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中国队倒在了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八强赛的门槛上。
这场由哈恩和中国足协共同酝酿的悲剧,其实从起步的时刻就有着它的必然性。
名字之争 耐人寻味
作为前荷兰国家队的主力后卫,按理说,阿里·哈恩的中文译名绝不可能会弄错,但是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以新华社为主的一些媒体使用的是“阿里·哈恩”,而有的媒体使用的则是“阿里·汉”。
细究这名字之争,就颇耐人寻味。其实对外国人的中文译名,国家有关部门有着相当严格的译名规范。另外,只要搜集有关1974年世界杯时的报道,几乎都是使用阿里·哈恩这一译名。
既有历史,又有规范的哈恩之名,为何又演化成“哈恩”和“汉”这同一个人,在中国媒体上的两种不同称谓呢?
据了解中国足协当年选帅过程的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哈恩”被曲解成“汉”,始于当时经纪人给中国足协提供的资料。中国足协当时的选帅人员按照这一称谓和“汉”进行了一系列接触,一直到最终确认“汉”为中国队新任主教练。在正式的官方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足协在哈恩的第一次亮相上就上演了一幕弃“哈恩”正确译名不用,改称“汉”的黑色幽默。
这一只要中国足协工作人员咨询相关专业人士或是到资料库进行检索就能避免的失误,因为足协对细节工作的忽略而导演至今。
如果说名字是小事,那么在中国队与科威特队在世界杯预选赛上决定胜负需要多少个进球、多少净胜球等规则细节,都被面临着生死大考的“作战指挥部”忽略。结果科威特队最后“以一粒米的优势”淘汰中国队的“细节”,将中国队攻进香港队7球后的狂喜“相映成趣”,成为只有中国足坛才有的一种特别的黑色幽默。
世界杯、亚洲杯、奥运会等一场接一场“和平时期战争”,是信息战、科研战等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系统工程的较量。一次次的败仗,是对中国足协目前这种当断不断、缺乏预案的从决策到备战等体制和机制的“报复”。
球员名单 变来变去
2003年初,哈恩担任中国队主教练后在云南红塔基地进行了他的首次集训。这次由中国足协推荐的集训名单,与最后哈恩投放到中科“生死战”、中国和中国香港的同室操戈的阵容相比,有着天壤之别,名单的演变其实也是败像层层递进过程。
第一次集训,以刚刚参加过2002年韩日世界杯的中国队的基本骨干队伍,补充了一些新人,几乎集中了中国足坛的精英。以此为骨干再进行针对性的技战术设计的队伍,在亚洲范围内应该是具有相当强竞争力的。但经过哈恩两年的打磨,球队骨干被彻底推翻重来,是导致中国队最终失利的重要原因。
中国足协 难咎其责
与哈恩“庸医”的无能相比,中国足协对哈恩彻底推倒重来的冒险做法,缺乏制约手段和应对准备,是导致悲情弥漫的主因。
从教练班子的配备上,更是暴露出中国足协的决策失败。连续辅助了戚务生、米卢等参加世界杯的金志扬、迟尚斌这两员知己知彼的“军师”,也随同米卢一样“随风而去”。高洪波、李树斌、吴金贵等年轻教练在中国队教练组中的进进出出,加剧了中国队的动荡。
中国只是哈恩职业生涯的一站,他不过收拾行囊再次行走天涯。可惜的是邵佳一、郑智、肇俊哲等一批当打之年的潜质上佳的球员,他们的下一次世界杯梦想将只能在三十开外的年龄再去寻找。谁来对中国国奥、中国女足、中国男足这样一个个悲情色彩的“烂尾工程”问责?!
现代竞技体育的决胜,除了场上队员的斗志、斗勇之外,更是场外运筹帷幄的智力较量。2004年是中国竞技体育的丰收年,但却是中国足球的大灾之年,中国足球值得总结的绝非一个简单的易帅能够解决。
新华社记者汪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