路,特别是其他的老队员,没有能够帮助其他的老队员实现登山心理的渐渐成熟,这是我的一个失误,但也受到今年全队实力的限制。

  物资上运:

  如前所述,在建大本营时应该先运输必要的技术装备但我们却没有,结果浪费了几个侦察修路的好天气。

  除了技术装备外,主要就是高山食品以及行动食品。为了减轻后期攀登的负重,在前期侦察修路的同时,根据事先制定的攀登计划,运输高山食品和高山行动食品。但是后来攀登计划有所改变,加上高山食品特别是行动食品的富余量太多,部分高山食品运输得过多,造成了体力和食品的浪费,这是我们不愿看到的。为了避免这种浪费,可以不断的补充,不要一次性将所有的食品运输上去,因为在攀登过程中,攀登计划往往会随着多种因素而发生变化。

  还有一点必须提及。竟然把燃料、胶卷、相机、摄像机埋在雪里而没有作任何标记,结果连续几天大雪全埋住了,因进水而无法使用,造成B组队员在C2伺机冲顶时严重缺少燃料,冲顶过程中缺少负片录像记录。这种严重失误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登山过程中的取证非常重要,一般说来记录设备必须由负责队员随身携带。

  供氧措施:

  为了以防万一,准备一个急救氧气瓶是必须的。今年我们曾有将氧气瓶背到C1的想法,主要是想让一些新队员在C1吸氧感觉可能会好一些,但这可能是我的一些主观臆想,在C1吸氧也许感觉并不会好一些。

  突击组织:

  关于A组冲顶,我只想把问题提出来,供大家和更有经验的老队员讨论。根据我们当时的决定,A组的任务是修路,但是后来他们却利用一个好天气,直接冲顶了。这样主要的修路任务就必须由B组来完成。

  在冲顶组织上,我们几个老队员曾发生过一些争执。为了让更多的队员有机会冲顶,我们曾经制定了这样的方案,在C2营地建两顶帐篷,A组三个老队员三个新队员(新队员中包括一名女生),B组三个老队员带四个新队员(A组冲顶后留一个老队员在C2接应B组,再次冲顶,新队员中包括一名女生)。

  另外一种方案是C2只建一顶帐篷,分成三组,A组四人(两个老队员带两个新队员),B组五人(两个老队员带三个新队员),C组四人(A组冲顶后抽出一名老队员带C组,两个老队员带两个新队员)。

  我们对这两种方案发生过争执。支持第一种方案的主要是觉得分成三组需要更多的好天气,这样C组冲顶的可能性就减小;支持第二种方案的主要觉得每组冲顶的人数太多,组织队员难度增大,冲顶下撤技术难度比较大,安全系数降低。

  为了安全,我们最后讨论决定采取第二种方案。尽管实际攀登时并未严格按照第二种方案,但基本上遵循了第二种方案的原则。

  总之,在桑丹康桑峰的攀登活动中,由于经验不足,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成功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安全的隐患,所有的队员必须清醒的认识这一点,在以后的攀登过程中一定要汲取经验教训,在安全第一的基础上争取更大的成功。

  

转自搜狐
页面功能 【我来说两句】【我要“揪”错】【推荐】【字体: 】【打印】 【关闭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搜狐体育24小时值班电话:010-62726017 足彩专线:010-62726009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相关新闻
  • 北大山鹰社攀桑丹康桑峰的装备及日程(09/08 10:05)
  • 桑丹康桑峰攀登资料(09/08 09:51)
  • 2004年中国西藏桑丹康桑峰登山大会(08/09 10:45)
  • 清华大学登山队凯旋归来 11名队员登顶桑丹康桑峰(07/30 16:53)
  • 清华大学登山队成功登顶桑丹康桑峰后续报道(07/18 02:40)
  • 清华大学登山队成功登上海拔6590米桑丹康桑峰(07/17 14:10)
  •  ■ 我来说两句
    用  户:        匿名发出: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手机
    包月自写5分钱/条

    最新制作 想唱就唱
    夏天的味道 哪一站



    精品专题推荐:
    谁说赚钱难告诉你秘诀
    测IQ交朋友,非常速配
    就让你笑火暴搞笑到底

    短信订阅
    焦点新闻魅力贴士伊甸指南魔鬼辞典





    搜狐商城

    ·汽车用品热销品排行榜
    ·运动户外用品半价热销
    ·秋冬汽车保养用品特惠
    ·电视购物健身器材热销
    ·摩托罗拉对讲机一对360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