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比0的结果相对于科威特那边的6比1应该算是不错了,最后因进球数少而未能顺利出线,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对于比赛的结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果,也不必过于沮丧。我们还是应以平常心对待之。因为,它只是中国足球发展以及中国足球改革这一漫长进程中的一个起伏。
竞赛的层面上大家谈得很多了,这次我想从体制改革的角度谈谈比赛观后感。
我看应把足球改革视为政府转变职能的一部分。政府机构权力过大,责任过重,核心要害在于政府权力有可能部门化,部门权力又有可能私有化。无论是部门化也好,私有化也好,都会影响政府部门的公共事务决策效率。体育事业带有公益性,足球运动也牵动众多中国国民的神经,因而对于足球运动的决策自然就带有公共事务决策的性质,而不仅是中国足协中某些负责人或者“掌门人”的个人行为。因此,我认为国家体育总局应该对此给予更多的关注,同时也对广大关心中国足球运动发展和前途的人有个明确的说法。
足球的竞技水平受足球市场的影响不小。足球改革的初衷就是要利用足球市场来调动足球竞技参与者的积极性。然而,由于“路径依赖”,足球市场没有摆脱垄断的性质,因此,一直停留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阶段。在一个不规范的市场中,要求市场的主体很规范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足球队的水平如何与市场有关,市场如何又与对市场的管理有关。
对于这场球的技术评价自有专家们去评述,我想说的是,中国足球的训练体制,已不同于其他大多数项目的集中优势资源的训练体制,而是采用了足球发达国家那种足球运动员高度职业化之后的整合训练体制。这种体制是建立在国内职业联赛高水平或者主要国家队运动员参与国外高水平职业联赛基础上的,我国可能还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因此可以说尚处在一个转型阶段。改革或者转型都是要付出代价的,也就是改革成本。日本和韩国基本上完成了这种转型,他们也付出了成本。问题在于这些成本由谁来承担?至少,在中国,中国足协承担了道义上的成本,但经济上的成本似乎转嫁了出去,而且成本付出后的成绩反馈并不明显。
2008年中国主办奥运会,中国是东道主,球迷们就可以不必再担惊受怕了。2002年世界杯的“抽”出亚洲,和这一次资格赛的未能出线,都反映了我们的实际水平。因此,实事求是地讲,很难说我们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总之,我们尚停留在这一还不尽如人意的阶段之上,在这个阶段起伏不定,或者说这种状况还将持续。
我们还是应带着希望往后看,在共同进行的足球改革中,不必空想地进行文字策划,也不要任性地采取互不信任的态度,互动关系依靠互相信任、互相依赖,这样才可以产生合力。下一阶段的发展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改革的决策当然要讲理性,但也不要过于屈从理性而追求尽善尽美,这样也是有悖于理性精神的。
魏纪中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