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摔跤运动有着悠久的历史,除了一定时间内由官方倡导并发展以外,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民间传播并进而兴盛起来的,可以说民间才是中国式摔跤运动发展的根源。
中国式摔跤发展到清末,已达到较高水平。当时,摔跤活动的名称有很多,如“掼跤”、“争跤”、“摔角”、“率角”,而最普通的叫法就是“摔跤”。跤手古时称为“布库”,身份高低有所不同。
辛亥革命后,一些供奉在宫廷的高手失去了靠山,只得流落民间,与民间的跤手相互融合、交流,使摔跤技艺得到提高和发展,各地都涌现出了众多的摔跤高手,比较有名的如北京的宝善林、魏德海、陈德禄、张文山、沈三友、熊德山、张宝忠、单士俊,天津的张奎元、张连生、张洪玉、张大力、阎士凤、王海兆,沈阳的徐俊青,上海、南京的宋振埔、田玉荣,济南的佟顺禄以及张家口的洪立厚等人。这些摔跤高手有的有其他职业,只在闲时以此为乐儿或作为收入补充,但大多数人是以此为生的,通过课徒、交流、表演等维持生计。(本报记者王敬阳)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