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阎世铎--一个掣肘中国足球发展的政客(图) |
|
|
SPORTS.SOHU.COM 2004年11月18日14:47
体坛周报
|
|
作者:周文渊 “当爱情的小船被风浪打翻时,请让我们友好地说声再见。”这首莎翁名诗,至少在足球界,更多的人是通过阎世铎才得以鉴赏。2000年4月24日,国家体育总局(当时叫国家体委)办公厅主任阎世铎出任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约3个月后又戴上了中国足协副主席头衔,成为中国足球的新掌门人。
这是48岁的阎首次走出幕僚,担任一个实体业务部门的主管。从官员级别上说,一个总局办公厅主任出任下属十几个管理中心之一的足球办主任,似乎有降格使用之嫌。其实却不然,这一人事变动恰恰体现了总局领导对足球的高度重视,也是对阎本人的器重。这是一个极其特殊的部门,从来不曾制造世界冠军、奥运金牌,连亚洲冠军也不曾亲近过,却是整个体育系统内最具社会影响力,也是惟一走向了市场、形成了产业的一个部门,其主席由总局首长亲自兼任,名誉主席则由国家领导人担任,这是任何金牌部门都无法奢望的荣耀。
对于已经在机关中“耗”了十多年,年龄又逼近50大关的阎世铎来说,这是仕途生涯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机遇,甚至可以说是最后的一次机遇。谁能够在这个最令人瞩目,又最烫手的位置上做出一番成就,谁就能够成为体育官员中的大明星,不啻于拿到了走向更高层的金钥匙。
因此,没有人觉得委屈了阎世铎,阎本人更踌躇满志,据说还特意定做了几套面料精致、做工考究的西装,亮相方式也与众不同。上任后,阎不接受采访、不作公开表态,也不轻易下指示,而是上东北、下西南地调研了几个月。在这个几乎透明的行当里,一点屁大的事也会被爆炒,掌门人的行为如此低调,自然引起了加倍的关注。3个月后,权威的中央电视台终于把他请进了演播室,于是人们聆听到了一个中年男子用浑厚的男中音所朗诵的莎士比亚情诗。
当然,阎世铎不是为了卖弄文学修养,而是以诗咏志,表达他决意抛弃一切个人名利把足球搞上去的信念。4年半后,阎用“头戴荆冠、身背十字架、脚踏地狱门”的受难耶酥形象再次表达这个信念,只是背景与语境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4年半前,阎新官上任,面对一片狼藉的足球界,人到中年的他没有畏惧,只有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豪情;也少有惘然,在口若悬河地轰炸人们耳膜心灵的同时,一个个新概念新设想,一项项新规划新工程不断出台。4年后,阎世铎真要走了,任期只有前任的一半,却没有人能与他友好地说声再见。当足球大年演变成灾年时,等待他的必然是铺天盖地的批判、谩骂,和来自体制内外的问责风暴。
人们一直在争论,阎世铎到底是一位身不逢时、壮志未酬的足球政治家,还是一个只是拿足球来捣糨糊玩权术的政客;到底是一位具有伟大理想,又有卓越能力的建设者,还是一个只会炮制概念、卖弄嘴皮的空谈家?虽然从来成王败寇,虽然我们是第一批向“阎世铎新政”投出匕首的批判家,但在梳理阎世铎执政下这4年中国足球的历史时,我们力图保持一颗公平、客观的平常心。
第一部分
犬儒者阎世铎
从农家子弟到大学生、研究生再到国家中高级干部,从瓦房店到大连再到北京,阎世铎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两个三级跳,应该说经营得很漂亮。
1952年,阎世铎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前关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950年代是公认的共和国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走出由战乱、饥荒、腐败和屈辱编织的民国岁月,人们——尤其是草根阶层——人人脸上洋溢着翻身的喜悦,开始了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并接受一种同样崭新的道德观、世界观。纯情时代造就了无数阎世铎那样的热血青年,他们富有理想和使命感、正义感,世界观是正统的,道德观有清教徒倾向,却热爱生活,拥有多种文艺与体育爱好。整个青少年时代都是美好的,除了最后那几年。文革爆发后,17岁的世铎被迫回乡务农,但以他根红苗正的出身和正统积极的态度,对这场大革命,青年世铎应该没有太多抵触情绪,也不会遭太多的罪,更可能还积极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满腔热血地贴大字报搞串联。否则就不会有数年后被保送进大学的好事,更不会最后来到伟大首都,不仅成为北京市民,还进了中央部级机关。
从农家子弟到大学生、研究生再到国家中高级干部,从瓦房店到大连再到北京,阎世铎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两个三级跳,应该说经营得很漂亮。好多年后,当年在大连师范专科学校(现大连大学)的校友回忆,学生时代的阎世铎就已经显露了领导气质:热心社会公益活动,经常担任班长、学习委员之类的干部。同时也是课外文体活动的积极分子,据说身高1.8米的世铎同学排球打得很棒,也是交谊舞扫盲活动的积极分子。不知道妻子是不是阎在跳舞中结识的,但老阎能落户首都,这位北京籍妻子应该起了作用。
学生时代是榜样人物,进入工作岗位,自然还是模范员工。在体委政策研究室(后为政策法规司)和办公厅期间,同事眼里的老阎,为人正派、态度随和,不论是升迁还是加薪分房,似乎从来没有与同事发生过不愉快。在工作上,思路清晰、做事干练,替领导写总结写论文更是一把好手,深得各领导的欣赏。没什么背景,1989年才进入体委机关的阎,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小科员干到司厅级干部,阎世铎靠的是实力和努力。
耐人寻味的是,在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阎写过一篇题为《体育举国体制质疑》的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以阎所处的位置,居然去质疑体育系统已经运行了几十年的举国体制,除了说明阎本人其实并不保守更不缺敏锐外,也不能不让人揣测文章的背景。阎的这篇文章不是发在体委机关报,而是党报上,可能得到了总局领导的授意或默许。有心人还发现,在1993年著名的红山口会议期间所拍摄的集体纪念照中,居然也有阎世铎的身影。
从上述事件不难看出,阎世铎应该属于改革派阵营。可是10年后,阎某人却被外界普遍视为中国足球改革发展的最大障碍,“镇压”资本革命的急先锋。这究竟是外界误读了阎世铎,还是阎在屁股指挥脑袋之官场铁律作用下,由改革先锋蜕化为保守派?
直到2001年十强赛胜利时,阎内阁及阎本人的表现相当不俗,当然运气也不错,很快取得了打进世界杯的历史性成就。应该说,阎给中国足球,包括足协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
阎世铎在幕僚时期的思想和行为,人们既知之不多,更难系统诠释。2000年阎正式执掌中国足协后,有了一个全面实施自己理想,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曝光度也急剧上升,让我们得以相对全面地透视阎世铎的真实面目。
总的来看,直到2001年十强赛胜利时,阎世铎内阁及阎本人的表现相当不俗,当然运气也不错,很快取得了打进世界杯决赛圈的历史性成就。应该说,阎给中国足球,包括足协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首先在作风上,阎的一些举措给足球界带来了一丝新风,除了给自己“三不”约法外,还在足协内部下达了“四不”训示,包括不许出入色情场合,不得公开谈论联赛比分等,一时引起不小的震动。
2001年1月在深圳举行的全国足球工作大会是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借这次会议,阎世铎内阁首度正式亮相。老阎为这次会议做足了文章,除了发表被称为“阎世铎新政”的主题报告外,还从大小细节处着力打造足协开明政务的新形象。他下令所有足协官员都必须统一着西装、戴领带,他专门聘请一家形象设计公司把会场布置得富有现代气息,包括安装一套高科技的演讲设备。此外,他还要求所有与会的足协官员都坐火车到深圳去,从北京到深圳,火车差不多要开两天,这让某些养尊处优的官员颇有微词,却博得了外界的好评。
在此之前,老阎一改前任动辄文山会海的官僚作风,花了3个月的时间,轻车简从地到全国各地调研。2000年6月1日儿童节,阎世铎前往东北,开始了他的首次微服公访。第一站就选择了遥远的延吉,此后从长春、沈阳、抚顺到大连,从职业俱乐部到业余足校,从地方足协到女足训练基地,阎深入走访了中国足球的各个组成部分,接触方方面面人士。来自北京的大领导的造访和倾听,感动了许多基层足球工作者,因1999年渝沈假球案而名噪全国的沈阳海狮俱乐部总经理章健“章大炮”,事后逢人就说阎主席这个人不错,中国足球有希望了。
东北归来后,阎世铎又走访了西南、华东等地。这番国情调查,让阎对中国足球有了全面的了解,若干年后,在历数自己政绩时,阎能够拿出很有说服力的数据:原来全四川只有10块标准的草皮足球场,现在达180块!当然,就像毛泽东搞农村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农民革命理论一样,阎世铎搞中国足球调查的目的也是为了形成他的拯救中国足球方略。
传统的出线足球+举国体制的模式并没有终止于阎世铎时代,反而在阎的4年半任期内变本加厉为政治足球。
2001年1月,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市大剧院,阎世铎首次提出了完整的治理中国足球新思维,史称“阎世铎新政”。其一,在理念上,提出了人民足球的概念;其二,在体制上,提出了创建中国足球超级联赛(中超)的计划;其三,在基本建设上,提出了大力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战略。
客观地说,虽然新政的空想色彩明显,体系也过于繁复,不过其思路却很有可取之处,不失为一条可能引领中国足球走出黑洞的阳光道,至少要比维系几十年的,一味追求“标志性成就”的出线足球更具可持续发展性。但事实却很无情,传统的出线足球+举国体制的模式并没有终止于阎时代,反而在他的任期内变本加厉为政治足球。
到底是谁逆转了这一进程,还是这本来就是一个幌子?值得指出的是,至少在这份纲领性文件中,阎并没有刻意强调即将参加韩日世界杯预选赛的国家队成绩指标,报告的题目是《固本培源、调整结构、稳步发展,开创21世纪中国足球事业新局面》,意在长远的思路比较明显。倒是代表总局与会的一位领导在讲话中特地提出这个问题,并用建议的口吻说目标要定得高一点,喊得响一点,这样才有动力。
这就形成了一个疑案,即后来足协不惜牺牲联赛和青少年足球,在世界杯、奥运会乃至亚洲杯和女足等一切赛事上的穷兵黩武,究竟是阎的本意,还是上峰的意思?
2002年3月,足协宣布本赛季甲A暂停升降级,这是继上一年“只升不降”后,足协第二次对联赛基本规则进行调整,真实目的显然是要为世界杯让道,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举世罕见,立即引起舆论大哗。本报以头版整版的规格发表了总编瞿优远与首席评论员周文渊的对话文章,对足协牺牲联赛豪赌世界杯的决策提出强烈批评。
此文让足协非常恼火。稍后某一天,阎世铎终于逮到反击机会,称外界低估了他的智商。阎充满豪情地说道,伟大的历史是用水到渠成的方式写就的,我不相信一次出线就意味着中国足球翻天覆地的变化……足协最大的精力放在了基础设施和青少年足球而不是国家队上……这条路只要坚持五六年,我就有信心向日本人叫板。
时隔两年多后再来反思这场笔墨官司,或许我们当时确实没有完整地理解阎世铎的新思维。阎与前任最大的不同是,王俊生一直以主持操作职业化改革为最大骄傲,又以没有取得世界杯资格为最大遗憾,因此,尤其到了后期,他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了奥运会、世界杯的出线工程上。而阎世铎清醒地认识到出线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因此一开始就把巨大精力放在青少年足球和联赛上。但正如他所说,出线可以为措施提供保障,所以出线也很重要。
在这个问题上阎的智商显然没有问题,问题是,不论是“固本培源”青少年足球还是“调整结构”重塑联赛体系,都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但经济资源和时间资源都是有限的,当多重的政策目标发生资源争夺战时,作为资源配置的决策者,究竟该作何种取舍或平衡?
此时,阎的智商似乎就不够用了。后来的情况是,阎用行政方法推进的青少年工程遭遇寒流,中超更受到了来自体制政策和利益博弈等多方面的掣肘,都难以短期结果,甚至变成烂尾楼。这样,不管豪赌出线是阎不便公示的心魔,还是外界的误读,他却只能一条道走到黑了。毕竟,作为政府官员是要考核政绩的,阎需要一次次的出线作政治资本,以获得更大的腾挪空间。
于是我们看到,在2001年十强赛前,当所有人质疑米卢时,正统的阎世铎反而成了“老江湖”最坚定的支持者,为了力挺“米核心”,阎甚至发出了“杀无赦、斩立决”的恐怖警告。这一次老阎赌赢了,但在沈祥福、张海涛和阿里·汉,甚至包括杨一民等更多的人身上,他却输了,而一次赌赢所积赚的本钱根本架不住那么多次失手的消耗。2001年十强赛后,阎世铎迅速从巅峰上跌了下来,步入了漫漫的艰难时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