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杨不过上海报道 申花资产重组后的3年相关股东不满年年烧钱现状,大量的资金投入得不到有效回报。有传闻说申花大股东将撤资退出足球,但所有相关传闻并未得到申花资方的确凿证实。
当年郁知非时代,申花最洋洋得意的并非战绩,而是俱乐部良好的经营状况。无论是与曼联一场友谊赛净赚千万,还是与托普签订的千万美元的冠名合同,都创下了中国足球职业化以来的纪录。被称为不太舍得花钱的郁知非,很好地宏扬了上海人精明的特性。
但自从3年前的资产重组后,似乎连申花会赚钱的习惯也被一并重组掉了。申花俱乐部如今的经营状况如何,虽无官方答案,但并不意味着无法计算。
申花俱乐部的主要赞助商名单只有4位:安联大众提供球员保险(郁知非时代不多的遗物),恩宝是今年新签的球衣赞助商,这2位都是实物赞助商;近3个赛季申花队的胸前广告一直是SVA,而背后广告则是SMG,本该是俱乐部最大头的收入其实只是大股东和二股东的输血。光明乳业、领带沙龙、上海汇众等企业买下了今年的比赛场地广告,但据内部人士称,申花俱乐部在这一块的开价偏低,甚至曾引起了同城另一家顶级球会的怨言。
至于票房收入,曾经不错的上海球市也与中国足球一同沉沦,上赛季的平均每场上座率不超过四成。今年的情况更糟,上一个主场只有区区三四千人到场,球票居然被黄牛叫出了创纪录的“5毛一张”。虽然赛后的官方报表被做成了冠冕堂皇的1.1万入场,但表面工程仍无法增加俱乐部的实际收入,如果再抛去相当数量的赠票和每场比赛的承办费用,在票房收入的领域,俱乐部也无收入可言。
申花全年收入将不会超过2000万,而这些收入只够俱乐部维持几位外援的开支。申花俱乐部前2个赛季每年亏损至少是5000万,今年虽投入减少,但距离3年前放出“形成自身的‘造血’功能”的豪言差距甚远。超过2亿的投入,是否为资方带来了足够的回报?不妨让我们看一下申花俱乐部的资产组成方。
二股东SMG对体育产业的投入有偏执性爱好,目前他们掌控着上海三大球项目除男足外的其他全部5支球队。这不由让人们想起来了同样偏执的天空电视台,默多克控制了英超的经济命脉,但他无法入主曼联;SMG却以入股申花为跳板,杀入了中超产业,但称得上成功吗?在媒体嘴中,中超商业运作彻底失败了,投入巨资的SMG却没得到过几句好话。同样,在上海坊间也流行着一种说法:不久前上海三大球队的同时低迷,一个原因正是所有球队均由一家集团掌控,缺乏必要的竞争活力,似乎人们更认同文广未合并前一家电视台各控制一项大球的格局(当年上海篮球队由东视、排球队由有线、女足由上视掌握)。
大股东SVA则对体育产业相当陌生。拥有广电信息和广电电子两家上市公司的上广电集团是一家大型综合电子集团,与体育产业并无交集,至于广告效应,SVA经营的领域中除了家电产业,似乎并无针对大众消费宣布的必要。而入主俱乐部后,球队的新名字“申花SVA”也总被简称为更上口、更熟悉的“申花”,甚至无法为集团带来直接的广告效应,又因为名称与文广相近,不少人至今仍把SVA和SMG混淆在一起。难怪SVA始终不愿将自己的名号从胸前广告上撤出,也算是守住最低限度的品牌推广收益。SVA集团的年利润由2001年的22亿下降到2003年的17.95亿,或许这是集团主营相关业务的不景气导致的,不过这实在是一个令人遐想的巧合,SVA利润的下降年份始于入主申花俱乐部的2001年。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