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国网球公开赛揭幕,用赛事总监林肯先生的话说就是“中国网球的革命已经到来”。
李婷/孙甜甜的雅典神话,用一种偶然的方式触发和释放出中国网球迷的激情;首届中国网球公开赛(以下简称中网)的如约而至则将这种激情仪式化———2004年,称其为“中国网球元年”恰如其分。
1885年不是中国网球元年,尽管这一年网球从上海进入中国,但是百年间网球其实和中国无关。一项运动,如果它只属于贵族,就很难在中国获得普及,甚至会遭到唾弃。近几年来,打网球的中国人越来越多,花几十块钱就可以玩个酣畅淋漓,谁还把网球称为“贵族运动”?
中网来得正是时候,何况它一出生就不缺乏巨星。萨芬、莫亚、费雷罗、科里亚、斯里查潘、莎拉波娃、小威廉姆斯……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将中网的天空装点得异常璀璨。
“打造第5大满贯”是中网的使命,它甚至毫不避讳在赛程上和美网部分重叠,这种胆量和高姿态让我们不得不投入更多的关注。为此,本报记者与中网赛事总监林肯先生,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在中网诞生前夜,林肯并不像一位在产房外焦急等候的男人,这位巴西裔美国人显得从容洒脱……
时机:
李/孙刺激票房 不怕美网重合
新京报:经过长时间的准备,中网就要开始了,此刻您的心情如何?
林肯:相当兴奋。当然,还略微有着一点点的激动。(笑)
新京报:曾有人对中网选择在此时开赛表示不可理解,因为它与美网赛程部分重合;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来,中网反倒赶上了“黄道吉日”。对此您怎么看?
林肯:(大笑)的确如此。
今年是中国网球取得突破的一年,也是中网亮相的大好时机。李婷和孙甜甜赢得了所有中国人的关注,这实在是一个再完美不过的结果。
要知道,就在她们俩的夺冠当天,中网的票房立刻火了起来!而美网更是为我们的赛事作了很好的宣传,想想看,当人们刚刚在电视上看到小威廉姆斯的火爆出场后,他们紧接着便会对小威在北京的出场充满期待,网球迷们也许会问:“她会穿皮靴和短裙出现在我们面前吗?”这将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悬念。
新京报:您不会对小威的衣着加以限制吧?
林肯:(笑)怎么可能。
新京报:李婷/孙甜甜的奥运夺金,以及郑洁此前的优异表现,激发了中国人对网球运动的热情。您对中国姑娘的表现怎么看?
林肯:我为中国网球姑娘的成绩表示高兴,郑洁闯入法网的第4轮、以及李婷和孙甜甜的奥运冠军,这都使得她们成为了世界知名的运动员,也许4年后的奥运会,她们还会取得更好的成绩。我认为,她们在国际网坛所取得的惊人成就,以及即将开始的中网公开赛,都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网球的革命已经到来!
运营:
中网就是品牌
新京报:作为赛事运作方,您一定很清楚中网的商业价值在哪里。
林肯:我始终对中网的商业潜力充满信心。尽管这一赛事刚刚从第一年起步,但中网已经吸引了众多国际级企业的加盟热情。说到这里,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中网并不像很多公开赛那样,拥有一个赛事的主冠名商———这决不意味着无人对冠名中网感兴趣,恰恰相反,这其实是我们在运作过程中刻意追求的效果。我们坚信,没有什么比“中网”这一品牌更富有商业魅力;我们也相信,中网一定会在未来进入中国最知名的商业品牌之列。
新京报:目前门票销售的情况如何?
林肯:相当不错,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关键场次的门票已经接近告罄,而赛事前几轮的门票销售情况,也很是令人惊喜。
观众:
文化有差异 个性要释放
新京报:有人认为,中网与大满贯赛事最大的距离,在于中国观众网球文化的欠缺。您也是这样认为吗?
林肯:我并不完全赞同这样的观点。因为每个国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而每个公开赛也是其本国文化与网球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所谓温布尔登的特征,便是英国文化和网球的结晶;而在法网当中,我们自然会看到法兰西文化与网球的融合……至于中网也必定有它自己的特征,其中蕴涵的中国文化元素,也许是四大满贯赛事也无法媲美的。我们不必凡事均以大满贯赛事为准则,因为中网是独一无二的,它是中国文化与网球的完美结合。
新京报:以前在上海举办的网球赛事中,有人抱怨观众的一些不够文明的举动,比如大声喧哗、接手机。
中网的赛场之上,您担心这种令人遗憾的事情吗?
林肯:其实对于来到现场的观众,我们只能做到尽力引导而已。我个人看来,这并非一个大问题。你在这几天的美网转播中也可以发现,大满贯赛事也不是像你想象的那样优雅,阿瑟·阿什球场上空便经常有飞机呼啸而过,而赛场上的大声助威更是常见之事———毕竟,那是在美国举行的比赛,它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美国文化的性质。而在巴黎,罗兰·加洛斯的观众自然会有另一番反应;在全英俱乐部,我们在那里会看到“亨曼山”的情景……当然,一些球场上的礼仪自然应当得到遵守,但我不希望这会束缚观众释放他们的个性。
前景:
追赶大满贯 不用等100年
新京报:还是要提到上海。我们知道,今年将是上海喜力公开赛的最后一届比赛,而传闻这项赛事在运作方面出现了一些困难之处。中网将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
林肯:首先,我认为中网和喜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赛事。中网的比赛日期长达14日,并且是三大网球组织5项赛事的混合体,这是喜力公开赛所无法比拟的。其次,中网的举办地是在北京,这是一座将要举办奥运会的城市,我想这个舞台是其他任何体育赛事都很难媲美的。还有,中网公开赛得到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人民、各大企业的鼎力支持。
也就是说,政府需要中网、赞助商需要中网、老百姓也需要中网。拥有如此关注度的顶级赛事,我们对之充满了运作的信心。
新京报:请您设想一下,5年后、乃至于10年后的中网,将会呈现何种模样?
林肯:我们有信心在5年之内,使中网成为世界顶级网球赛事,并逐步帮助中国公众培养起关注网球的习惯。至于10年之后的中网,也许真的会接近大满贯赛事的门槛。四大公开赛悠久的历史我们无法比拟,但这并不意味着中网也必然要历经100多年的积淀,我们完全可以直接汲取四大满贯的宝贵经验,缩短中网与大满贯赛事间的距离。毕竟,温网已很难再发生改变,而中网不同。
新京报:您认为中网将为北京、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林肯:我觉得中网的顺利举行,将极大地推动网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每一名亲临现场的球迷,都会与心目中的顶级球星作近距离的接触,这无疑将是他们一年中最有价值的一天,毕竟中网是真正的世界一流赛事。
本报记者朱明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