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普兰迪斯(David Prentice)
《利物浦回声报》首席体育专栏作家
这位埃弗顿球迷著有关于埃弗顿的三本书,分别是《纯蓝》、《蓝卷》和《十年蓝调》。最近他正在撰写一本埃弗顿历史回顾。他的妻子马兰尼是前埃弗顿球员迪克西·迪恩的孙女。迪恩目前仍旧保持着英格兰足球单个赛季60个进球的纪录。
因为娱乐,所以存在。这就是利物浦。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格把利物浦比作“生命池塘”。他的话被镶在镜框中,挂在了那间名为卡文的酒吧墙上,几米外就是披头士乐队曾经表演的地方。
如果说音乐是让这个城市引以为傲的出口品,它却不是这个城市背后的驱动力量。在默西塞德长大,你要么是蓝色,要么是红色。蓝色是埃弗顿的颜色,利物浦历史最悠久的足球俱乐部;红色代表利物浦,这个城市最成功的足球俱乐部。足球穿梭于城市的每一条街道,每一间酒吧,每一个角落。
从这个意义上讲,利物浦与英国其它几个足球据点没有不同,比如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但在其它方面,利物浦又与它们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格拉斯哥不同球队间的仇恨源自各自偏执的宗教信仰,那么利物浦和埃弗顿球迷间则更多是家庭式的争吵。
曼彻斯特的两家俱乐部因为地理位置不同而被区分,曼联在城市北边,曼城在南面,埃弗顿和利物浦却仅仅相隔一个斯坦利公园。公园是埃弗顿的前身一支名为圣多明戈的教会球队于1878年成立的地方。一年后,圣多明戈的名字被改作埃弗顿。斯坦利一边是古迪逊公园,一边是安菲尔德。等到2009年利物浦搬进新球场后,两位邻居,两位敌人将离得更近。
但两家球会又不单是距离相近那么简单。精神上,他们也同出一方。在1879年埃弗顿成立后,他们首先定居在安菲尔德,而并非古迪逊公园。但之后关于地租的一场纷争让俱乐部形成两派,终于在1892年,俱乐部委员乔治·马洪离开了安菲尔德,也带走了“埃弗顿”的名字,在不远处的古迪逊公园定下基地。安菲尔德本来的所有者,原埃弗顿俱乐部主席约翰·霍尔丁则继续了在自己土地上的足球事业。当然他也给新俱乐部取了一个新名字,利物浦。
没有地理分割线,没有宗教信仰冲突,所以默西塞德的孩子们通常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支持的球队。当然,这其中也有家庭影响。我的父亲让我自由选择,我的选择是埃弗顿。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他听到我的答案时长出了一口气,眼中是欣慰的目光,转身把手中预备好的铁锤放回了自己的工具箱。
这个城市在足球上的团结达到顶点是在1989年的希斯堡惨案之后。在谢菲尔德,96名利物浦球迷失去了生命。所有比赛被推迟,整个国家在哀悼。当利物浦重新开始联赛的时候,他们首先被安排在古迪逊公园球场,迎战同城对手。开赛前一条巨大的红蓝两色的围巾出现在球场里,一条巨大的横幅从利物浦球迷的看台上被举起,“利物浦感谢埃弗顿,我们永不独行。”
历史上,足球就好像一面镜子,随时映射着利物浦这个城市的心情。上世纪60年代,当整个国家随披头士音乐和默西调子摇摆的时候,利物浦的球迷是活泼而欢快的,甚至是纵容自己的。来自各地的电视摄制组被吸引到利物浦,捕捉球迷翻唱流行歌曲的情景。其中“永不独行”(译注:1963年,Gerry and the Pacemakers乐队翻唱1945年于纽约百老汇首演的经典音乐剧《天上人间》(Carousel)的主题曲,并在当年一度占领英国流行乐排行榜首位)最终成为对利物浦队,对整个利物浦城市永恒的鼓舞。在那个时候,码头是生气勃勃的,球迷也是,他们反映了整个城市的乐观情绪。埃弗顿在1963年5月捧起联赛冠军奖杯。12月后,赢得冠军的是他们的邻居利物浦。
但进入70年代,整个国家陷入萧条,码头也失去了生意。失业率高升,利物浦变得穷困无力。但城市中仍旧有足球。在伟大的苏格兰教练比尔·尚克利的率领下,利物浦不但在国内联赛所向披靡,在欧洲赛场同样战无不胜。那时足球就变成城市惟一的骄傲。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很多利物浦人只能以足球作为惟一的慰藉。
从70年代进入80年代,没有哪支球队能够与利物浦分庭抗礼。埃弗顿在80年代中期也加入了利物浦胜利的行列。但当时的城市却成为地方与中央政府间不合的牺牲品(译注:当时英政府由保守党掌权,而利物浦地方政府则由工党控制)。利物浦政府拒绝实施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其结果是城市不但没能得到复兴,反倒继续萧条下去。与自己的政府一样,利物浦足球在当时也表现出叛逆一面。两支球队拒绝像城市工业那样垮下去,它们似乎一定要打出好成绩,给市民以最大的关怀。
默西塞德的足球在过去几十年,就好像那河水一样映衬着利物浦生活,反映着城市兴衰。现代球迷希望它依旧如此。近些年来城市在很快地复苏。新酒吧、新宾馆、新建筑,在不断改变这个城市的形象。码头区也得到了修缮,城市将在2008年庆祝自己“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
与此同时,球迷聚集在安菲尔德和古迪逊公园,他们盼望两支球队能够再次把这个城市的成功反映到精彩的比赛中去。既然共兴衰,既然衰已过,那么是该复兴的时候。无论是城市,还是城市的足球。(姜轶/译)
转自搜狐