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比赛之前,所有的媒体都几乎把国青和“克韩”、“英雄”联系在一起,可是90分钟的比赛后,大家知道英雄没有出世,恐韩还将继续。
在中国足坛,不怕虎的初生牛犊,总能让人闪烁深情目光。但它们长出犄角后,没有一个不怕狼的!远到李华筠,近到曲波高明等,天才少年让国人聆听的一直是《伤仲永》的悲剧。同为一块土壤上成长的国青让我们又一次窒息于历史的重复和相似。
如果用职业球员的经历来衡量的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届国青队,这支国青早在2000年就已经开始组建,惟一的目标就是2008年的奥运会。而事实上,此届中青,不论在土伦杯,还是在眼下的亚青赛上,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他们除了备战时间上的“优势”外,最大的底本便是身体上的优势。逞匹夫之勇,技战术含量低,似乎成了一个无法变异的烙印,深深印在这代人的额头上。如今的这支国青实际都是以一群中甲或者更高级别联赛的主力球员的身份出征。陈涛、刘宇、谭望嵩这些骨干早就在各俱乐部队踢上了主力,更别提赵旭日、周海滨这样在国家队出出进进的常客。于是我们在场上我们看到的是典型的中甲风格:埋头苦干,强打硬冲。
中国足球近20年来造成少时了了、大未必佳的尴尬局面,其根本原因在于畸形的青少年培养体制和理念。过早地按成年人的方法进行训练,选材和训练又偏向于身体、力量和速度,而非技术意识。这样的路子,固然可以早出成绩,却没有多大的上升空间,当中国的青少年步入成年后,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或弱化,原来的劣势则成了致命的软肋。
这确实很荒唐,事实上一个青少年锦标赛的冠军也拯救不了谁,可决策者确实做着这样的梦。于是,我们总走在“希望工程”与“泡沫工程”的轮回之中。韩国队毫不留情的两个入球,让我们的英雄梦终于醒了。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