沸沸扬扬的“健力宝转让事件”,在经历过一阵疾风骤雨的炒作之后,似乎在近日石沉大海、销声匿迹了,仅有的也是一些捕风捉影的炒作而已。目前已经形成一个共识,即在中国足球发展方向不明这个大背景和俱乐部债务问题头绪不清这个具体环节的双重影响下,转让工作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结果。不过,除此以外,还有一个因素一直以来被人们所忽视,即:从开始就被人们有意无意忽略的张海,才是决定健力宝俱乐部能否成功转让的关键人物,也就是说,张海所持有的俱乐部40%的股份,将直接影响着整个事件的最终走向。
“零转让”是一厢情愿
当不久前健力宝主动向外界公布“准备零转让”的消息后,无论是张健还是朱广沪,都清晰地向媒体转达着这样一个信息:集团已经不准备继续再搞足球,而所有有关转让的事宜,已经委托俱乐部全权处理。张健所谓的“俱乐部在开展自救”的说法就最好地印证了这层含义。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健力宝集团所做的这项决定,究竟是叶红汉、叶选基、张海三位股东在召开股东大会后的正式决定还是前两者的个人决定?从目前媒体的报道来看,身在北京的张海至今也没有发表过任何对“零转让”事件的意见。从中似乎不难看出,张海事先未必知道“零转让”,否则,他在北京的一系列推动中超“改革”的举动就无法解释了。很可能,“零转让”只是除张海之外,俱乐部持有60%股份的股东(叶红汉和叶选基)单方面的决定。退一步说,即使“二叶”的股份足以压倒张海而形成俱乐部的“决定”,但是也只是60%资本的决定,除非他们在做决定前已将张海持有的40%的股份收购。
担和背负100%的债务,如果转让成功,以后张海要是以股东的身份继续行使其股东权利,那么一场资本纠纷就不
“零转让”可能导致资本纠纷
光大证券公司研究部的一位资深分析师分析说,仅从张海对新闻媒体披露的有关健力宝俱乐部的股权结构(张海与二叶的四三三配置)以及“零转让”的附带条件(承担6000万债务)来看,几乎不会有企业愿意以这种条件接手健力宝俱乐部。“因为稍有财务常识和资本运作知识的人都知道,除非张海本人同意或者他的股份已经转让给其他两位股东,否则就意味着接手企业从实际意义上说只是拥有了健力宝俱乐部60%的股份。”
张海葫芦里卖什么药?
在资本市场上摸爬滚打多年的张海,应该深谙“收购”的各种玄机,既然在“投资人峰会”上可以向阎世铎出具俱乐部营业执照,而且虽然已在集团“下课”,但是他在俱乐部的“法人地位”却始终没变,仅凭此点,就可说明张海至少在法律意义上很可能还拥有对俱乐部的部分“控制权”。但他之所以按兵不动,并且跳出深圳“隐居”北京,相信是在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
在自认俱乐部转让最终不可能绕过自己这一关的前提下,力推中超改革,既可以为自己今后继续经营俱乐部制造有利的“政策面”因素,又可以在不得已退出足坛的时候将自己的股份“坐地起价”,这种作法,其实正是一个在证券市场上的“操盘手”或者叫“庄家”的常规手法。
中超第19轮对阵
上海申花 VS 天津泰达
11月03日 1940 上海体育
四川冠城 VS 深圳健力宝
11月04日 1930 广东体育
重庆力帆 VS 上海国际
11月04日 1930 重庆文体
山东鲁能 VS 沈阳金德
11月04日 1530 山东体育(作者:李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