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运动呼唤高雅观众
“2004WTA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随着中国两夺桂冠前天在一派风和日丽下结束,可谓皆大欢喜。综观为期9天的广州有史以来级别最高的网球盛事,可以三句话概括之:“广州速度”创WTA史的奇迹、软硬件仍需改进、市民亟需恶补“网球文化”。
“广州速度”创奇迹
半年前,也许没有人预料到广州将会永久成为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巡回赛(WTA)的一站,就连广州体育局和市网协的相关领导也不敢相信WTA来得如此之快。
事实上,广州市有意举办高水平的网球赛事缘于申亚。申亚使广州不得不考虑一个问题:广州举办国际高水平的体育赛事的机会并不多,欲为举办亚运积累经验就必须多办大赛。在申亚成功后,广州市体育局特向中国网协正式提出了申办WTA国际女子职业网球巡回赛事,引起了中国网协的高度重视。
今年1月,中国网协秘书长张小宁前往澳大利亚观看澳网期间,特向WTA董事会主席拉里·斯科特提出了申请。鉴于中国女网选手在一系列国际大赛中的优异表现,加上广州方面表现出的诚意打动了斯科特先生,于是在今年3月破例把已迟到的广州申请提交WTA董事会讨论和复议,经过慎重审查和研究,WTA破天荒地作出决定:增加WTA广州站赛事,并同意将该站比赛永久落户广州,正式列为WTA的传统赛事。鉴于广州举办国际大赛的超强能力,董事会还破例同意将广州公开赛直接提升为WTA的第3级赛事(WTA女子职业巡回赛分5级)。
3月同意举办,5月与WTA签约,9月开赛,广州人创造了网坛的一个奇迹。
软硬件仍需改进
“硬件诸如场地等不错,但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说话的是本次比赛的赛事监督东娜·科尔索。当然,她没忘记加了句:“WTA分站比赛的筹备以往很多地方都需要一年,而你们仅用了三个月,不简单。”
赞扬的背后,至少还有“短时间内做到这样算不错”的潜台词。至于“很多改进的地方”,她却并没有明说。
此次比赛设在芳村网球中心,这里曾经承办过九运会网球比赛。四块比赛场四块训练场,从数量说承接像这样WTA巡回赛还算过得去,但中央场仅能容纳1000人就显得太过狭小。其余比赛场基本没有观众席。中央场没有电子记分牌,仍需人工翻牌记分;没有球速器;赛后没有技术统计;球童也显得比较“业余”……由于场地就在大路边,车辆经过很吵,加上上空是飞机航路,噪音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赛事。
当然,由于首次举办,时间也较为仓促,这些都可以原谅。事实上,到比赛后期,许多工作已经步上正轨,冠军李娜及亚军斯洛伐克的苏查也表示广州站的比赛“很不错”。
但由于宣传及组织方面的问题,如此的网球盛事竟然经常门可罗雀。预赛时观众常常100人不到,最冷清时竟不足50人,直到决赛才人气旺了些,但上座率也仅有五成左右。赛场位于城市边缘,从市区来看球比较远;宣传工作不到位,也使许多网球爱好者都不知道有这项比赛。这不能不说是本次比赛的一大遗憾。
亟需恶补“网球文化”
科尔索曾经感叹:“与北京上海相比,广州讲英语的人似乎少多了。”
她这样说是有所指的。比赛中,裁判经常会用英语说:“请坐下!请保持安静!”但很多观众并不知道裁判在说什么,走动、高声交谈,手机铃声也时有响起。
网球是一项高雅的运动,在比赛时对观众的要求很高,安静、不能随意走动、比赛开始后不能随意进场,甚至鼓掌也要在适应时候,这也许可以称之为基本的“网球文化”。也许是接触高级别的网球比赛较少,广州观众的“网球文化”意识还很薄弱,以致预赛那几天常有运动员停止比赛,等观众安静或走动的人坐下来才开始发球。
广州人接受能力强,几天后赛场秩序有了明显的好转。尤其是前天的决赛,一切都开始井然有序。然而,一位工作人员就担心,如果以后这项赛事能够吸引更多观众,又或者在一个更大的球场进行时,广州人能否做到这样还很难说。
不可否认的是,广州人观球的起点已经相当高了,就如李娜所说:“广州的赛事应该说比较好的,很多地方比北京上海都好,观众算不错了……”但如果按高标准来要求,广州网球观众要做的还很多。
本报记者 周方平 黄启兵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