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彭友平自称仙桃体操事业的见证人,他是李大双、李小双的大师哥,也是奥运冠军杨威的启蒙教练,更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体育教育体制的亲历者。
1972年7岁半的他被教练丁霞鹏选到仙桃市业余体校体操班,按照国家规定的“运动灶”伙食补助标准,他一个月可以拿到6块钱和6斤粮票。15岁时他代表湖北省参加全国比赛,拿到了跳马亚军,回来后,学校将他的生活补助从6块钱调到了9块。16岁时他代表家乡出战再获佳绩,生活补助从9块涨到了15块,这是当时地方给予运动员生活补助的上限。彭友平说当时自己的父亲月工资也仅有21元,自己一个十多岁的孩子却拿到了15块,在当时,这是很了不得的一个收入。
除了生活补助之外,那个时候彭友平还从运动队里得到全面的生活保障,“春夏秋冬四季,每一个季节都发新衣,从外套到内衣,甚至到袜子,全都是发的。”
17岁时,彭友平被保送到荆州市体育运动中专读书,学费和生活费都由国家负担。
毕业之后他回到仙桃业余体校当教练,三年前学校更名为李小双体操学校,他也升任学校副校长。据他介绍,李大双、李小双在仙桃的成长经历几乎是自己的翻版,“他们的家庭情况非常差,父亲是搬运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基本上要靠在政府食堂做饭的爷爷挣钱养活一家人。如果不是国家负担,他们家恐怕都很难把两个孩子带出来。”
杨威上体校的时候,学校已经开始收费,不过一个学期的学费也仅仅30块钱。“就这十几年间,从30块到60块,再到150、300、500,最后到现在的一个学期7000块钱,这个变化也确实大!”彭友平感叹过去上体校的都是家庭条件贫寒的孩子,父母把孩子送来就图个活路,“现在都是有钱的人家了,没钱,你连学费都交不上啊!”
他说自己喜欢现在的体制,家长中间也有望子成龙心切的,有的甚至天天蹲在学校练功房门口看教练有没有认真教自己的孩子,但是绝大多数的家长心态平和,孩子也练得开心,不像自己小时候,压力大得很,“师父打得厉害,自己也怕师父怕得要死,天天想逃跑!”和记者追今抚昔的时候,体操学校的孩子们就闹哄哄地围在他身边,有的趴在他肩膀上,有的翻他的手提包,还有的孩子抓过他的手机玩游戏。“争取在我退休之前,再有一个孩子能当上世界冠军吧!”(本报记者徐梅仙桃报道)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