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管理理论认为战略与管理是企业发展两个缺一不可的“轮子”,也有人认为战略可以理解成“发展”,管理则可以诠释为“稳定”。对于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任何企业,发展与稳定都是永恒的真理,也是一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矛盾体。
中国足球这部“越野车”之所以总是在逾越不同地形、地貌时经常“抛锚”和“翻车”,战略“车轮”固然“气压不足”,管理“车轮”却是“冷缩热涨”、反复无常,这样“带病”驾驶,岂能开足马力,翻山越岭呢?
要人治还是要法治?
对于中国足球的内忧外患和种种矛盾问题,目前谈论得最多的是中国足协对中国足球管理不善的问题,不少人认为中国足球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对此,重庆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认为,中国足球在管理上并不是无法可依,而是执法不严。他认为前一段时间中超纷乱,俱乐部老板揭竿而起,祸根在于中国足协缺乏应有的管理力度和公信度。
针对在10年甲A联赛中出现纷繁复杂的问题,中国足协一直在向法治的方向努力,从重大制度的制定到执行,中国足协已经开始聘请专业律师来完善制度,就项目管理的法令条例数量而言,足球项目的条例在中国开展的所有运动项目中绝对是最全面的,但是为何不起作用,效果如此之差呢?
其实,无论是带有中国国情的人治管理,还是依照国际惯例的法治管理,关键在于执行、实施和成效。本来竞技体育是最讲“三公”(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但是中国足协往往在人治与法治“模糊性管理”的过程中,经常推翻已经定下的法规条例。最突出的例子就是阎世铎在他短短4年的任期内,居然两度临时暂停了联赛的升降级制度,彻底摧毁了中国足球的基础和秩序。朝令夕改,实为管理之大忌。
先发展还是先管理?
自从中国1994年推行足球职业化以来,中国足协的两任“掌门人”王俊生、阎世铎被业内冠以不同的绰号———“王经济”、“阎政治”。在这两名“掌门人”的不同任期内,中国足球开始失去了发展与管理的最佳平衡。
在中国足球职业化之前,中国足球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运动成绩也是起伏无常。当时推行职业化的初衷和动机之一,是认为中国足球要提高水平,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职业化,这在职业化的前期取得了一定成效。虽然没有直接促进中国足球的竞技水平,但却开拓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中国足球职业化的意义,更突出地体现在商业化和市场化方面,中国足球界也因此先“富”起来,王俊生因此获得了“王经济”的绰号。
但是在足球职业化、商业化、市场化快速发展后,也等于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假球”、“黑哨”、“赌球”等众多黑暗丑恶的东西也开始在足球场内外滋生和蔓延。由于王俊生在任期内缺乏足够的管理力度,特别是前瞻式的战略管理,这让以前作为“穷孩子”的中国足球得了“富贵病”。
“杀无赦、斩立决”,对于足球可称为“外行”的阎世铎则是运用政治手段来治理足球。在他上任初期,这种手段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国足球的环境也得到了短暂的净化。然而,足球运动必须按照足球规律去发展、管理的,“乱世用重典”,这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使用,否则用药过量,则会自损自残。
中国足球队在韩日世界杯历史性地出线,“胜利”冲昏了阎世铎的头脑,他没有抓住中国足球打进世界杯的良好契机,全面深化中国足球的改革,实现中国足球的“软着陆”。而是急功近利,盲目乐观,在最不合适的时候,霸王硬上弓,推出了所谓的中国职业联赛的“升级版”———中超联赛,最终在国家队冲击2006年世界杯的生死关头,引发了中国足球矛盾的总爆发。四面楚歌的阎世铎此时已经再也无法光靠政治手段回天了。
“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不应该成为管理中国足球的盲区。其实,中国足球既需要发展,也需要管理,这两者并不矛盾,关键是要协调恰当、审时度势。
崇尚“道”还是“术”?
就在国内就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大做文章的同时,最近突然又兴起了一股推崇中国古代帝王将相和思想家们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说的思潮,从而引出了“道”与“术”的话题。
纵观中国足球的管理,往往是为管理而管理,甚至是一种长期被“牵着鼻子走”的被动式管理。由于中国足球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中国足协管理层的管理境界最高也只是到达“管理之术”的层面,其中尤以阎世铎的统治术表现最为突出。
从为官的角度来看,阎世铎是一位颇有才华的难得的清官,但为何他最后依然遭受了最彻底的失败,关键在于他并没有真正谙识足球管理之“道”,他对足球的统治和管理,一直都是运用“术”。作为手段和方式之“术”,在管理上只能是治标不治本,治得一时,并不能长治久安。而且这种管理之“术”一旦被识破,反而会遭到上下的反感甚至一致声讨。
大道无形,“道”就是规律、规则。要管理好足球运动的发展,必须真正认识和遵循足球发展的规律。阎世铎和中国足球的惨败教训也再次说明,要治理好中国足球,只能以道为尊,道法自然。本报记者陈伟胜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